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古井知多少

连云港市古称海州,境内众多名胜古迹,驰名中外。本文仅就著名古井,搜集有关历史资料,整理简述于此,以飨读者。

匡衡井

(匡衡井)

海州区南城镇南门外,西向7米处有一水井,即匡衡井,井水深4米,井口直径1米,水盛质佳。相传西汉元年山东兰陵人匡衡,幼年流落到我市云台山地区。今南城右街和朝阳镇刘巷村都留下他“凿壁偷光”勤奋读书的传说。汉代当官,除门阀和战功之外,还有“举贤制”,经东海人举荐,匡衡到朝廷任职,官至丞相,领安东侯。匡衡为皇帝出谋划策,安邦定国,体抚天下百姓,深得民心,成为千古流芳的一代贤丞良相。南城百姓为了纪念他,将五花桥向南1里之路称为“匡衡街”,南门外的水井取名为“匡衡井”。

糜竺井

三国时期云台山南麓,有一关中村,有“糜竺院”,即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妻糜夫人故里。据说刘备当年招亲娶糜小姐即在此。据志书记载,关中村为汉糜竺、糜芳老家。糜竺字子仲,祖世货殖,僮客万人,是东海有名的大富。糜竺原为徐州陶谦别驾从事,陶谦逝后,糜俸陶遗命,迎刘备于小沛。建安六年,吕布乘刘备出征袁术,偷袭下邳,虏刘备妻子。刘备败走广陵西(今灌南新安镇),糜竺迎刘备至朐。将妹嫁刘备作夫人,并献上奴客二千及大量金银货币,帮助刘备招兵买马,刘备从而得以重振军威。糜竺、糜芳兄弟二人亦随刘备入川,刘备封糜竺为安汉将军,糜竺死后葬于海州石棚山。今墓碑尚在,立在山上,碑文为“安汉将军糜公之墓”。糜竺院内有一口糜竺井,上勒楷书大字。井旁有“浣衣石”一墩,相传为糜夫人浣衣之处。糜竺井水质清冽,深不见底。

祥云

市开发区朝阳镇刘巷村南,有一座坐南朝北的寺庙“祥云观”,观东有一小井,名曰祥云井。井内有清泉一泓,水质极佳,甘醇,大旱不竭。观内佛像在“大跃进”中尽毁,井也在1984年因修铁路在此取土而夷为平地。

双龙井

(双龙井

位于海州老南门外,因井内有两个石雕龙头而得名。双龙井始筑于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井口呈枷字形,直径2米,井深5米。井旁西南向有一块光绪三年碑刻,上书“双龙井”三字,字直径50厘米。1986年在井口的四周增砌了1米高,直径9米的井围,以此来保护水井。当地百姓说,双龙井从未缺过水。过去曾是海州南一片居民饮用水之源。遇到旱年,连新浦的居民都来取水吃用。

甘露泉

位于孔望山龙洞庵院内,井水清冽甘甜,井旁有唐宋时期的古柏和糯米茶各一棵,夏季满院的栀子花开,香气袭人。

茯苓泉

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3)开山僧王香公在大伊山北岭的山腰间,建筑石佛寺。据说当年为了解决寺院饮用水,方丈率众僧在寺门外的开阔地掘井,发现地下有许多古柏根和块状的白茯苓。方丈说“此乃吾寺圣地,灵气俱盛,产中药茯苓也”。遂掘成深1米丈5尺、口径2尺白石砌壁的水井井口加盖,方丈为此井取名为“茯苓泉”。茯苓泉水呈乳白色,煮沸后毫无沉淀,泡茶饮用,茶香水甜。寺僧及附近乡民皆用此泉。志书记载称“古佛寺山门外茯苓泉,甘美益寿,有‘朐南第一泉之美誉’”。

金蟹泉

赣榆区赣马镇驻地,有一泉,传说泉中有一只金色螃蟹,故称为“金蟹泉”。清康熙四年(1709年)知县李俊有把泉改为水井,水质甘甜,百姓受益不少,群众呼之为“李公泉”,并勒石作记。后年久干涸。民国8年(1919年)县知事王佐良对此井进行整修,复名“金蟹泉”,并勒“金蟹泉碑”于井侧。碑文由王佐良本人亲撰,进士王思衍书丹。

百碌泉

位于赣榆区沙河北门外,掘于清道光年间。井口呈方形,每边长3.33米。井壁用圆柱形石砌成,每边8块,每层32块,五层到顶,共160块。每块圆柱形石高65厘米,形似无梭碌磙,故名“百碌泉”。泉深3米,水质甚佳。

据查,连云港市还有许多古井,如花果山的海清寺井、团员宫井、慈善龙泉神井、大村赵巷的乌龙井、当路村桔园处的三眼井、南城镇城隍庙东北40米处的凤鸣涧下的官井等。

——摘自《连云港史志》

Hash:88d602499e9ba3dd84a56732d47bf9ca536183b6

声明:此文由 连云港史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