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登山新推荐去爬爬巫山南陵古道吧

“千年的历史,千年的足迹,千年的古道,千年的风雨,千年的辉煌”。在巫山县曲尺乡南岸巍峨苍翠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一条骡马古道,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演绎着岁月沧桑。而体味过繁华与荒凉的古道,那崎岖的山道,嶙峋的马背,驮着的不仅是煤炭茶叶、盐巴和布匹,更承载着淳朴村民们浓浓的乡情。拂去历史的尘埃,在五彩缤纷的时光背影里,一种高昂和久远的文明深深地刻在两岸峡谷的崖壁上。古道承载儿时故事和欢乐龙台古道位于距巫山县城约50公里、海拔1000多米的曲尺乡南岸的大山内。12月20日清晨,记者从县城坐船沿着长江而下,约半个小时就到了曲尺乡南岸。江边,是一个偏僻而又干净的小村庄。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民房坐落在群山之中。下了船,走完一条长数百米、由碎石和石块砌成的小路,抬起头,刀削斧切般的山峰就在眼前,手脚并用爬到半山腰,一条溪流将险峻的大山劈开一道口子。两岸,重岩叠嶂,遮天蔽日,峡谷里蜿蜒盘旋着一条布满青苔的石板古道,随着峡谷的迂回盘曲,酷似一条纽带,在山间蜿蜒飘舞,宽约1.5米,最窄的地方仅1米左右,古道两旁,遍布藤蔓老树,沿着古道一路向上走来,湿漉漉的雾扑在脸上,凉丝丝的直透心间。“来,在这儿歇会儿。”沿着古道步行约2个小时后,同行的村民陈文友指着古道旁笔立的悬崖下几根石条支撑着的残垣断壁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庙宇,记者抬头一看,只见一道高约2米、宽约1.5米的青石庙门兀然而立。门额:龙台古刹。两侧的青石刻联曰:古涧飞泉龙吟虎啸,双峰耸翠月白风清。今年71岁的陈文友称,因为古道旁有这座古刹,当地人习惯称古道为龙台古道。陈文友在古道附近的村落里长大,小时候,他经常与伙伴们一起沿着古道到大山中打柴和放牛,每到夏天时节,古道两旁开满了山花,大家将牛赶进山里后,就坐在古道中间,捡一块黄色的小石头,用树叶拂净古道石板上的青苔,然后聚精会神地下起“五子棋”,回家之前,小伙伴们会不约而同地跳进古道下方的溪流中,一边听着山雀的啼叫,一边痛痛快快地洗上一个“天然浴”,然后带着一身的山花香回到家里。10年前,陈文友随着儿女搬到城里生活,而村里很多家境殷实的村民也搬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居住。陈文友说,人虽走了,可心还留在这里,逢年过节,他还会约上几个儿时的伙伴,沿着古道走上几里地,因为这条古道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欢乐和感情,一辈子也忘不了。古道曾是当地的通商大道据史料记载,龙台古道最迟修建于唐代,曾是当地的通商大道,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村民张代波告诉记者,古道直到解放前尚在使用。当地老人讲,明末清初,曲尺乡场镇是附近山区重要的货运码头,龙台古道北南陵古道相通,是曲尺乡通往铜鼓镇的必经之路,茶叶、盐巴、布匹和煤炭堆放在码头,通过骡马驮着运往邻近的铜鼓,再由铜鼓转运至湖北恩施巴东等地。在清代极盛时期,古道旁曾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场镇,商贾云集,有居民五六百户,主要靠打鱼、到码头下力、拉纤和做小生意为生。一到傍晚,路过的马帮就在小镇上住宿,赶马的汉子们一袭马褂,一方手巾,一路鞭花,一串铃声,一壶浊酒,满腔热心,萧萧风尘,在荒寂的山涧峡谷中飘来荡去,与商家的叫卖声,汉子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每天清晨,赶马的汉子们把日子安放在马背上,驮着茶盐米粮,翻山越岭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在马蹄声声中感受着岁月沧桑,在茶叶和盐巴的往来中打捞着幸福的日子。而位于古道旁山顶上的龙台古刹曾是赶马汉子们最理想的歇脚处。关于龙台古刹,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时候,这里住着一户姓龙的人家,一家人勤勤恳恳,过着平静而富足的生活,儿子龙天赐练得一身好武艺,平时行侠仗义,济贫扶弱,深受百姓爱戴。龙天赐去世后,百姓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做龙台山,并修了一座庙纪念他,取名龙台观。如今,随着交通的发达,已经很少有人走这条长约10公里、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骡马古道了,古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小时候,坐在院坝里,一边看涧水从高岩上飞泻而下,一边听老人讲有关古道的故事,现在条件好了,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出门都坐汽车,很少有人走这条古道了,可前辈们在这条古道上留下来的故事怎么也忘不了。”张代波老人在破碎的记忆和点滴的细节中诉说着对古道的感情。日前,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南陵古道复建宣告完工,作为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中心的巫山县,其双神景区再添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新景点

华龙网8月23日10时讯(通讯员李能敦)日前,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南陵古道复建宣告完工,作为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中心的巫山县,其双神景区再添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新景点。2015年,巫山县人大代表提出修复南陵古道的建议。经旅游、文化、扶贫等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复建工程于去年5月正式启动。目前,新建下段0.5公里登山步道;复建上段3.6公里原有古道,坚持整旧如旧,保持原有风貌;修建了观光亭、休闲场坪、坐凳等设施;对沿途居民点进行了风貌改造;古道复建主体工程结束并已初步验收。下一步,还将在沿途安装路灯,建设引水蓄水项目,加大古道两旁绿化,打造驿道梨花景观;南陵观及碑林石刻也将进行复建和修复。待配套工程全部完工后,南陵古道集“文化休闲、户外健身、旅游观光”于一体,成为神女峰、神女溪“双神景区”的新景点。据巫山文物部门考证,南陵古道最迟从唐代就开始使用。清道光七年重修,清同治三年(1864)又再次整修。直到解放前古道仍在使用,后因公路修通,古道才逐渐行人稀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现有的资料中,唐人歌咏南陵古道的诗词不少,说明这条古道唐代以前就存在。”巫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向承彦说,诗仙李白在《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题壁》中,就详细描述了他经古道登南陵山的情景:“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载:“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曲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盖施州正路。”“施州正路”意思是说南陵古道是巫山到今天恩施的官道。世上无路,有人走,走多了,就成了路。距今204万年“巫山人”的子孙开始生活在巫山和三峡地区,此后,“巫山人”的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民间就有了山径小路。不知何时,巫山出现两条遐迩闻名的古道,一是“南陵古道”通湖北恩施州;另一条系大溪骡马道,也通恩施州。“南陵古道”始于何时无所考究。据清光绪19年《巫山县志》:“古迹志”中载:“南陵废县,在县南大江南岸,与阳台对。东晋时置县,属建平郡。刘宋元嘉中废”。历史证明东晋南陵曾置县,南陵古道正始于县机构所在地,通往湖北恩施州,说明那时已成省际交通要道。清光绪19年《巫山县志》三十卷“古迹志”载:“巫山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屈至顶,谓之一百八盘。往施州正路。黄鲁直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归梦绕羊肠’。即谓此也”。据查,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有同样的描写,说明《巫山县志》对“南陵古道”的记载来源于陆游的著名杰作《入蜀记》。古道即景

古道悠悠通天去南陵古道今状如何?探奇猎胜的笔者探明,南陵古道今还存,路迹仍明。如今,从巫山县城至望天坪景区,可从县城乘车经巫山长江大桥、建平乡华厂右转至望天坪景区。虽然如此,但南陵山上和春晓一带的村民,有的仍取捷径走南陵古道,因此古道今仍用。

昔日古道今日红叶路笔者曾数次从废南陵县址、中国巫山杨柳坪艺术村开始寻找、攀登“南陵古道”。路径挂在江岸南陵大山陡坡上,弯弯拐拐,曲曲折折;在森林木中,隐隐约约,崎岖坎坷。真有“巫山高不极,合沓奇状新;暗谷疑风雨,阴岩若鬼神”之感。虽然路途陡峻,杂草丛生,荆棘拦路,行走艰难,真有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感,但仍可走而安全。 从山顶望天坪下南陵江畔,从南陵小镇登山,都安然无恙。笔者不但有寻到“南陵古道”“一百八盘”之欢乐,而且有许多意外收获之惊喜。从中国巫山杨柳坪艺术村登山,层层高升,步移景变,一步一景,四季景异。春夏之季,漫山遍野山花怒放,姹紫嫣红,鸟语花香,令人陶醉,留恋忘返。金秋冬日,笔者曾从南陵“杨柳坪艺术村”攀登或从南陵山顶沿古道下行,零距离观赏红叶,如痴如迷。一棵棵红叶树,一丛丛红叶林,一片片红叶坡,一层层红叶梁,层层叠叠,红红火火,如红叶的海洋,红叶的世界。正是“忽有奇观来眼底,一时疑似梦魂中。”南陵古道中,还有三峡罕见的石板房古迹。整座房屋系石墙、石门、石板瓦、石头阶梯、石块地板,古朴古风,古色古香。据悉,这是旧石器时代后,先人们就地取材创造了石板房,在贵州和三峡地区都有,沿袭至今。南陵古道旁的石板房,系过去贫困农民建的房,现存石房有数十年至百年的民间居住历史。农户说,石板房有优越性,不仅就 地取材建房经济,而且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因此,石房至今还有人居住,并成为一种古迹风景。登上南陵古道上段或攀完“一百八盘”来到古道尽头望天坪观景,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人在天上游,船在地窟行”的高远意境。放眼高峡平湖、巫山县城、如绿带的 长江、似地缝的龙门峡、飞腾的登龙峰等景点景观,将情不自禁地赞美:“啊,祖国山河如此壮丽!”

古道红叶联缀县城成美图

南陵古道终点望天坪观云海

1

2

Hash:a6d886da3c7b59401451461137faf9ebf40bab9b

声明:此文由 微巫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