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古韵非凡的同川南寨值得细心品味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作者:原平故事

你知道同川的南寨在哪里?

掠过天涯山,翻越奎光岭,行经峪里村,前面便是曾经的上庄公社驻地,现在分别称为上庄一村、上庄二村、上庄三村和上庄四村。其实,上庄四村即为古老的南寨村,当地百姓自然而然地依旧叫着村子原先的名字。

为什么说其古老呢?就在上庄四村村委会大广场前,有一块《南寨村五月初八忠孝节渊源追溯》宣传牌上写着:“南寨村是中华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这话似乎有点大,但从古老的南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情况看,这种说法也是有些根据的。

南寨遗址,遗址位于原平城东略偏南20公里,南寨村东北百米处的池梁板高地上。遗址北靠同河,南和西南尖山和善护山,处于同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面积为:东西约1公里,南北有200米。其地理位置很适宜古人类生存。从遗址的断面分析地层关系,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属耕土层系黄砂腐殖土,厚20至30厘米。第二层系灰黄土层,厚有1米,该层系遗址的主要文化层,土层中夹有大量的陶片。第三层为黄土层。该遗址中的遗迹有灰坑和灰土层多处,在遗址西北,发现有陶窑一处,直径为180厘米,深度不明。察看遗物,有大量的陶片和未磨制的石器。陶器的陶质有夹砂灰陶和少量的细泥灰陶、红陶。纹饰以粗绳纹为主,次有少量的磨光陶和戳刺纹。器型有柱状鼎足、夹砂陶鬲、鬶、豆、罐、碗等残片,还有陶环。这些器物大量为手制,其陶壁厚薄很不均匀,表面也很粗糙。此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近似于庙底沟和秦王寨文化类型。因遗址文化堆积丰富,采集标本也较多,对进一步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给专业考古工作者看的,一般人不会那样仔细地去寻觅和研究它。但当我们爬上南寨村后的那道大坡时,就会真切地看到一个古韵非凡的传统村落。

进村的坡上有个重新整修过的门楼,背面有对联“西湖三月景,南海一枝春”,一看就是观音阁,脊梁顶端的兽头高高仰望着蓝天和白云

爬上坡顶,一座五道庙古色古香地矗立路边,底座为齐整的石头,上部通身为青砖砌筑,三面有门洞,内部掏空,顶部方飞圆椽,再下有镂空花饰。因年久失修,五道庙的顶端积了不少杂土,上面长满了野草。

在几条街巷内行走,最少还能看到三个五道庙,有的做工讲究而精巧,有的未加雕饰而简陋。东街深处的五道庙上有对联:“五道路口坐,保佑四方人”,这个巷廊里还有一个五道庙上的对联则写着:“秦穆公敕封五道,汉高祖恩赐将军”,这就把“五道爷”和“五道将军”的来历说清楚了。

我们再将目光移向民居——好多街门的建设都让人赞叹——怎么那样引入瞩目呢?

砖雕的细腻,木构的精巧;门匾题字灵动潇洒,搏风花饰古意十足。

东街上南巷廊里,有一个街门内墙上砖雕有四个字:福禄祯祥,分置两面,有圆形外框,怎么看都那么讲究。而北巷廊里头有个院子里,房舍老旧,却无多少看点,唯有西墙上的一个土地堂制作的那样考究,感觉这人家的先祖一定是个细详人。

在一个坐东面西带有八字墙的搏风街门内,门头匾额上木雕四个行草大字,几个人好一阵辨识,最后终于看出是“聊避风雨”四字,其内涵的深厚文化韵味禁不住让人心悦诚服。

走进一所院落,西为上的五间房子长脊华美,门窗古朴,尤其是中间的隔扇门扉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岁月的沧桑气息浓郁而深沉。房檐下悬一新式匾额,上有“敬贺郭苏文老师九十寿辰”的字样,“恩泽桃李,德润来者”八个字最为明显,落款处是众多学生的姓名。

在村委会大院的前方偏右侧,有一处古老的宅院呈现出颓败之象。它的正面建筑是旧时人工在厚土下掏空的窑洞,窑洞前用青砖砌筑门脸,留有房檐样式的一孔窗户,旁边筑着一个小巧的土地堂。相对而立的东西房曾经彰显着富足和光鲜,如今都已残败不堪,只有前檐的筒瓦和滴水还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南端的院墙上,依然可见一段筒瓦和板瓦砌筑的旧时墙垣,正对着窑顶上的“吉星楼”。

院墙外横躺着一通清乾隆二十年的墓碑,墓主人是明末的郭文宣。这通碑不该在这个地方出现吧,也不知如何移到了此处?但这却让人更加坚信这里的古老。

我们在南寨村寻觅,它的古韵一定远远不止这些,因为村外的黄土梁上依然存活有明清之前的老梨树,足以证明这个村落由很远处走来的不朽芳华。

江湖游侠 摄影

Hash:2f1050f6434954b3bc095596267dc9e7130ceadf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