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石阡又有3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点击石阡在线免费订阅

宣传长寿石阡,关注百姓生活,服务石阡人民!

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包含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0大类152项、174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9大类72项、141处。石阡县共有2个项目和1个扩展项目入围。

石阡县入围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民间文学类——《唱夜郎》和民俗类——《清明会》,入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的项目为《木雕技艺》。

《唱夜郎》

《唱夜郎》在当地又被称为《夜郎古歌》,是石阡县河坝镇中宅村木孔组的天军寨杜姓族人世代传唱的史诗般古歌,记述了夜郎人后裔的生产生活战争迁徙的历史和古迹故土眷恋。其分布区域主要在石阡县河坝镇中宅村木孔村民组乌江流域。

相传北宋末年杜氏祖先杜都督杜川海率军镇压金头和尚任则天反叛,同时驱赶当地夜郎人后裔。夜郎后裔头人不得不与杜都督告别,特将夜郎古歌唱给众人听,作为信物请杜都督保管,《夜郎古歌》是其中之一,待将来夜郎人后裔回来时以此为证将交还土地。杜都督后人在石阡县河坝镇永和的中宅村天军寨一住近900年,石阡夜郎古歌就此传唱也近900年。流传至今只有杜廷珍、廷英、廷芝、廷仙、廷献五姐弟传唱。据杜氏姐弟回忆,石阡夜郎古歌共有428首,多数忘记了。经2016年石阡古夜郎文化研究所组织搜集,整理出《夜郎古歌》40多首并公开出版。

经贵州省夜郎研究专家团队、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多彩贵州文化旅游研究院、贵州省史学会、贵州省社科院等专家一行认定杜家传唱的夜郎歌为《夜郎古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古歌形式传唱夜郎的叙事歌。

清明会

“清明会”是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世代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是世居楼上周氏族人为弘扬传统、沿袭传统礼教而举办的家族盛会,从清明会的筹办到正式举行仪式为止需花费近一周时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楼上一族自迁居至此不逾五世便已有之,据族谱记载,明弘治年间(公元1494年)周姓始祖周伯泉由原籍江西南昌府避难图存择居楼上,至今已有500余年,发展至20代,近百余村落,上千户人家,近5000人,楼上村是罕见的“明清古村落”,寨中古井,古树、古屋、古巷、古戏楼等,且阴宅阳宅相靠,较为罕见,体现其独特丧葬礼俗文化,周氏家族一直奉行勤、俭、礼、让、孝、义、耕、读的传统礼教,自古就有清明祭祖的习俗传世,传承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只因世殊时异其操办规模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楼上清明会祭祖活动的核心组织成员以家族进行认定,在商定了当年活动规模形式和内容后,对人员及事项进行提前分工,在主持人(族长)协调下,宗族共同完成祭文撰写,场地布置、祭祀程序安排、文化活动节目,以保证清明会顺利进行。活动地点一般在始祖墓地或家族宗祠灵位前举行。其活动程序依次为:接祖、迎祖祭祖、送祖、扫墓及踏青、荡秋千、插柳、吃清明饭等。其独特的家族文化特征、祭祀文化特征、社会功能特征具有教育学价值、节气文化学价值、宗教性价值、民族学价值。

木雕技艺

木雕技艺是石阡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技艺,主要分布在石阡县白沙镇小岩村、枫香乡等地。

木雕技艺在石阡流传甚久,其鼎盛时期可追溯距今约五百年前,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阡万寿宫中的亭台楼阁建造便可窥见。石阡万寿宫,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宫内楼廊花窗栏杆异常精美,特别是戏楼前一排三国故事木制浮雕,历经五百余年,人物造型生动如初,其面部表情刻画栩栩如生,可见传统木雕技艺之精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阡府文庙及其他各级文保单位中均可见到石阡木雕的精美作品。

石阡木雕技艺精湛,是传统技艺的典型代表,其工序复杂,要过选材料→干燥处理→雕刻→安位等流程才能完成。其中最核心的雕刻环节又分为构图→粗坯雕刻→细坯雕刻→抛光打磨→上色→上光等步骤。

石阡木雕技艺具有选材考究、构思巧妙、图案多变、作品内容选材丰富、成品种类繁多、实用性强、用途广泛的特点。

石阡木雕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宗教研究价值、民族文化价值、社会经济价值等重要价值。

来源:石阡县融媒体中心

12万人关注我们啦,快告诉朋友加入吧!

Hash:96b61ec3a9d9b6fafa7095f59d04f6e7c35fdbf0

声明:此文由 石阡在线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