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之美!(图文)

摄影:刘志伟

清凉山山川秀丽

凉山怀仁市何家堡乡悟道村西约五里远的地方,山势陡峭,峰峦叠嶂。山上有一寺名清凉寺,据说是文殊菩萨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场。主峰有一座砖塔名华严寺砖塔,砖塔高约十多米,七檐八角,辽代所建,峰北山凹处有一石窟,石窟中一尊石雕文殊菩萨像,高1.78米,栩栩如生,端坐在须弥座上。主峰砖塔与峰北山凹处的石窟遥相呼应。据考证,石窟、佛雕和砖塔均建于辽、金时代。每逢夏秋之季,石窟所在的山凹里以及紧挨山凹的山坡上,各类灌木郁郁葱葱,多种野花遍地开放,为当年这里的佛事活动提供了更加幽雅清静的环境条件。

明代有一诗人,曾这样吟:

咏清凉山

清凉山对射堂开,几欲临流问渡杯。

抵是阳城勤抚字,非缘孟尉不追陪。

盟虚鸾鹤渐逋客,望入烟云护梵台。

雪勒春寒花事晚,只今犹及看花来。

传说故事

清凉山还留下一些神奇的传说和故事。一谓“舀不尽的锅头钵儿的水”。据传,清凉山建寺前,半山腰的岩石中有一钵儿坑水清澈透明,无论多少人饮用都舀不尽,永远是那么满那么清,清凉山建寺后,和尚和游人都饮用此水。人们因奉其为“神水”而建一石窑将水保护起来。后来,时过境迁,随着庙毁窑倒,此水渐渐干涸了。二谓“早种晚收的红糜子土地”。

据传,在砖塔所在山峰东侧的半山腰处,有一块坡地约40平方米,原系和尚们种菜之用。一天,和尚们从深山里采集回一些红糜子籽种,为加快籽种 发芽,他们用“神水”浸泡了一下,第二天将籽种撒在菜地里,不料产生了奇迹:人们眼睁睁地看见红糜子出土、拔节、抽穗,晚上就能收割。不知是这片荒地有宝,还是“神水”神奇,反正此后和尚们不愁吃不愁喝,可以一门心思念佛修行。三谓“金牛运石碾出车道沟大道”。

据传,清凉山当年并没有沟道,而是绵延一片的山峦,清凉山建寺后,不知何时有一金牛拉着一辆金车住在主峰深处,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金牛便驾着金车往山外运石头,从不歇息。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搬运和碾压,清凉山主峰该缓则缓,该陡则陡,愈显得挺拔。俊秀。同时在主峰南边碾压出一条几丈宽的沟,当地人为怀念金牛功绩,称这条沟为“车道沟”。

清凉山海拔1500米的顶峰处,巍然屹立着一座古砖塔——华严寺砖塔,俗称清凉山塔。因塔内塑像为魁星,所以又称“魁星塔”。该塔始建年代没有确切记载,通过现存建筑结构以及其它实物佐证分析,应为辽中期遗物。

“先有清凉山,后有五台山”的传说相传当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返回东土大唐时,途径清凉山,夜宿半山坡的石头房中。八戒半夜肚疼出恭,看见半坡上的石窟中射出道道金光,以为妖怪作祟,急忙跑回房中报信。师徒四人出门一探究竟,但见一片祥云飞来,文殊菩萨站在云头道:“唐僧,你师徒莫要惊慌。难得你们一片诚心,从西天带回我的化身。我观此山虽小,却颇有灵气,愿把此处作为传教之地,所以自作主张,把我的化身置于窟内,也好普渡此地众生。我还要去东海龙王那里给五台山借歇龙石,你等安置好了便可启程”,说罢飘然离去。直到现在“先有清凉山,后有五台山”的说法还在怀仁民间流传。

大雄宝殿

六檩五椽殿前廊构架,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约200余平方米,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本殿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四周雕刻着神态各异的悬塑,或凌空飞舞,或盘旋飞天……神态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舀不尽的锅头钵儿水石禅房里的锅头钵原来有一钵清澈透亮的水,怎么舀都舀不尽,永远那么满、那么清,被奉为“神水”。

三面观音

正面观音手持经箧,右面观音手持莲花,左面观音手持念珠,依次象征智慧、平安、仁慈。每一尊法相蕴含一种大智能及感应功能、能增福添慧、保佑平安。

来 源:这里是朔州 幸福e怀仁

Hash:2599f1956d282b1ff30bfcefe7edc96921f82a81

声明:此文由 怀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