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眼丨牛门洞遗址之憾

牛门洞新石器遗址位于甘肃白银会宁县头寨子镇牛门洞村,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一百年前,它与一次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命名擦肩而过,成为会宁历史上的一件憾事。

牛门洞新石器遗址以头寨镇牛门洞村为中心,东北达西湾、灰条湾、清明湾、中湾顶、华岔阴山等地的山梁上;北面靠中湾村,与大地梁遗址相连;西北面接喜坪村,与铁木山遗址相邻;西南面接定西石峡湾乡,沿山梁可与大泉湾梁遗址相接。遗址重点为墓葬区,多分布于山梁的缓坡地带。文化层厚1-2米,遗址显示有墓葬、地穴、灰坑、烧土、炭屑、白灰面、骨类、陶器、石器、玉器等。

遗址地表暴露有大量的残迹陶片,从出土遗物看,该遗址从马家窑文化一直延续到齐家文化,其中又以半山类型的彩陶出土为最多。遗址墓葬分为仰身直肢葬,少数为侧身屈肢葬。一般葬场有生活用品的陶具和石器随葬品。

牛门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牛门洞遗址最早发现于1920年,当时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出土彩陶罐。由于当时会宁文化落后,缺乏考古研究人才,加之交通不便,地处闭塞之地,没有人意识到这些彩陶罐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实际上根据国际惯例,按照先发现先命名的命名法则,考古学本应将新石器这一时期的文化命名为牛门洞文化,可惜,它与这一文化命名失之交臂。

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在临洮马家窑进行挖掘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而马家窑抢在牛门洞前面,获得了命名权,而比马家窑出土文物早五年的牛门洞与文化命名擦肩而过,终成憾事。

1975年,牛门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又出土了大量壶、瓮、罐、钵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纺轮等随葬品,并在生活区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权杖头等文物。经鉴定,牛门洞为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类型并存的新石器、青铜器时代遗址。范围之广,跨代之长,在甘肃史前遗址都是首屈一指的。

2006年3月29日,国务院审议通过,牛门洞新石器时代遗址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撰文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黄建强

Hash:34e0029026c0a4734ea1da919802a6febe1a481c

声明:此文由 奔流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