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教英雄部队在白水的那段岁月

196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141师421团,5341部队(即罗盛教生前所在团),陆续进驻陕西白水县白水河流域下游,流域面积:西至蒲城县的展王河,东至白水县的油王河,长7.5公里,宽2公里。1979年,人民解放军5341部队移防至蒲城漫泉河。

罗盛教(1931年-1952年1月2日),湖南新化县相子村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1931年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47军第141侦察队文书。1952年1月2日,罗盛教在朝鲜平安南道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三次跳入冰窟中抢救落水朝鲜儿童崔莹而不幸牺牲。1952年3月11日,志愿军政治部追记罗盛教特等功,授予“一级爱民模范”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1971年9月13日林彪件发生后,中共中央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将5341部队移防到白水县后,军队先是驻防在西固公社东文化、中文化村以及冯雷公社的西文化老百姓的家中。全体官兵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在白水县砖瓦厂技术指导下安装砖机,办起了砖厂,自己倒砖生产青砖,在白水县城建局规划下,借助当地的能工巧匠和部分官兵,修建了一座大礼堂,并建起窑洞式营房300余孔。大礼堂南北宽度30米。东西长100米,在那个年代,它的规格在陕西省算是很高的,团部设在中文化的北沟口,家属院在金驾山,属中文化大队第九生产队,管理股在团部南,特务连在座北朝南窑洞两层里,政治处、作战部在中文化南窑沟口,卫生队后勤股在白水河北西文化沟下,修理股在河北路西西的西文化沟下。

大礼堂河西是通讯连(老窑上),河西是马班,三机连在尖埝下,三机连是在营部,下河西村北是卫生所,下河西村南是四连,五连在油王河,营房东边是七连,八连是罗盛教部队所在的连队,又名红色尖刀连,机枪连在中文化尖埝坡低,蒲城穆王河是九连,即运输连,大礼堂东是军人服务社,商店,照像馆。出团部门口是小车班,有三个车库。

5341部队曾是蒲城白水两县群众文体活动的场所。5341部队所在地的大礼堂是白水蒲城方圆几十里人的教育、文化、学习、参观、军训的首选地。大礼堂不定期向军人放电影,而且是不换片子,四村八社的公社社员、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赶毛骡车的有,在那个文化相对封闭的时期,那看电影的可谓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水泄不通。那些公社社员,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每天晚上都前拥后挤,熙熙攘攘纷纷来到部队大礼堂外等待观看电影。笔者那时正上初中,晚自习后,一二十名同学相邀,沿麦地小路一路小跑,跑到十几里开外的部队驻地观赏。《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看不见的战线》、《南征北战》等,不知看了多少遍,连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但还是没有看够,每每听到同学呼唤,背起书包跑步就走。常常是走到半路碰到返回的,大伙都互相调侃说:今天看的是《看不见的宽银幕》。大伙走着说着笑着谝着,既观看了电影,丰富了文化素养,也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还大大满足了当时公社社员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

罗盛教部队曾是蒲城白水两县红色教育基地,5341部队大礼堂的二层楼上,曾设有罗盛教阶级教育展览馆。在展厅里整齐摆放着罗盛教生前学习、工作、战斗用过的遗物,有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授予的勋章:有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的勋章,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接受红色文化教育。部分革命干部,中小学生,公社社员、工人阶级代表,不知道来了多少批次多少参观者。英雄的罗盛教所在部队,在参观者的心目中,那是何等的神圣呀,英雄的国际共产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了当时的那一代又一代人。

罗盛教部队曾是蒲城白水两县军民融合的场地。5341部队移防白水,白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急部队之所急,想部队之所想,安排部队领导住在白水县当时的白水机械厂院内,军粮供给由白水粮食局下属的城关公社粮站和西固公社粮站承担,建营房是驻军来白的一项重心工作,在县委的领导下,白水县砖瓦厂的师傅们来到部队,帮助部队建起砖厂,安装、调试设备,批量生产建设用砖,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忘我的工作,县城建局的工程师来了,帮部队设计,测绘,公社派来了能工巧匠,制作门窗,制作家俱,军民同心肩并肩,心连心,同甘共苦,守护住了这一方净土。

罗盛教部队曾是蒲城白水两县的军民融合地,1976年驻军与当地民兵和群众,积极投身白水县重点工程,县城至尧禾的15公里改线工程,军民采取取弯改直,降坡加宽,铺设了煤矸石路面,当时起名叫"军民路"。即现在的白宜路。

同年冬5341部队在西固公社扶蒙大队村东援建占地17.5亩的水库一座,水库起名叫"军民水库",在水库大坝上写着两米见方的大字:"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着天下谁能敌",。军需马草,社员生产;军需蔬菜,社员种植,一时5341部队成了蒲白两县的军民融合地。现在,每到清明,许多当地村民,学校学生自发来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寻找当年人民子弟兵留下的踪迹,以表达对5341部队敬仰之情。

罗盛教部队曾是蒲城白水两县的乡愁记忆地,5341部队番号后来改为84895部队,军队在白水县驻扎了不到十年,但是5341部队的大礼堂、窑洞式营房旧址至今仍然还在,潺潺流淌的白水河见证了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当你采访60岁以上的一代人时,部队住地的主人们就会侃侃而谈、谈笑生风,回忆起那动人的一幕幕,一件件美好的故事,那些珍藏的老照片,还在讲述着军民团结一家人的趣事。中文化村有个叫“来军"的人,部队借住在他家时出生,父母为了记住部队来白水县驻扎这一历史时刻,给他取了"来军”这名。那些当年接受过军训的青年,现在都已经成了老头。当年民兵工作强调三落实,即政治、组织、军事落实。当年的基干民兵谈起那时和部队里一起搞军训的往事来娓娓动听。

罗盛教部队曾是蒲城白水两县拥军爱民地,5341部队排忧解难,卫生所为驻地的患者实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不知解除了多少人的疾苦,为人民解决了多少危难。在白水河流域的河边,在生产队的水池旁,在扶蒙军民水库,故现水库,他们不知抢救了多少落水者,让他们重生。部队的军人服务社为当地的社员提供了不少的新兴商品,大大的满足了公社社员对物资的需求,部队出钱从社员手中买马草,蔬菜,果瓜,既繁荣了白水市场,也为他们增加了收入。部队子女在当地读书学习,为同学们提供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那时,农忙季节,公社社员种地、收麦、碾场、修渠、运输修路、修水库,到处都有人民子弟兵的的身影。西固村王新民家当年驻有3个兵,其中有个个大的是甘肃人,人勤嘴甜,挑水干活,关系相处十分融合。部队驻到驻地后,还经常像走亲戚一样,请假来家里,父母也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热情款待,以至于他部队复员十多年后还亲自坐火车来看望老人,述说别离后的相思之情。

5341部队驻白期间为白水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条心的社会新风尚代代相传。(撰稿:高民生 编辑:王新民)

Hash:2a3cea514fb93d20423d3990f3b2128ddfdd09a0

声明:此文由 人文西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