铭刻的红色记忆

铭刻的红色记忆

“他们来的时候都是在群众大门檐下休息的,大家都叫他们进屋住……”

“他们不但纪律好,保密工作也好,都是以同志相称呼,不知道谁是领导,也不知道他们是哪里的人……”

“他们做好饭一定会喊我们一起吃,平时会在戏台上演出,我们那时候一天就跟在他们后面,地里的庄稼也是他们帮着收的……”

“墙上的标语都是用笤帚写的,那比我们用毛笔写的还漂亮……”

“他们走的时候是半夜走的,我们小孩睡得死没听到,大人们也没听到,走的时候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的……”

跟着王凤鸣老人的思绪,将我们带到了85年前的那个秋天,那段属于临潭人的红色记忆,42天与红军的朝夕相处,在临潭大地洒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

王凤鸣老人今年92岁,是临潭一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家住新城镇西街城背后村,孩童时代的他见证了红军进入临潭后所发生的红色故事。

1936年8月12日红四方面军四军在军长陈再道,政委王宏坤,参谋长张才千,政治部主任刘志坚的率领下,绕过了正在激战的岷县城和二郎山,沿洮河南岸而上,经纳浪,过羊化桥,进新堡沟向新城开进。8月14日,二纵队四军十二师在师长张贤约,政委胡奇才率领下,进驻了临潭县政府所在地新城,朱德、徐向前等总部领导随后到达。

临潭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千百年来一直是陇右“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重要门户,曾为“唐蕃古道”、四大茶马互市之一。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与州内其他县市不同的是,临潭以汉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的地区,汉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左右。临潭的人口结构和文化形态为红军在此休整和宣传提供了便利。

据王凤鸣老人回忆,红军进入临潭时,都很清瘦,但是散发出来的精气神和亲和力,是他们所没有见过的。老人说那才真叫“雄赳赳气昂昂”。

红军的纪律是不扰民,所以刚到新城镇的时候,红军是住在群众大门外的房檐下的。他们会帮着群众收割、打扫、挑水,村里人都说没见过这么好的队伍。

在群众的邀请之下红军才进入老百姓家中。王凤鸣老人所在的城背后村基本家家户户都有红军。

王凤鸣老人家上房共有五间,一半分给红军居住,一半他们一家三辈人居住。据老人回忆,红军战士的保密意识特别强,他们之间只以同志相称,不知道哪个是领导,哪个是战士,也不说他们来自哪里。他家住的红军,听口音好像是四川贵州那边的,而且都不善于做面食。一开始都是做面疙瘩,后来学着做临潭这边的面食。每次做好饭后,红军都会先叫他们一起来吃。

孩童时代的王凤鸣老人,整天跟在女文工队的后面看演出,看战士们写标语。老人说,红军的文化水平都很高,都是出口成章、提笔能写。

如今,在中共中央西北局洮洲会议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展着一块用毛笔楷书写着“红军是抗日救国的主力军”,落款是“红色军宣”的门板,工整隽秀、笔力遒劲。

因为语言沟通无障碍,红军在临潭除了休整,最主要的任务是扩红和“抗日反蒋”宣传。红军的宣传在新城镇群众中激起了共鸣,唤醒了群众反压迫、抗日的高涨情绪。加之红军自身过硬的纪律和一切为人民的实际行动。让老百姓逐渐信赖这支队伍,也愿意加入这支队伍。

8月19日,红军在新城镇召开由各基层代表参加的千人大会,宣布成立临潭县苏维埃政府,推举常云亭为县长,赵金玉、牛长春为副县长,选举赵明轩为苏维埃主席,丁兆林为粮台台长,贾灵灵为县工会主席,范云山民兵大队长。新堡、王家坟、冶力关也成立了人民委员会,选举了乡主席。

黄火青代表朱德总司令宣布命令,任命李仲方为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一路司令,张先进为政治部主任。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派工作队到各地开展抗日募捐活动。献粮、捐款、参军活动更为高涨,数日之内,报名参军的青年有五六百人。这是甘南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揭开了临潭人民革命的新篇章。

更重要的是,红四方面军于同年9月27日在新城镇召开了“中共中央西北局会议”,最后决定了红军继续北上的方针,否定了张国焘要红四方面军西入青海、进兵新疆的错误计划,为一二四三大主力胜利在会宁会师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红军在临潭的42天,革命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在其后的1943年3月,新城镇又成为肋巴佛等领导的甘南农牧民起义军在新城征战中的指挥所。抗日战争中,临潭人民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曾设忠烈祠于此。

这一革命历史遗址,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多方保护下完整保存至今。1991年10月,临潭县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新城苏维埃旧址”。199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中共甘南州委命名为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存有题词、碑石等一批文物。2011年被甘肃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第五批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纪念馆(苏维埃旧址)从2011年实现了免费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洮州会议纪念馆成为红色教育、廉政文化教育主渠道,成为厚植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的主要基地,年平均参观人数达12万人(次)以上。

自今年3月份以来,临潭县依托纪念馆这一红色资源,开展重温入党誓词、重温红色记忆等现场教育活动,让党史教育更立体,让革命文物成为活教材。

特约记者 敏海彤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洮州会议,亡羊补牢

【食在临潭】游子味蕾满乡恋

什么是快乐星球?

关于公布临潭县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相关举报方式的公告

主编 | 牛蕊 责编 | 张彩霞

审核 | 李鹏 编辑 | 朵国良

Hash:e43ff25f1fdd11bd2572542ffdc7eee063bf6387

声明:此文由 临潭生活手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