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古盐田,这里有一群“特殊的藏民”,守护着千年传承

盐,生活当中最平凡的调料。而追溯做盐历史,却有5000年之久。随着当下科技发展,做盐技艺也开始机器化。但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地方,保留着千年的制盐古老技艺,成片盐田也成为昌都旅行必须打卡的网红景点。它就是芒康古盐田。

芒康古盐田,位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盐井镇,盐田分布在澜沧江两侧。据介绍,这块盐田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在唐代时期就已经开始在此制作盐巴,历史悠久。更为神奇的是,两侧的盐田颜色还不一样,出品的盐种也不一样。一边是和江水浑然一色的红色盐田,出品的是平时少见的红色盐巴。而另一面则是白色盐田,出品的是我们常见的白色盐巴。芒康古盐田可算是昌都境内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多次被国内外知名媒体深度报道,主要因为它保留着我国古老的最原始的手工晒盐制盐方法,被称为活历史。

芒康县城到古盐田距离110公里左右,开车需要2个多小时。而且山路崎岖,路况并不算太好。但是却挡不住游客们的热情,每年春季是产盐最好时间,这里每天会吸引到不少的游客来观光拍摄。而且在盐田旁边还有一些农户人间,他们会出售已经做好的盐制品,有红盐和白盐之分。据说这些盐不能直接食用,适合用于沐浴按摩等,效果不错。另外,盐田分布在澜沧江两侧,而澜沧江的江水是非常湍急的,一定要注意游玩拍摄时的安全。一旦落江,后果不堪设想,切不可儿戏置之。

盐田历时千年,已成国之瑰宝,活着的化石。那么陪伴守护着这些盐田的人呢?他们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然而我们题目上写着“特殊的藏民”,这是什么意思呢?他们特殊在哪儿呢?原来在盐田附近的农户虽然身着藏服,住着藏居,过得藏民俗,奉着藏信仰,但实际上他们确实纳西族人。他们当中大多数还保留着部分古老的纳西文化,这传统古老的制盐技艺其实就是纳西族手艺中的一项。

那为什么在藏地会有纳西族人的存在呢?而且他们还几乎同化成了藏族居民。说到这里,就得从明正德七年(1512年)谈起,其实据史料记载,在芒康盐田这块地方一开始也不是纳西族人的地方,纳西族人也是后来经管。在1512年,世代以制盐为生的云南丽江木氏土司木青率部沿茶马古道迁徙到盐卤资源丰富的盐井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芒康盐田。然而到了明末清初,盐井一带又被藏族收管。而滞留在这里的纳西族人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的和藏民同化,成为了如今“特殊的藏民”同胞。

如今的芒康盐田,不仅仅是单纯的劳动作坊,而是大家热衷的旅游场地。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被废弃的老旧盐田支架,因为受到江水浸泡,风吹日晒,加之澜沧江涨水时,受到江水冲击受损,很多盐田退出了历史舞台。加之市场经济影响,当下年轻人很多也不想从事这古老的技艺,从而让人工制盐一度面临失传。在芒康当地政府的助力下,对老旧盐田的维修加固,加上对制盐技艺的高度重视认可及宣传,现在的芒康盐田恢复了往日容颜,可喜可贺。

有机会一定要去芒康千年古盐田看看,也许你能读到的历史烁古通今,但是能看到的,摸到的历史,却寥寥无几。芒康古盐田,作为活着的历史,他的价值远远胜过目之所及。值得每位游客细细品味。

(图文均为老黄带你去旅游原创,未经允许,不得盗用)

Hash:5bcaaa72abf32f503fb095764091557d6a483272

声明:此文由 老黄带你去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