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滴水:拉萨,三大寺

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拉萨三大寺

冬季,在西藏工作的汉族不少要回内地休假,在拉萨经商、打工的内地的人们大多也要回家,休息日拉萨的人比夏秋之时明显少了许多。然而在拉萨有一个去处,人却比往常更多,那就是寺院,牧耕休闲之时,各地农牧区的藏族同胞携家带口前来拉萨朝佛,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拉萨三大寺,是他们要去的地方。色拉寺、哲蚌寺,1999年我到拉萨旅游时去过,此次进藏一直想去甘丹寺参观一次,甘丹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名寺之首。

一阵沙风卷过,路上人稀车少,莫约半个小时,一辆出租车经过,出租司机听说我是要去甘丹寺,他可能觉得远,路还不一定好走,便以交车为由没有让我搭乘,我只好站在路边上继续等着,几分钟后,一辆出租车快速向前,从我身边过了十几米后,倒了回来,驾车的师傅从车窗里探出头,这是一个约莫20来岁的汉族小伙子,我问他知不知道甘丹寺,他笑了,告诉我他从小在甘丹寺所在县的邻近县长大,说好了车价,小伙子让我包租他的车,带我去甘丹寺。上了车,聊天之中,小伙子告诉我,他父亲60年代大学毕业进藏工作,做过县长、地区部门的领导,后来因为健康原因内调了。他们姐弟三人在西藏长大,后随父亲回到内地分配了工作,所在单位不景气,给了职工基本生活让他们自谋职业,于是他又回到了西藏开出租。他讲起他父亲在藏的一些工作经历,说如果当时不内调,凭他父亲的资历,他父亲可能比回内地有更好的发展,虽然如此,小伙子说这一点他们一家人都觉得他父亲当时回内地是对的,因为他的身体实在不太好,组织上也非常关心他父亲,为他父亲的工作做了相应的协调安排。小伙子说从小在西藏长大,对西藏很有感情,准备继续在西藏发展,说是近期正在卖车,然后再筹措一些资金,在拉萨加盟餐饮连餐企业,对于发展前景,小伙子表现出乐观的态度。一路说着话,车开始上山路,凝雪薄冰的路面,让人感到有些紧张,小伙子让我不要害怕,说我这条路他熟悉,他开慢点不会有事的。车,在山路上转着往上走,片片白雪将山峦装扮得素静雅致,起伏的山峦之中,层楼般的建筑群,陡现眼帘,甘丹寺就要到了。

甘丹寺,黄教六大寺之首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距布达拉宫47.4公里。南北走向的旺波尔山位于拉萨河南岸,向南弯曲,甘丹寺就建筑在旺波尔山峦的山坳里,海拔3800米,有一种说法,旺波尔山像一只卧着的大象,背上驮着甘丹寺,大象为佛家推崇的国政七宝之一,“四有七宝而兴旺”,吉祥的象征,还有一种说法,称旺波尔山为王后岭,远望去,像慈祥的度母,甘丹寺依其怀中,形象的说法,增添了甘丹之境之灵性。甘丹寺,全称直译为喜足尊胜洲,也有译为极乐寺、具善寺,其意为兜率天,即佛教中的欲界第四天,是释迦牟尼为菩萨时的最后住处,并于此终身成佛,后为弥勒菩萨之净土,“甘丹”者,取自“受乐知足”之意。

甘丹寺建于公元15世纪,1409年藏历正月初一,黄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创立默朗钦摩法会,也即大祈愿法会、传大召,集结8000余名僧众,诵经祈祷,进行规模盛大的供奉活动,以扩大黄教的影响。法会之后,宗喀巴大师和堆瓦增巴·扎巴坚赞、噶纠瓦·塔玛仁钦等师徒9人,前往旺波尔山勘测地形,在拉萨仁青贝等封建势力的支助下兴建寺庙赤妥康、大殿、僧舍70余间当年建成,500名僧侣跟随宗喀巴大师到此,公元1410年2月,宗喀巴大师被迎请到甘丹寺,主持盛大开光仪式,并担任第一任甘丹寺赤巴。此后,甘丹寺经过95代赤巴的经营,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甘丹寺措钦大殿,建于1409年,1720年,由藏王加盖金顶,殿高三层,底层有门厅、经堂、佛殿三个部分,面积2000平方米,经堂居中,有108根大柱,可容纳3000名余喇嘛在此诵经。佛殿主要供奉弥勒佛像和宗喀巴像。位于措钦大殿之西阳八犍经院内,有护法神殿、上师殿、坛城殿、司东康和历代赤巴灵塔殿。灵塔殿的北墙脚下,有一块巨石,深受信众膜拜,人们传说巨石自印度飞来,故称其为飞来石。赤妥康、昂久康,为甘丹寺的两座拉章建筑,赤妥康为宗喀巴宫殿,内有尊胜、白伞盖佛母、文殊菩萨镀金像。寺中的大量建筑是僧舍康村,这些僧房围绕扎仓而布置,扎仓是寺院下面的学经单位,相当于佛学院,甘丹寺有两大扎仓,即厦孜扎仓和绛孜扎仓。扎仓下面为康村,寺庙的基层学经单位,也是喇嘛们生活的地方,喇嘛们按地区分别组织在各个康村和密村之中,寺院内有23个康村和密村,康村建筑由小经堂、僧居、厨房、仓库组成。庞大的建筑群中,设有9个辩经场,以适应春、夏、秋、冬四季法会和平时辩论经典所用。甘丹寺中,曾拥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以乾隆盔甲和“绣唐”最为著名。盔甲满嵌金银珠宝,是乾隆皇帝亲自穿过的,1757年,送至西藏作为对佛的供奉。“绣唐”为24幅绣画丝织品,绣像有十六罗汉、四大天王等,这些绣像每年藏历元旦展示三周,称“甘丹绣唐节”,后演变成一个宗教节日。甘丹寺,系黄教的第一座寺院,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教已经从宗喀巴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创立起来。就寺院建筑而言,也是一个变革。黄教整顿教规,严格戒律,改革寺院组织,把学经制度规定得很严格,寺院的经学院性质更为明确,建筑中措钦、扎康、康村建筑,以及寺院的总体布置,都是围绕学经而展开的,建筑上为了适应这种功能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这给以后的寺院建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进到甘丹寺,参观各个佛殿,经过一扎仓,大厨房中,好几个喇嘛围坐着,看到我们探头张望,一个喇嘛招呼我们进去,喇嘛们正在喝酥油茶,见我们打扮知道我们是参观者,热情的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坐下,并给我们一人倒了一碗酥油茶,见桌子上有干肉,我削了一块吃,一个喇嘛从柜子里又取出一大块放到桌子上,他们的汉语不是很流利,断断续续的交谈中,知道他们正在为藏历年敬佛做酥油花,我说我想参观一下酥油花的制作,一个喇嘛起身带我们走出大厨房,走过几个小经堂,到了一个回廓式的院子中,进到一间屋子,屋子正中放着一个大羊头,色彩十分鲜艳,大羊头显得很鲜活,好几个喇嘛带着白色的大口罩,低着头神情专注地在雕刻着酥油花。藏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酥油,酥油还可以用来进行雕塑工艺,塑造出各种内容的艺术造型,也独特风格的酥油花,在藏传佛教的寺院中,俗称酥油花,它实际上是酥油造塑像。酥油花,起源于西藏,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进藏,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原来没有冠冕,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学法成功后,便在佛像头上献上了莲花护法,佛身上献上了披育,像前供着一朵酥油花,自此,酥油花便在西藏各大格鲁派寺院兴盛起来,以致形成了寺院中的一个固定活动,并作为正月祈愿大法会正月十五的一个重要拜佛内容。关于酥油花,有许多传说,据《西藏佛教史略》载,公元822年,唐蕃在拉萨会盟,会盟形式承袭了西藏苯教歃血会盟的方式,但吐蕃会盟主持人是佛教僧人,佛教僧人不能杀生,他只好命人用酥油捏出一批羊代替牺牲供品。酥油花,还有一传说,说是公元老1408年藏历正月,宗喀巴与西藏其它教派经过8天的辩论战胜诸派后,一天晚上梦见释迦牟尼高大的形象在百花簇拥下出现在霞光万道的云朵中,为了纪念这一梦中奇遇,宗喀巴大师请人在一块宽大的木板上用酥油塑出那壮丽的景象,并捏塑出其它酥油供品供奉在甘丹寺内。酥油花,就体裁与内容来看,有山川人物、花鸟走兽、亭台楼阁等各种造型,艺僧们制作酥油花时,没有尺寸没有模型,全凭个人丰富的想象和实践经验及高超的技术描绘刻画,制成色泽鲜活、棱角分明、比例匀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如生的艺术品。其制作程序是,先用木料制成酥油花图案形状的木板,木板背面置有铁环,以好能移能动。同时,粘接牢固和节省酥油,在木板上附以铁钉或铁丝,并用草和纸包裹,大体上做成粗坯,然后用备好的酥油捏成雏模,接着,将酥油放在冷水中,反复捏成小团,拿出来后,按酥油花图案上所需的各种色彩及数量染色,染色是将颜料和入酥油中,以均匀为度,准备就绪,便开始制作,其工序极其精致,按参与制作艺僧个人所长,进行分工,做花草人物宫殿飞禽走兽各有分工,制作时,每人面前放一盆冷水,将带色的酥油安需要量放在水中,捏成所需的形状,粘在模型上,组成各种图画和情节,制作工具则是僧人们的十个 头和几块竹片,仅依此僧人们塑造出各种神彩独具的图象。

参观完甘丹寺,拉萨三大寺我就都到过了,哲蚌寺、色拉寺,1999年到拉萨旅游时参观过了。

哲蚌寺,位于拉萨西郊10公里处,依格培乌孜山而建,远远望去鳞次栉比,规模宏大,铺满山坡,入于内巷道纵横,九曲回肠,有如一座古镇。哲蚌寺,是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曾拥有僧人1万多人。寺院由措钦大殿、四大扎仓、五十多个康村僧居,以及达赖喇嘛的宫殿甘丹颇章建筑群所组成,初建于1416年,由宗喀巴弟子降央曲结所建,初建时规模很小,兴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殿堂和七名僧人,后逐渐扩建为现有规模。措钦大殿是寺内最大的建筑,占地面积经贸部4500平方米,殿前有一个2000平方米的石铺广场,大殿经堂规模宏大,面积约1800平方米,有立柱183根,可容纳7千到1万名喇嘛诵经,是全寺僧人诵经和举行仪式的场所。经堂内,雕梁画栋,衣柱悬幢,帏幔交织,五光十色,鎏金佛像流光溢彩,酥油灯火盏盏长明,经堂富丽堂皇,所供奉的文殊菩萨及白伞盖佛像,气势恢弘。大殿二层供奉着宗喀巴亲自开光的强巴佛像,是哲蚌寺最尊贵的佛像,大殿三层曾经供奉着一只白法螺,传说此法螺为释迦牟尼大弟子目犍连藏于甘丹山上,后来由宗喀巴取出送给降央曲结,十分珍贵。扎仓中以洛林为最大,可容纳四五千人,其中阿巴扎仓为密宗扎仓,德阳扎仓为显密兼修,其余均为显宗扎仓,显宗扎仓除有可供集体诵经的殿堂外,还备有辩经场,阿巴扎仓供奉的本尊大威严金刚法像内,藏有著名密宗大师惹译师的骨灰。甘丹颇章为达赖所居,五世达赖未迁入布达拉宫前就住在这里,所以五世达赖于1642年所建政权即称之为“甘丹颇章政权”。哲蚌寺是一座在国内外均有着重要影响的寺院,曾为西藏佛教培育出了大批佛学人才,由三大寺推选出来的继承宗喀巴法座的甘丹寺法王共90多名,哲蚌寺就占了一半左右。

色拉寺是拉萨三大寺中最后修建的一座大寺,与甘丹寺和哲蚌寺不同,寺院不是建在山上,而是建于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山下,为西藏格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徒弟绛钦释迦益西于1419年创建。传说原山下长满了色拉,藏语野玫瑰之意,因而得名,色拉寺全称为色拉大乘寺,寺庙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1万多平方米,由措钦大殿,吉、麦、阿巴三大扎仓和30个康村组成,寺庙规模宏大,寺院佛殿巍峨。明初,朝廷沿袭元朝的习惯,派人到西藏延请一位佛教大师。那时,因为宗喀巴宗教改革,声名大振,永乐六年即1408年,明成祖遣使迎请宗喀巴到京城,宗喀巴当时正筹备大祈愿法会,固辞未去,永乐十二年,明成祖又派4钦差来藏迎请宗喀巴到京城,大师因患病初愈,不能成行,便派释迦益西作为代表到京城。释迦益西到京城后,受到明成祖的热烈欢迎,并被封为“妙觉圆通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同时,赐予印诰。永乐十四年,释迦益西辞归,明成祖赐佛经、金银器、绮帛等物,并亲制赞词赐之,释迦益西带回藏的礼物大多珍藏在色拉寺内,明成祖所赐《大藏经》,共108函,系明永乐八年所印,系用石珠刻印的,非常珍贵。宣德九年,释迦益西又一次往京城,被宣宗留作御用喇嘛,释迦益西为宣宗讲经说法,并为宣宗治愈疾病,为此宣宗册封释迦益西“大慈法王”,并为释迦益西制作了彩色缂丝像,这幅珍贵的明代缂丝轴像,是色拉寺最有价值的文物之一。色拉寺的文物和工艺品中,著名的还有普布觉阿旺绛央所塑的师徒三尊,侧耳细听神态的文殊菩萨和拉藏汗塑的巨大的弥勒佛像,据统计,色拉寺有上万个西藏本地制作的金铜佛像,还有许多从印度带来的黄响铜佛像。色拉寺结巴扎仓内供奉着马头明王神像,马头明王为色拉寺镇寺之宝,藏族信众前往敬拜,祈求马头明王驱灾消难灾、保佑平安和顺

参观完甘丹寺,走到寺门口,准备返程回拉萨,一个喇嘛叫着我们,一看先前在大厨房见过喇嘛,他问我们能不能让他搭车去拉萨,他想去看望家在拉萨的哥哥,我们告诉他可以搭车,他挺高兴的,并问我们去不去转山,一看时间才3点多,我们便让这个喇嘛领着我们走出甘丹寺,从侧面的山路开始围着甘丹寺转山。围着山路走了半小时左右,见山壁处有一处僧房,喇嘛告诉我们,那是当年宗喀巴大师创立格鲁教派之前在此修行之所,从不太严实的门窗往里看去,屋子不太大,屋子摆设也很简单,有阳光从屋子顶处的石缝中透射进去,使屋内显示出生机,光阴如初,有如宗喀巴大师创立了西藏传佛教格鲁教派,将近600年,依然那么鲜活。宗喀巴大师是青海湟中县人,法名罗桑扎巴,善慧之意,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也是全世界注目的一位佛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宗教改革家,一生有著述170多卷,1409年,创建甘丹寺,担任首位法台,并在当时的帕竹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拉萨创近万名僧人参加的祈愿大法会,这标志着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即黄教的正式创立。宗喀巴圆寂后,甲曹杰继承了甘丹寺寺主的法位,为第二任法台,藏族史上将宗喀巴、甲曹杰、克珠杰合称为“师徒三尊”,成为格鲁派寺院主供的本尊。黄教最大的活佛传承即达赖与班禅两系,正式的封号始于清朝,一为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加措,顺治帝封其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达赖喇嘛。一为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康熙帝封其为“班禅额尔德尼”。历史上,按照惯例,达赖住在拉萨布达拉宫,掌管全藏政教事务,班禅住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管理后藏,两者之下均设有完整的管理机构。

围着甘丹寺四周的山路走着,山路崎岖狭窄,从山上向山下和远处望去茫茫一片,天地空旷,试想当年,宗喀巴大师得道之前,在此面壁修道,心是不是在与这空辽的自然融合之中,天地人成其为一体,而得悟天地之玄机,心与自然融合心合而感悟天地,独树一帜,创立了藏传佛教之一大教派。

宗教教仪教规源于人心之思人心之创,人心之思源自于人对自然社会的感知感悟,宗教,一种思想与文化的承载与表达。

附:

哲蚌寺偶遇

哲蚌寺。悠远的白云,古老而苍凉的建筑群,一段段的断壁,述说着它们流逝的时光,人仿佛置身入中世纪之时空。在这山谷之中,始基于一块一块石头从一个小小的洞穴一扇小门而后垒了上百年的寺院,在悠远的白云和深藏的远山背景之下,使人感到洪荒和苍桑。雪顿节,法号长鸣,那时,高山大壁之上,将有一巨幅从山顶展延至山脚的释加牟尼佛像。潮水般的朝拜者,抚吻她的边沿,虔心叩城拜而祈得福祉。

在这里,一个佛殿接一个佛殿,九曲回肠,弯弯曲曲,独自一人的我真怕迷失路径。“您是从哪里来的”,一位藏族老阿妈友善地问我,她的身后紧跟着一位年轻的怀抱着大眼睛孩子的藏族母亲。“我从北京来”,我礼貌地回答。“一个人不用害怕,我来领着您”,她友善地笑了。我跟在老阿妈的身后,她一一告诉我佛殿地里金刚的名称,因为护栏上书写的是藏文,我看不懂。一边走,老阿妈一边告诉给我讲关于金刚的故事,并教会我如何用头额去触及金刚神圣的护栏,入乡随俗,我这样做了。我跟着她推转经筒,一排排整齐的经筒将降福于推转它的人。我们领受喇嘛洒在身上的滴滴清水,在人们的心里,经过经咒的水或许就是有着神力地圣水了。在殿宫夹峙的山路上,转过来拐过去,阳光从头顶直射下来。日光城,世界上离太阳最近地方,伸开双臂尽情地与温暖地太阳相拥。在山间,她似乎就在离您不远的头顶,您仿佛能够拥抱着她。

手摇经筒不停地摇转,口中念念有词的人们,迎面而来。老阿妈拉着我,怕我跌我在光滑的石阶上。她牵着我的手,并将她轻轻地平摊起来,放在我与她的面前,她十分平和地告诉我,“您回去后一定要用清水洗手,转经筒上都是酥油,您的手上也沾满了酥油。手脏了,那是表面的,用水洗一洗就干净了,如果我们的心脏了呢,我们藏族就去朝佛去洗我们的心。紧接着,老阿妈还告诉我说,“我们的物质还不是特别富有,但我们的精神却很快活,我们藏族人民就是这样活着的。

哲学是蕴藏于生活与生命并对之提炼升华还是纯粹理性的游思漫想?老阿妈的话语不是意蕴深厚的哲理吗?在她的口里说出来却又是那样的自然与平常。心的圣洁,人的心,人民的心,这或许就是哲学之根柢吧?太遗憾了,老阿妈,在哲蚌寺我与您分手时的合影没有成像。这,或许只是一次偶然的对焦失误,却平添了我心中一份神秘的情结和玄想,老阿妈,您该不是神灵之悠悠化身,而为启迪一个平凡的心灵的吧?

老阿妈,我记住了您,记住您告诉我做人心里要常常保持一份圣洁和足乐。

色拉寺辩经

色拉寺,一段山路崎岖不平。一个院落,传出一阵阵不整齐而却十分宏亮并伴着拍击手掌的声响。从一扇小门望进去,偌大的院子,高大的树木,拢坐着三五成群的穿着紫红色僧衣的喇嘛,在他们外围坐着三三两两为数不少的异域的游者,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围望着,原来这里正在辩经。喇嘛们在辩论什么,他们在宣讲什么,周围异域的人却似乎似懂非懂,因为许多喇嘛都可以用十分流畅的英语为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人们讲解,并与之交谈。他们的信仰已没有障碍的向世界宣讲着。因为语言有生疏,我听不懂他们在辩论些什么,但从他们的神情之中,我读得懂的是他们在为自我的认知而竭力要与对方了取得一致的认同。他们眼中那种执著与坚持,我以为只有会悟“真”参悟“理“的心灵,才会有那样的持守,从他们的眼中显示着他们心中的道悟。 释加牟尼佛不就是在菩提树下沉心思道透悟而圆成为一代宗师的吗?他的衣钵依仗精神信仰传承着,源远流长,世代不息,给人以心灵的力量。

附:

普隆卡游思

普隆卡,拉萨西郊一座小寺院。合手于藏族语言文字的创造者的灵床,躬身敬拜,之于游旅那该是崇敬于教化与文明。不是吗?文字,文化的沉积与意蕴。能够在此敬拜,仿佛有一种受到天宠般的感遇。特别是当我看到在我踏上佛殿的梯级时,喇嘛方打开了供奉圣床的门,随我的离去他又锁上了门。冥冥之中,是不是我将要与文字和文化有不解之缘呢?回身,再回首,内心深处我油然而生对站在石梯上,手里还拿着一串钥匙,为我开启了供奉藏族文字创始者桑杰吞布扎供床之门的喇嘛的感激之情。或许对于这个喇嘛来说,之于远方的游旅均会如此,而对于我,却有了一份启示般的联结,于文字,于文化在遥远时空的心续。

顺着山路往前走,在白云蓝天之下游思。来时见到的那一只奇彩的石眼,在背后注视着我吗?整个心神地波伏来自于她的震颤吗?这只天然生成的奇异而又玄妙的眼睛,真的是从天上降临而要与凡界生灵心与心的交汇吗?与天心交融,心底深处的灵魂至真至诚至善吗?天上有一双眼睛,凝视注目于那一双天上的眼睛,她似乎在发出生命境界的追问。

从山高处往下望,拉萨城尽收眼底。四面环山,河谷之中的拉萨显得如镜水般安稳,宁静的河流清澈莹亮,静静地流向远方,流向海的深处。万涓归海,回归它的行旅。生命之流,却又将归向何方?藏族人民依归于以灵体转世为表征的文化信仰。

转世,意蕴着生命的永恒;转世,意蕴着生生不息,其寄寓的该是至善向上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理想。

Hash:568279c9be6b1f45203e98d04f4e30432b9bae71

声明:此文由 紫竹滴水的捜狐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