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营的前世今生

上马营,形成于明清时期。清乾隆五十年(1785),宝鸡县编乡、里、联、村,为川联东第一联,隶属宝鸡县宣明乡正己里。清《宝鸡县志》中出现上马营、樊家滩(黄家村)的地名,后逐渐形成黄家村、上马营、晏家庄、东岭村4个自然村。

上马营位于金台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陈仓镇辖区内,范围在金陵河东、渭河以北、东风路南侧。东西长3.4公里,南北宽4.6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关于上下马营之名称的来历,有一种说法。相传明末清初,这里曾是镇守大散关骑兵牧马将军指挥营驻地,后军马营迁至渭河南,故渭河北称上马营,渭河南称下马营。以上马营自然村而得名。

广义的上马营范围在蟠龙塬南麓以南,渭河以北,金陵桥宝烟路以东,宏文南路、东岭路以西地区。主要由职工住宅小区及各企事业单位组成,是宝鸡市较大的城市组团之一,狭义的上马营地区仅指宝铁社区一带,是宝鸡铁路运输生产单位最为集中之地,因此,上马营成为宝鸡铁路的代名词,声名远播。

明、清时期,上马营一带,地处低平的渭河河漫滩,是军队屯兵牧马之地,故名“马营”。上马营地处渭河河漫滩和渭河一级阶地,地势低平,在东西两端河漫滩过渡至一级阶地各有一道岗阜,地势稍高,在铁路医院至东站货场一带有西岗阜,侍郎坟即坐落于此。20世纪50、60年代,建设宝鸡铁路枢纽时,西岭不复存在。在6501库至陆军三医院东岭一带为东岗阜。东站货场以南,晏家庄以东至黄家村一带地势低洼,为水网地带,多泉眼沟渠水塘。在今上马营公交车站以南和蔬菜批发市场以东公路北涌出多处自流泉眼,各源出一条小溪,蜿蜒流经上马营、晏家庄、黄家村、东岭村、张家村等村和十里铺地区苗圃戴家湾一带。

明清以前,宝鸡县城东南的渭河滩涂,因地势低洼,易遭水淹,普遍荒芜,少有耕作。明清时期,渭河北上马营一带的渭河滩开始有人挖土平整滩地,引渭河水漫滩,筑堤垦田,居民零星分住。清政府实行“新开荒地免税六年”政策,鼓励垦荒造田。北坡无地、少地农民,外地流落灾民,聚集在渭河滩涂上,选择岗阜处定居,围滩垦荒,漫滩造田,种植庄稼,终因沿河无堤防,屡遭水淹,收获微薄,艰辛创业,至清末民初,逐渐形成上马营、晏家庄、黄家村、东岭村4个自然村,俗称南四村。

居住河滩的四村村民,开渠筑堰,引渭河水漫滩,淤地造田。漫滩时,先将荒滩分成若干小块,再将渭河水引入小块地中。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将积水排干,河水携带的泥沙便沉淀在滩地上。须经多次漫淤,方有适耕土地出现,再经数载辛勤劳作,终于耕耘成旱涝保收宜耕的麦田、稻田。民国中期,南四村耕地基本连片。这里盛产小麦、稻谷、黄豆、鱼鳖虾蟹、河蚌、莲藕,是当时宝鸡县少有的“鱼米之乡”。

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宝成铁路建设,上马营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50年代初期的上马营,人稀罕至,坟丘遍地,蒿草丛生,狼狐出没,蚊虫肆虐,十分荒凉。1953年11月,为建设宝成铁路,各个建设单位云集宝鸡。1954年初,刚从朝鲜归国的东北铁道工程总队与铁道部第八工程局共同组建铁道部基建总局第六工程局,局机关就选在当时一片旷野的上马营,旋即投入到宝成铁路北段的铁路建设高潮中。上马营从此成为宝鸡铁路职工家属聚集区。

上马营的变化始于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1954年,从1950年开始,国家对宝成铁路南北两端进行勘测设计。1952年7月1日,在成渝铁路通车庆典上,贺龙宣布宝成铁路建设开工。为修好宝成铁路,1953年11月到1955年1月期间,当时驻在上马营的铁道部第六工程局,在宝鸡石油机械厂以东、陇海铁路以南、宝鸡钢厂以西、东风路以北,分7批共购置了285亩土地,在这里建起机关、办公室、专家别墅、职工宿舍住宅楼以及俱乐部、医院、学校、商店、煤场、粮站等大批建筑,形成了庞大的上马营铁路职工及家属的生产生活片区。与此同时,今中铁电化局宝鸡器材厂生产生活区也落户东风路南北。

1954年修建宝成铁路时,考虑到宝成、陇海两线交会后的运输编解作业,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就提出在宝鸡车站以东的上马营地区修建货车编组场的技术设计。随着宝鸡凤州段电气化设计一并送苏联鉴定。1955年根据苏联专家鉴定意见做了枢纽的总布置设计,1956年开始在宝鸡车站东3.5公里处兴建一个横列式一级二场15股道的编组场(亦名新场),1957年建成并开始办理各个方向的货物列车到发、甩挂、编组作业,形成未来的宝鸡东编组站的雏形。此时,宝鸡新场仅是宝鸡车站辖属的一个运转车间。新场建成后,车机工电辆各部门进驻。

上马营处处留有铁路的印迹,就连毗邻的宝鸡石油机械厂历史上也曾隶属于铁路大家族。20世纪50年代初,在上马营铁路地区中部修建了一条1华里多长的街道,沿街两侧栽种了悬铃树(法国梧桐),建起办公室和10多栋苏式两层木板楼,还有3栋苏联专家别墅、2栋木板楼招待所、职工食堂、俱乐部、铁路小学、铁路粮店、商店、医院等生活后勤设施。两层木板家属楼上下共4套,干部职工待遇分明。科级干部1家住1套,五六十平方米,住房相对宽敞。职工2家住1套,每家20多平方米,共用厨房卫生间,住房紧张,不方便。一般干部和职工住砖木平房,面积20平方米左右,铁路公房虽然条件设施简陋。但都是铁路单位的,以同事为主,认识时间都比较长,邻里关系非常好。许多职工分不到住房,干脆搭建干打垒临时住房,凑合先住下,倒也其乐融融。

宝成铁路通车后,第六工程局转战西宁,离开宝鸡。1958年9月,西安铁路局成立。当年12月,在宝鸡设立铁路办事处。次年7月,办事处正式成立,负责处理陇海线普集镇站至福临堡站、宝鸡站至凤州站间铁路运输生产相关事宜。1959年5月,兰州天水分局撤销,陇海线林家村至社棠间划归西安局管辖,宝鸡办事处工作范围扩大。

20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宝成铁路作为国内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大动脉,国家、铁道部极为重视,为解决秦北段坡度大运能紧张问题,提高运输效率,采用电力机车牵引。国家动用外汇进口电力机车,随后来了一批外国专家。在上马营街道路过会偶遇不少外国专家,除过苏联专家,还有法国、罗马尼亚等国专家。1961年夏天,上马营铁路招待所住进4位卷发碧眼的法国专家,随之而来的是从法国引进的25台6Y2电力机车;1972年后又引进2台罗马尼亚电力机车和40台6G法国电力机车,罗马尼亚、法国技术服务人员也住在上马营招待所。

上马营地区继铁路系统进驻后,其它单位接踵而至,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1954年,粮食投资建设1003国家粮库,195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1955年,商业部投资扩建6501国家储备库,1957年竣工;1958年,宝鸡市木材公司贮木场建成;1959年,石油机械厂建成东厂区;1965年9月,宝鸡机床维修厂进驻上马营;1968年,陕西铸造厂迁入上马营;1973年,宝鸡市建材公司水泥散装库兴建,1976年开通使用;1980年,宝鸡市金属材料公司货场建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马营,除铁路、石油等单位集中于上马营西部,1003库、6501库等单位集中于上马营东部,中间地带和今金台大道以南地带基本为耕地和水网地带,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随着城市扩展,地表水消失,许多农田改种蔬菜。1970年12月1日,宝鸡铁路分局在上马营正式成立,隶属铁道部西安铁路局。1985年,设在上马营的宝鸡铁路分局机关科室、部多达46个,二等站段以上下属单位41个,在职职工达26174余人。在这一时期,上马营的马路得到整修,重建了铁路文化宫,新建了当时宝鸡唯一一处室内篮球场,上马营铁小西侧的平房住宅和铁小校舍也进行了加层。地区职工食堂、浴池和行车公寓等设施,也都进行重建或翻修。

1975年7月,随着宝成全线实现电气化,略阳地区撤销,其管辖线路和单位移交宝鸡分局,宝鸡分局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管辖茂陵至社棠,宝鸡至冉家河间铁路1138公里,营业里程779公里,车站66座,基层单位22个。1981年8月,陇海、宝成铁路遭遇历史上罕见特大洪水,宝天线和宝成线北段行车中断。铁道部在上马营设立两宝抢险指挥部,组织抗洪抢险工作,在铁路工程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历经坎坷,两线相继抢通,受到上级表彰和好评。

宝鸡车站及其后的宝鸡东站自1936年建站至2003年期间先后历经6次站场扩能改造,站场类型逐步形成单向混合式二级四场站型。现站内设客站站线10条;编组站到达场线路10条,编组场线路25条,北场到发线5条,南场到发线9条;货物装卸线8条。共6大作业场区,专用线8条(含段管线),站内铺设各种线路96条,线路总延长100多公里,占地面积1514.6亩。宝鸡铁路枢纽的形成经历了50多年的历程,是祖国铁路交通事业发展的缩影,是宝鸡铁路交通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

在昔日的上马营一级阶地上一座现代化区域性铁路编组站纵贯于宝鸡市区中部,宝鸡铁路交通枢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如今的宝鸡东站,运输繁忙,平均7分钟接发1趟列车,干部职工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努力完成当班工作任务,入夜,十里站场,灯火辉煌。运转、调车、机务、检车、工务人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紧张有序的作业场景,构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1995年,宝中铁路建成通车。2003年6月,宝兰二线建成通车。宝鸡枢纽除南北宝成、宝中线为电气化单线电气化铁路,陇海线为复线电气化铁路。运输效率得到提升,运输能力得到增强。

20世纪后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宝鸡枢纽运输任务艰巨而繁重,由于陇海铁路宝兰段和宝成铁路地处秦岭陇山山区,线路的限制坡度大、列车牵引定数受限,宝鸡东编组站货物列车解编作业复杂而繁重。由于宝鸡以西、以南均为单线铁路,运输能力受到严重制约,长期以来形成全路运输瓶颈,运输能力超饱和,宝鸡枢纽特别是宝成铁路北段成为全国铁路少有的长期限制口,这段时期宝鸡枢纽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对全路路网的畅通至关重要,举足轻重,倍受国家、铁道部、全社会注目。直至2001年下半年西康铁路通车后运输局面方有所缓解。

2003年6月,宝兰二线开通运营,宝鸡东编组站最终形成东西长南北短的伸长型顺列式布置铁路枢纽。陇海铁路延续多年的“肠梗阻”现象得以缓解,运输能力大幅度提升,随着运输生产布局的调整,兰州北至新丰镇货物列车实现直通,部分特快列车在宝鸡实现直通,宝鸡枢纽的运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昔日的运输瓶颈变成运输畅通。

宝兰二线开通后至2019年的16年间,宝鸡既有铁路再无大的铁路建设项目。随着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铁路发展之需,宝鸡枢纽诸如宝鸡机务段、宝鸡车辆段等一批铁路基层站段相继合并撤销,铁路运输资源东移,宝鸡铁路交通呈现边缘化趋势,宝鸡枢纽的作用逐渐弱化,地位开始下降。

宝鸡是一座因路而兴,因战而兴,因工而兴的古老且年轻的城市。对于宝鸡而言,铁路的发展对宝鸡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举足轻重,上马营不仅是宝鸡城市建设的缩影,同时也是宝鸡铁路发展的缩影。铁路兴,宝鸡兴、马营兴。2011年,国务院关天经济区规划和陕西省政府 53号文件相继出台,为宝鸡巩固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推动关天副中心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契机。陇海客运线西宝段的开通,标志着宝鸡开始进入高铁时代;宝兰高铁的贯通,使宝鸡融入高铁网络之中,视野更加广阔;规划中的法门寺至宝鸡的城际高铁也在积极建设当中。相信今后宝鸡的铁路发展会更增添新意。

20世纪90年代前后,上马营兴起了建设职工住宅高潮,先是在机务段以北东站以西陇海正线以南盖起了黑三角住宅小区,但物资材料紧张,各基层单位想方设法为职工着想建设住宅,缓解了职工居住紧张的状况。那时,上马营的街道、文化宫、食堂、住宅楼等都进行了翻修或重建,上马营街道繁华,人流如梭,商品琳琅满目,市场供应丰富,可谓宝鸡铁路鼎盛时期。1987年3月,随着宝鸡铁路分局并入西安铁路分局,宝鸡铁路风光不在。西安铁路分局在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以后,先后在上马营两次购地28亩、35亩,这就是人们朗朗上口的28亩地、35亩地职工住宅区;后来又在陈仓园购地100亩,建起了多栋职工住宅楼,大家又把那里叫100亩地。

2004年11月,宝鸡机务段、宝鸡车辆段等10个铁路基层站段撤销,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已成过眼烟云,上马营作为宝鸡铁路中枢的使命已不复存在。但是这里的铁路运输仍然需要大批铁路员工,目前维系既有线运营的宝鸡铁路基层单位还有宝鸡东站、宝鸡车务段、宝鸡供电段、宝鸡机车修理厂、宝鸡电务段、宝鸡工务段等6个基层运输生产站段以及中铁西安局集团公司有关基层站段派驻宝鸡的车间。

陇海铁路通达宝鸡后,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国后随着铁路的发展,这里逐渐成为铁路枢纽,铁路系统机关、职工家属聚居之地。随后周边机关、工厂、商店、居民住宅楼逐渐增多。上马营现辖区内有路、街、巷30余条,主要有东风路、跃进路、联盟路、同盟路、冠森路、宝铁路(红卫路)、枢纽路、烟厂路、东岭路、金陵东路、金台大道等。东风路、金台大道横贯东西,当时沥青路面,宽阔平坦。机动车道、人力车道、人行道划隔分明,上下行道,秩序井然。机动车道与人力车道之间和人行道外沿,花圃草坪相连。新建上马营戏水乐园、上马营渭河生态公园和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道路两旁,绿树茂密。沿街工厂单位林立,仓库遍布,已成为宝鸡市市区主要繁华街道之一。辖区内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宝鸡市市区内最早的高层建筑烟厂住宅楼和最新的最高建筑国金中心就坐落于上马营。铁路4栋高层住宅、宝鸡石油机械厂和宝鸡卷烟厂10余栋高层住宅楼,分别矗立于东风路南北侧,西临金陵河畔。连接渭河南北两岸的金渭、联盟渭河大桥及东岭廊桥、渭河吊桥相继建成,新建大型社区陈仓园、轩苑社区、市民中心。新中国第一个电力机车机务段位于宝铁社区北。宝鸡市新地标项目东岭综合体也将坐落于此。

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城乡结合的上马营片区已成为宝鸡主城区,宝铁红卫路上栽种的悬铃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根深枝繁叶茂,浓荫蔽日,郁郁葱葱。上马营百年渐行渐远的历史,永远值得铭记。上马营曾作为宝鸡铁路发展的中枢,为宝鸡城市的崛起和经济建设、交通运输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里上世纪建设的老旧住宅很多,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且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亟待进行改造。相信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居住在上马营的铁路人明天会更加美好。

——于世宏于2019年7月8日

(作者简介:于世宏,宝鸡山水文化于历史文化研究者)

本文图源:作者提供

喜欢此文请留言点赞,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本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630157447@qq.com

免责声明:本平台属公益性平台,所发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ash:6983f967a70910c7c3e51e7ba8327fabf923abe9

声明:此文由 仙台国学天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