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这座城,你了解吗?

喝过的许多酒,我都忘记了。

只有青稞酒忘不了。

到过的许多地方,我都忘记了。

只有拉萨忘不了。

《拉萨歌谣》

关于拉萨,你会想到什么?

或许你想起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

或许你想起才貌双全的文成公主

或许你想起一步一叩首的朝圣者

但是,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仅仅如此吗?

佛说:“造像所安立之处,便是世界的中央”。

后来,释迦摩尼等身十二岁佛像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来到雪域高原

佛召唤信徒,创造了一座城—拉萨。

拉萨古称吉曲,又因大昭寺称惹萨。

《噶琼寺碑》有言:“神圣赞普先祖松赞之世,始行圆觉正法,建拉萨大昭寺”。

以此始名“拉萨”,藏语意为“圣地”。

历史是一枚不会说谎的镜子,

吉曲的吉雪沃塘,吐蕃的惹萨,盛唐的逻些,在历史的河流中浮浮沉沉。

只留下大昭寺广场上,唐蕃会盟碑留下永恒的诺言,

社稷如一,永无沦替。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全年日照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

市内平均海拔3650米,现设三区五县:城关区达孜区、堆龙德庆区、林周县尼木县曲水县当雄县墨竹工卡县,总面积31662平方公里。

01

城关区,城中之心

那一天,走进布达拉宫

不为朝拜,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我点亮长灯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城关区,东与达孜区接壤、西与堆龙德庆区相邻,南与 山南地区 贡嘎县扎囊县接壤,北靠林周县, 是 拉萨市最早的市辖区,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治区心脏交通枢纽。

区内名胜古迹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龙王潭公园哲蚌寺等数不胜数,独有的藏地人文风情鲜花供佛节、转山节、燃灯日、雪顿节等和历经千年仍栩栩如生的唐卡,精彩绝伦的民族歌舞,构成一幅生动的藏式人文风情图。

布达拉宫,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 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 西藏 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相传,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整座宫殿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

宫殿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其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昭寺,万盏酥油灯长明之地

大昭寺位于城关区中心,有俗语称“现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惹萨”最初是大昭寺的名称,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族人民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不远万里从各地赶来,虔诚叩拜在寺前,青石地板上留下了信仰的力量。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

色拉寺,响彻几个世纪的辩经声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寺”,位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北面3公里的巨石峥嵘的色拉乌孜山脚,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色拉”在藏语里是野玫瑰的意思。传说在明朝永乐年间,宗喀巴大师的弟子绛钦却杰在山下建寺的时候,这里长满了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

色拉寺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讲经说法之地,辩经,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指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除重大佛事活动外,色拉寺每天下午15:00都有盛大的辩经活动,或一坐一站,或激烈如火,或温文尔雅,在红尘中辩得清清经言 。

哲蚌寺,格鲁派最尊崇的寺庙

哲蚌寺是黄教六大寺庙之一,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乌孜山上。公元15世纪,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创建,曾管辖着141个庄园与540多个牧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同时也是格鲁派地位最高的寺庙。

拉萨民间有俗话“小寺看大寺,大寺看哲蚌”。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哲蚌寺在西藏众多寺庙中的地位。哲蚌寺是历代达赖喇嘛的母寺,第二、三、四、五世达赖均在此坐床,五世达赖更掌握西藏地方的政教大权。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语意为"米聚",引申为繁荣。

每年的雪顿节,作为节日的序幕哲蚌寺都会举行庄严神圣的晒佛仪式。晒佛仪式先是神圣庄严的佛音响起,伴随第一缕晨光,一幅500平米,用五彩丝稠织就的巨大的释迦摩尼唐卡像被喇嘛们恭敬的抬出来。整个仪式持续的时间不长,但是给人的内心的震撼却是久久不能散去。

雪顿一个专属酸奶的节日

晒佛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各地具体时间各不相同。

在藏语中,“ 雪 ”是酸奶子的意思,“ 顿 ”是“吃”意思,因此雪顿节民 间又叫雪顿节为吃酸奶子的节日,又叫"酸奶节"。 雪顿节期间不仅有隆重热烈的传统藏戏的 演出,还有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雪顿节日又称为"晒佛节"。 20 06年5月,雪顿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遗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02

堆龙德庆区:拉萨的西大门

那一次,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天,戴上面具

不为祈福,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那一年,磨盘不息水流不止

不为灌溉,只为品尝你的美味

堆龙德庆区,位于拉萨河与堆龙河两岸,堆龙德庆藏语意为“上谷福地”。2015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撤县立市,设立拉萨市堆龙德庆区。

北靠当雄,南邻曲水,西接尼木,东临林周和城关,区内坐落着海拔最高的车站—拉萨火车站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贡嘎机场,被誉为拉萨“西大门”。

区内拥有丰富的藏戏、藏药等特色文化资源,形成一带、两心、三区、六域的特色文化资源,被誉为“楚布圣地,藏戏之乡,药王故里糌粑密地”。

堆龙德庆,楚布圣地

楚布寺位于堆龙德庆区楚布河上游,楚布寺意为“飞来之寺”。据记载,对于寺院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座寺院是从印度腾空飞来,所以叫楚布寺;另一种说法是寺院创始人噶玛噶举派创始人杜松钦巴路过此地佛光普照,认为此地是圣地,于是以本地命名为楚布寺。

楚布寺是噶玛噶举派的主寺,是历代大宝法王的驻锡地,也是噶举传承佛行事业的中心。据史书记载,公元1193年,第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晚年在楚布寺,感应到自己圆寂之时的到来,特留下一封书信,将自己的人间转世信息尽数写之,嘱咐弟子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转世。由此,举世瞩目的藏传活佛制度建立起雏形,往后被各大教派推而广之,逐渐形成我们熟知的活佛转世制度。

堆龙德庆,千年水磨糌粑

西藏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藏民族独有的青稞饮食文化,不仅可以酿酒,还可以制作美味的糌粑。

堆龙德庆区古荣乡,地势凹凸,河流横穿山谷,水流湍急,在满山葱郁草木的映衬下,不仅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致,还造就了古荣千年水磨糌粑的饮食文化。

据史料记载 ,古荣乡的水磨糌粑数百年前已经出现并日趋成熟,主要工艺流程为清洗、火炒、脱皮、精选、水磨五个步骤。水磨加工是利用水能带动石磨转动,在水流的带动下快速旋转,将青稞磨制成粉末状。

磨盘不息,水流不止,水磨磨出一首悠悠的歌,2011年古荣糌粑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堆龙德庆,藏戏之乡

藏戏意为“仙女姐妹”,分为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两大种类,其中以蓝面具藏戏为主。藏戏的历史比国粹京剧还早400多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遗产名录,是藏文化的“活 化石”。

觉木龙藏戏是蓝面具藏戏、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种,因形成之初,演员都住在堆龙德庆县觉木龙村,因此被称为觉木龙藏戏队。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藏戏已经和这片土地的人民密不可分,家家户户都学习藏戏、练习藏戏、传承藏戏,“还没有学会说话,就学会了藏戏”。

堆龙德庆,药王故里

堆龙的宇妥沟是藏地药王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的出生地,沟内有著名的邱桑温泉。相传宇妥·云旦贡布曾在该温泉中配制过许多珍贵药材,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脚受伤,泡温泉数日后,脚伤果然不治而愈。如今,邱桑温泉仍然是当地人民尊奉的圣泉

03

达孜区:拉萨的东大门

五色经幡,给金黄再镀层金黄。

悲秋时分,色彩斑斓。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只为与你相见。

达孜,位于拉萨市中南部,距拉萨市20公里,素有拉萨的“东大门”之称。2017年07月18日,经国务院同意撤县立区,达孜县变为达孜区。达孜,藏语意为“虎峰”,意为最圣洁和最美丽的地方。

甘丹寺,格鲁派寺院之首

甘丹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首,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始建于15世纪,即明朝永乐年间。该寺与哲蚌寺、色拉寺并称为拉萨三大寺。该寺最鼎盛时期曾有僧侣4000人,现在寺内不仅保存着历代甘当赤巴灵塔九十余座,并珍藏着许多明代以来中央政府所赐的许多珍贵文物和精美的工艺品

烈日苍穹下,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群楼重叠的甘丹寺建筑群,在阳光下发出圣洁的光芒。寺内有著名的镇寺之宝—大白伞盖佛母咒轮,据说大白伞盖佛母咒原在色拉寺内,是一块普通的经板。在一次火灾中,其他经板全部烧毁,只有它自行漂浮在空中,得以保存自身,因此被视为圣物。后时光流转,来到甘丹寺,成为该寺的镇寺之宝,

金色池塘,皑皑雪山下的秋韵之歌

金色池塘位于318国道、拉林公路旁,距离达孜区以东约6公里。这是一片尚在建设中的的湿地,面积不大,依托着一片池塘,讲述达孜的美景

阳西下,清澈的拉萨河映衬着湖边金灿灿的杨树,一下子将整个世界翻转,倾泻的金色阳光铺满了整个湖面,湖水幻变成金色,令人分不清天上与人间。

04

林周县:拉萨的后花园

错过悲秋时节

土地敞开黑色的胸膛

牦牛、黑颈鹤自在踱步

高原十月景,唯见悠闲长

林周县,东邻墨竹工卡县,南接达孜区,西靠堆龙德庆区,北连当雄县。林周藏语意为“天然形成的沃土”,距离拉萨市区65公里,被誉为拉萨的后花园

热振寺,噶举派的第一座寺庙

热振寺,坐落于林周县唐古乡内,公元11世纪由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创建,是西藏噶当派的第一座寺庙。“热振”藏语意为“根除一切烦恼,持续到超脱轮回三界”。

寺址位于央岗钦山山腰处,附近古柏满坡,溪水潺潺,有盘山小道与山下蜿蜒相通。相传,从前这里是一座没有一棵草木的秃山,后来藏王到这里巡视,把洗发的水洒在山坡上,并祈祷祝福,于是长出了两万五千棵翠绿的柏树。热振寺的古波柏是西藏为数不多的老龄森林,其中年龄最老的古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热振寺每隔十二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帕邦塘廓节。据史记载,每逢藏历羊年七月十五日,诸路女神会在热振寺西面的“帕邦塘”设坛超度众生。

“帕邦”意为巨大的石头,“塘”意为草坝。最初,帕邦塘廓节只是纯粹的宗教性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集宗教、文娱、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

“帕邦塘廓节”节日期间,将会举行热振寺展佛、热振卓舞、赛马、赛牦牛、喇嘛跳神等文娱活动,共谱一曲僧俗同乐的雪域之歌。

林周,旋转的热振卓舞

林周的唐古乡,传统藏族人民的聚居之地。这里不仅有传承千年的古刹—热振寺,数万株千年古柏,更有其独特的艺术传承—热振卓舞。“卓舞”在藏语中被称为“腰鼓舞”。

“卓”意为吉祥,一般只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开场、谢幕时表演。卓舞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

林周热振卓舞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清脆的音律、宽宏嘹亮的唱词与气势恢宏的伴唱相得益彰,舞姿丰富多姿,表演时有44人共同参与,具有很高的技巧。

每逢藏历羊年七月十五的“帕邦塘廓节”时演出。2007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林周县辖内唯一一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林周,黑颈鹤的乐园

念青唐古拉山支脉横贯全县城,将林周县分割为南北两大部分,北边草原、南边耕地,一条大河彭波横穿而过。

寒冬时节,万顷农田少了人烟,沼泽湿地、村旁江畔被成百上千的高原精灵—黑颈鹤、斑头雁、黄鸭子占领。

其中,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在高原生存的鹤群。高原上的精灵,有的在蔚蓝天空中展翅飞舞,有的在农田里悠闲漫步,有的在清澈的水面逐水嬉戏,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之景。

05

曲水县:曲生睿智,水润万物

天是湖,云是舟,撒下丝网垂金斗。

天上走,云里游,桃花源中笑声流。

曲水县,隶属于拉萨市,地处西藏腹地、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曲水藏语意为“流水沟”境内河流纵横,属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

俊巴,天上的渔村。

俊巴村位于曲水县曲水镇茶巴朗村,坐落在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交汇北岸,距拉萨市约50公里,距离曲水县城3公里。俊巴藏语意为“捕手”或“捕鱼者”,由于宗教的因素,藏族人民认为,鱼儿是仅次于天上的神灵,可将人们的灵魂带回天堂。因此,打渔在旧西藏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职业,甚至有不与打渔人家通婚的习俗。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耕地、草原少,俊巴人民不得不以打鱼为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渔村文化,是西藏自治区乃至青藏高原唯一世代以打鱼为生的村落。

每年藏历3月,都要举办盛大的“捕鱼节”,进行郭孜表演,娱神祈求风调雨顺。郭孜,“郭”藏语意为牛皮船,“孜”意为舞蹈,起源于“仲孜”(牦牛舞),因此牛皮船舞蹈具有“高原之舟”耗牛的特性—铿锵有力,粗犷朴实。2008年,牛皮船舞凭借浓郁民族特色,被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

色麦,峡谷里的桃花

色麦村坐落于曲水县西50公里处,因两岸的高山挤压,形成了著名的雅江尼木峡。由于高山的阻隔,再加上雅江水汽的蒸发,使这里的春天来的格外的早,每年1月,这里的桃花就纷纷波不急待的绽放装点雅江南岸的山坡,形成了著名的桃花村

06

尼木县:藏族手工艺集大成之地

那一天,我点燃藏香

不为参悟,只为找寻你的气息。

那一月,铺开尼木纸

不为风月,只为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年,转动手中的刻刀

不为雕刻,只为牢记你的容颜。

尼木县,位于拉萨的最西边,距离拉萨市仅100余公里,有三绝闻名于世: 尼木藏香、藏尼纸和普松雕刻,是雪域高原民族手工艺集大成之地。

尼木,藏文字的发源地

吞弥·桑布扎,出生于尼木县吞弥家族中,自小十分聪慧。 十五岁时奉藏王松赞干布之命,前往天竺求学,受业于天智狮子和婆罗门利敬,学习古梵文 和天竺文字。 后回到拉萨,潜心研究象雄文化的同时借鉴古印度等国的文化精髓,创造了现用的藏文字。

吞弥·桑布扎不仅是一名伟大的语言文字家,还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吞弥.桑布扎一生翻译多部佛经,著书八部,但在朗达玛武东赞灭佛时烧毁六部,现仅存两部。法王洞中藏王松赞干布的身旁除了他的两名重要的妃子外,就是吞弥·桑布扎的塑像。说明吞弥·桑布扎的功绩彪炳 史册吗,任岁月流逝仍熠熠生辉。

2003年9月,藏民白玛桑珠在清扫自 家房屋的时候发现了栩栩如生的壁画,原来这座外表普通的民居内有乾坤,竟是西藏传统文化鼻祖—吞弥·桑布扎。 传说,吞弥·桑布扎外出游玩时经过尼木县,惊叹这里的自然景色,便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将“吞弥”作为儿子的名字。 “桑布扎”是大学者或大学士之意。 吞弥·桑布扎的故居是一栋典型的藏式建筑,曾经有两层,现只存一层。现吞弥·桑布扎的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尼木藏香,雪域高原的香雾梵唱

尼木藏香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 的历史,吞弥·桑布扎,因地制宜利用吞巴乡丰富的水利资源,用木制的水车 来磨制藏香的原料柏木,柏木泥制成砖晾干后,就制成藏香的原料了。

尼木 藏 香 主产地吞巴乡,故又称吞巴藏香。 尼木藏香采用佛经中记载的古方,以沉香、檀香、丁及藏红花等多种天然香料及药材合以金、银等珍贵矿物制香,不含任何化学香料,而且各成份之比例及处理方法均有严格规定。 尼 木藏香的 主要制作流程为: 处理、水磨藏香、调制香型、牛角制香。 尼木吞巴乡依旧在传承最原始的手工制香工艺,穿村而过的吞曲河上,分布着诸多水磨,水磨由松木制成,在石板上昼夜不停的磨成木泥后,晾晒成木砖。 2008年,尼木藏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尼纸,毒狼草的另一种美丽

尼木藏尼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制作原料是本地的狼毒草,这是一种有毒性的野草。正是由于造纸使用原料的特殊性,使藏尼纸有不怕虫蛀、质地坚韧、耐折叠、耐磨、耐腐蚀等特点,非常适合抄写经文,因此备受僧人们的喜爱。

尼木藏纸仍延续着传统的手工制造工艺,共有六道手工制作工艺,需经过长期的实践操作才能掌握其制作方法。如今,尼木藏纸主要由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生产。

普松雕刻,木板上的奇迹

据记载普松雕刻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最早的文献刻在木简、石碑、贝叶之上,后来则用古老的木刻板印制经书、医学、天文历算等典籍。

刻刀在木板上雕刻一般需要15至30道工序。雕刻时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在雕刻时必须全神贯注,雕刻不光是技艺的打磨,更是对心智的磨练,普松的居民世代以此为生,西藏90%的经版都出自于此。

07

墨竹工卡县:天边之乡

墨竹工卡,德仲温泉

思金拉措,世间财主

直贡梯寺,永生永恒

甲玛灵地,一统吐蕃

墨竹工卡县,拉萨的最东边,境内山川相间,河谷环绕,草原广布,俗有“天边之乡”的美称,这里不仅山灵水秀,更是人杰地灵。

思金拉措,西藏唯一的财神湖

思金拉措,位于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东南,距墨竹工卡县城66公里,距拉萨市区124公里。四周群峰簇拥,湖犹如一个聚宝盆,当地群众称的它为“财主百龙之王”,是西藏唯一的财神湖。

传说吐蕃王赞普赤松德赞建成桑耶寺后,正发愁没有金子给众佛上金粉时,莲花生大师为赞普出了一个主意说:请你找世间财主墨竹思金龙王,可设法取得金子。 赞普听取了莲花生大师的建议,立即前往思金拉措求取金子。 当赞普赤松德赞来到湖边,坐在湖边的卡垫上时,思金拉措神湖突然掀起滔滔浪花,直冲云霄。 与此同时,水流中掉下无数的金币落在岸边,赞普欣喜若狂,一数七千多块金币,赞普心满意足。

每年 的 藏历六月十五日 , 历代班禅、达赖喇嘛以及直贡活佛都要来到思金拉措神湖祭拜,向神 湖 投入许多金银财宝以报神湖的恩赐。

德仲温泉,触摸雪域高原的温度

位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门巴乡德仲村的德仲温泉,是一个古老的温泉,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说这里原来是一个死潭,莲花生大师路过此地,将随身携带的铜镜抛到死潭里,死潭就变成了温泉,“梅龙”的柄在山上留下了一个洞,温泉水就从洞口流进了普工沟,成了可以流动的活水。泉水温度常年保持在40度左右,经科学勘测,其中含有硫磺、寒水石等多种矿物质。泉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胃溃疡、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还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直贡梯寺,永生永恒之地

直贡梯寺位于东墨竹工卡县境内雪绒河边,是直贡噶举派的中心寺院,公元12世纪由直贡巴·仁钦白所建。 传说直贡梯寺创始人在圆寂前曾向世人宣布: “我已得到神的启示,在梯寺修一座天葬台吧,送往这里的尸体可以直接进入天国而获得永生”。 因此世界上最有名的三座天葬台,一座在印度,一座在西藏山南,另一座便是直贡天葬台,在三所天葬台中,直贡天葬台最大,号称“直贡曲佳”,意为“永生永恒之地”

甲玛乡,王的出生地

公元617年,藏族英雄“松赞干布”就出生墨竹工卡县的甲玛乡。公元629年,他的父亲朗日松赞被人谋害,刚刚统一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外族也趁势入侵。他13岁就挑起重担,依靠新兴势力征集了万余人,组成了一支精锐的队伍。经过3年征战,平定了内部叛乱,稳定了局势,再次恢复了吐蕃的统一。

在那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松赞干布的后代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不仅有松赞干布的墓葬,他之后几个王朝的帝王也都安葬在这里。经过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历史上曾经辉煌的藏王宫殿、贵族住宅、军队练兵场、寺庙、佛塔、城堡等建筑都在这边土地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08

当雄县:天选牧场

曾幻想在最动心的那一刻死去

化身湖泊忠实的护卫

每当清风悠悠瑞雪纷纷

便是我的足迹所至

当雄县,隶属拉萨市,距拉萨市170公里。地处拉萨的最北边,纳木错畔,藏南与藏北的交界地带。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位于圣湖纳木错旁。

羊八井,冰川的沸腾

羊八井,位于拉萨90多公里的羊八井盆地,因羊八井寺而得名。羊八,藏语意为“广阔之地”,是中国大陆上开发的第一个湿蒸汽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热发电站。

地热资源是羊八井享誉中国的重要标志,星罗棋布的温泉、热泉、沸泉、热爆炸穴等,构成全国最大的温泉集群,拥有全国海拔最高的水泉,以及罕见的0泉和间歇温泉,总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

每天的清晨,羊八井被白色雾气笼罩,地热田产生的巨大蒸汽团从湖面冒起,如人间仙境

身体埋在热气腾腾的温泉里,远处是皑皑雪山和晶莹剔透的温泉,让人不禁恍然身处瑶池仙境。

纳木措,天上的圣湖

纳木措位于当雄县境内,措,藏语,意为湖,纳木措,意为“天湖”。每年吸引着西藏当地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的教徒们千里迢迢而来,完成艰辛的旅程,寻求灵魂的超越。

纳木措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海拔4718米,同时也是西藏第二大湖泊。纳木措的南岸,皑皑雪山下,湖水就在脚下,清澈、湛蓝,湖水像大海的波浪不知疲倦的拍向岸边。

纳木措的北岸沿途是广阔的草场,牧民在大湖雪山陪伴下放牧着牛羊。南岸、北岸,在蓝天白云的见证下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图。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之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来到拉萨,来到那布达拉宫,

踱步宗角禄康,聆听微风对湖水的温柔;

登上色拉寺,仰望乘风盘旋的神鹰;

走过冲赛康市场,感受俗世的喧闹。

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巅把我的灵魂唤醒。

拉萨,俗世的梦境之城,湛蓝的天空,晶莹的雪山,弥漫青稞酒的土地。

归程在何方?

吾心安处是吾乡。

Hash:decfe88e648588df7607c6dfdf7aaa6aac4cf7b7

声明:此文由 中国西藏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