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汉画中牛首、鸡首人身的神灵究竟所指何物?

司马迁讲秦祠,陈宝、怒特二祠最有名。

陈宝祭祀的对象是一块雉幻化而成的石头,怒特所祭为一头由大树变化而成的牛,这两种祭祀都是秦人特有的祭祀。不过,陈宝祭祀直至西汉末年还是国家祭祀,而怒特祠在汉代便退出国家祭祀的行列,逐渐消逝。

关于怒特、陈宝的神话学含义,田天做过讨论。关于陈宝与陨铁、冶铁的关系,李旻做过讨论。关于怒特、陈宝的画像石形象,曾磊和姜生做过讨论。但“陈宝”、“怒特”二神的具体所指却扑朔迷离。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李零教授的文章《陈宝怒特解:陨铁与羚牛》。“一块石头一只鸡,一棵大树一头牛,古人越说越神,神秘的背后自有真实在。”

陈宝怒特解:陨铁与羚牛

李零 文

本文原刊于《读书》2021年11期

司马迁讲秦祠,陈宝、怒特二祠最有名。二〇一三年夏,榆林文物保护研究所的乔建军所长到清涧接我,陪我游陕北。八月二十三日,看绥德画像石馆,尝见一石,辛店乡延家岔村出土,上有牛首人身怪,佩刀(环首刀),自题“丰怒特”(图1-1、图1-2),自是怒特无疑。绥德画像石还有一种鸡首人身怪,与这种牛首人身怪形成对照,如崔家湾镇苏家圪坨出土过一件画像石(图2),画面上就有这种怪物,腰间佩剑。有时,两种形象还同时出现(图3)。后者当然就是陈宝。回到北京,乔所长寄我绥德画像石拓片多种,我很感谢他。

图1-1 “丰怒特”榜题

图1-2 绥德画像石中的“怒特”

关于怒特、陈宝的神话学含义,田天做过讨论。关于陈宝与陨铁、冶铁的关系,李旻做过讨论。关于怒特、陈宝的画像石形象,曾磊和姜生做过讨论。这类话题与宝鸡有关,勾起我对宝鸡的怀念。一九八一年,我在那里挖过秦墓,后来经常去,时常关注当地的发现,如雍四畤和文公以来的秦公大墓。

陈宝是什么?怒特是什么?我一直在思考,这里试做解释。

陈宝祠

见《史记》之《秦本纪》《六国年表》《封禅书》(兼三家注)、《汉书》之《成帝纪》《郊祀志》、《宋书》之《符瑞志》、《水经注·渭水上》、《括地志辑校》卷一《陈仓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宝鸡县》、《艺文类聚》卷九〇和《太平御览》卷九一七引《列异传》,以及扬雄《羽猎赋》等。

图2 绥德画像石中的“陈宝”

读文献,有三点印象。

第一,《秦本纪》“(文公)十九年,得陈宝。”《封禅书》:“作鄜畤后九年,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陈宝……唯雍四畤上帝为尊,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故雍四畤,春以为岁祷,因泮冻,秋涸冻,冬塞祠,五月尝驹,及四仲之月月祠,若陈宝节来一祠。”秦文公十九年(前七四七)是秦文公重返汧渭之会(今宝鸡市)后十五年,获陈宝是祥瑞见,秦文公于陈仓北阪城立祠祭之,属于秦史上的大事。

第二,陈宝,《封禅书》叫“若石”,扬雄《羽猎赋》称“天宝”,意思是天上掉下来的宝石,天上掉下来的宝石是什么?其实是流星坠地后残留的陨石。《秦本纪》索隐引苏林说谓“其色如肝”,当是铁陨石。夜间,流星穿越大气层,有巨大闪光和雷鸣般的轰响,好像雄鸡一唱,引起野鸡齐鸣,因而产生各种关于鸡的神话(如二童子、宝夫人)。晋灼说“天宝,鸡头人身”(《汉书·扬雄传上》注)。唐代把陈仓改名宝鸡,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陈仓北阪城是夜间观察流星雨的上佳地点,有如观象台。《郊祀志下》记载:“高祖时五来,文帝二十六来,武帝七十五来,宣帝二十五年,初元元年以来亦二十来。”当地人相信,老天对这个地点格外关注。《封禅书》说,陈宝对秦人影响最大,重要性仅次于祭祀青、白、黄、赤四帝的雍四畤。

图3 离石画像石(马茂庄二号墓出土)中的“陈宝”和“怒特”

陈宝是秦地所获铁陨石。但陈宝为人所重却并非始于秦,而是昉自周。非子邑秦是周人分土为附庸。秦之兴也,一直是靠紧随周后。陈仓城本身就在广义的周原之下。《尚书·顾命》提到“陈宝”,一点儿不奇怪。

《顾命》讲周成王的庙堂陈设,提到“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陈宝”赫然列于一串宝玉名中,而且排在最前面。旧注以“陈先王所宝之器物”为说,含糊其辞,显然已不知其本来含义。王国维《陈宝说》指出,《顾命》陈宝即《封禅书》“若石”,很对,但又说“其质在玉石间,盖汉益州金马碧鸡之比,秦人殆以为周《顾命》之陈宝,故以名之,是陈宝亦玉名也”,则仍有未达。

当年,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七年,苏秉琦先生代表北平研究院在宝鸡斗鸡台沟东区发掘,写成发掘报告《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这一发掘是配合一九三五至一九三六年陇海铁路宝鸡段的工程。斗鸡台在渭河北岸的贾村塬(东为凤翔原,西为陵原),乃陈宝鸡鸣祠的俗称。作者说,史籍所见陈仓古城及陈宝祠遗址与斗鸡台遗址约略相当。贾村塬西南角有“宝夫人祠”,被乡下人当求子的“娘娘庙”,也和“陈宝”的古老传说有关。当时,苏先生已指出:“然则所谓‘若石’,所谓‘陈宝’,原不过为‘流星’,‘陨石’,特神乎其说而已。”这比王国维的玉石说更为准确。我自己也多次强调这一看法,如一九八三年在《〈史记〉中所见秦早期都邑葬地》(《文史》第二十辑)一文中,二〇〇五年在《铄古铸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一书中。

“陈宝”的“陈”指陈仓城。陈仓城位于汧、渭二水交汇处,乃仓储漕运的枢纽,城以仓名。宝鸡孙家南头是秦蕲年宫所在,曾发现过大型汉代仓储遗址。《水经注·渭水上》讲陈仓县,谓“县有陈仓山山上有陈宝鸡鸣祠”“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元和郡县志》卷二说,陈仓城分上下城,“上城是秦文公筑,下城是郝昭筑”。好多年前,刘明科先生陪我上过此塬,苏先生说的火车隧道还在,塬顶盖了房子,半坡上有个驾校的练车场。

研究中国冶金史的学者,如果读到上述文献,大概都不难看出,这种“天上掉下来的宝石”,并非玉石,而是陨石。陨石分石陨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铁陨石(铁镍合金)和石铁陨石(铁和硅酸盐混合物)。古人所贵者,当然不是石陨石,而是铁陨石。陈宝应是铁陨石。

纳米比亚的“霍巴铁陨石”

世界各国,陨铁到处都是冶铁的先声。中国,北京平谷刘家河、河北藁城台西河南浚县辛村、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湖北随州叶家山均有商周时期陨铁为刃的青铜兵器出土。中国跟世界各国一样,也是先用陨铁,然后学会冶铁。

人工冶铁,跟陨铁的发现亦步亦趋,据说商末周初已经有(承苏荣誉先生指教)。宝鸡益门镇出土过一批春秋秦兵器,包括金柄铁剑三件(大英博物馆藏有形制类似的一件)、金环首铁刀十三件、金方首铁刀两件、金环首料背铁刀两件。这类黄金为饰的铁兵器无疑代表了一种新时尚,在冶金史上非常重要。

天上掉下铁陨石,古人视为珍宝,堪比金、玉,甚至比金、玉更珍贵,原因在这里。

顺便说一句,世界最大的铁陨石是一九二〇年在纳米比亚发现的霍巴铁陨石(Hoba Meteorite),重达六十吨;中国最大的铁陨石是十九世纪末在新疆青河县发现号称“银骆驼”的铁陨石,重达三十吨(世界第三大)。今山西灵石县就是因隋开皇十年(五九〇)天降铁陨石而得名。那块铁陨石还在当地吕祖庙,重达六点八吨(中国第二大)。其实,宝鸡也是因此而得名。

怒特祠

见《史记·秦本纪》(兼三家注)、《续汉书》《晋书》《隋书》三书之《舆服志》、《唐六典》卷十二、《括地志辑校》卷一《陈仓县》、《艺文类聚》卷九四引《列异传》等。

秦诏版残件(熊长云博士赠拓片)

读文献,有三点印象。

第一,《秦本纪》云“(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丰大特”,知怒特祠之立在公元前七三九年之后,比陈宝祠晚。“南山”是宝鸡南山,《括地志》叫陈仓山,谓“石鸡在陈仓山上”,即今宝鸡市区东南的鸡峰山,属于秦岭山区西段。“丰大特”的“丰”指丰水。丰水即沣水,源出今西安长安区(原长安县)秦岭北坡之沣峪河,纳户县东流的若干支流,从咸阳入渭。“大特”是大公牛。

第二,《史记集解》引徐广说,谓“今武都故道有怒特祠,图大牛,上生树本,有牛从木中出,后见于丰水之中”。“武都故道”是秦武都郡故道县,即今陕西凤县。容庚《秦汉金文录》卷一第三十六页正著录秦诏版残件,铭文作“……疑者,皆明壹之”,倒书“故道”二字。所谓“故道”,即从宝鸡,沿清姜河南下,出散关,经凤县,至汉中,再从汉中去四川的陈仓道,县以道名。“怒特”者,是脾气暴躁的大公牛。“后见于丰水之中”,则暗示秦岭山区西段,从宝鸡到长安,到处都是它的活动范围。唐张守节引《括地志》,其案语谓武都怒特祠图绘大梓牛神,“今俗画青牛障是”,看来当时还有这种画像的屏风。牛怪与鸡怪相对,有如门神。

第三,东汉魏晋,以迄隋唐,皇后所佩金步摇,以六兽为饰。六兽曰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其中有南山丰大特。可见南山丰大特被古人视为瑞兽。

秦岭山区的大公牛是什么牛?肯定不是普通的家牛。普通家牛何足贵,我以为,它是秦岭特产的野生动物,学名叫“羚牛”。郭郛等著《中国古代动物学史》以为此兽即古书中的牛见《山海经·西山经》,据说是少华山中的一种山牛。

秦岭羚牛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牛科,体型高大,肩高一百一十至一百二十厘米,雄性体重可达四百公斤,最大者,肩高可达两米,重达一吨,主要生活于海拔两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羚牛喜群居,多由母牛率小牛一起觅食,每群约二十至三十头,多到五十头,但公牛多独往独来,或成对相伴。公牛脾气暴躁,有攻击性,“怒特”一词很合适。

世界上的羚牛分四个亚种:不丹羚牛、高黎贡羚牛、四川羚牛和秦岭羚牛。不丹羚牛和高黎贡羚牛主要分布于不丹、尼泊尔印度缅甸和中国西藏。英语Takin是不丹对羚牛的叫法。四川羚牛主要分布于四川和中国西南。秦岭羚牛最北,主要分布在秦岭西段,周至县最多,其次太白宁陕洋县佛坪柞水五县,宁强、凤县、略阳留坝勉县城固镇安、户县、眉县蓝田、长安区也有。四种羚牛中,最后这种,体型最高大,毛色最美丽。

中国的牛科动物有很多种,除黄牛、水牛、牦牛这些大家熟悉的家牛,除我国南方才有的瘤牛(Bos indicus)和白肢野牛(Bos frontalis),还有一种僻处深山难得一见的牛,这就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羚牛。一块石头一只鸡,一棵大树一头牛,古人越说越神,神秘的背后自有真实在。

(《秦汉国家祭祀史稿》,田天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二〇一五年版;李旻《夜中星陨如雨》,载《读书》二〇二一年九期;曾磊《怒特与陈宝——秦汉信仰图谱的生成与变异》,第二届汉代图像研究青年论坛,华东师范大学,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九日;姜生《汉镜画像范式三题》,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九日)

*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大刀阔斧绣花针》

李零 著

《视野》丛书

中信出版社

2015-12

《大刀阔斧绣花针》是李零的一部精炼而且精彩的自选集,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研究和思考的各个面向。

李零把摆脱学术,自由自在地读书写作,称为“放虎归山”,他的杂文、随笔风格独特,有很多拥趸。他对杂文文体的揣摩和实践,所谓“绣花针”功夫,能以这样一组文章比较集中地体现出来,这也是李零杂文不同于通常所见到的学者散文的地方。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Hash:95fe5987147092a87222db85c495bb20bef9e0ac

声明:此文由 活字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