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陈食: “川东粮仓”的千年异闻录

提到陈食,相信很多人都会一头雾水,甚至根本无法联想到这两个字是什么含义。这个位于永川东部的看似不起眼的小镇,却曾是永川最富庶的地方。兴衰罔替的豪门望族、奇伟瑰丽的华岩寺造像、壮观的卢家岩崖墓群……小小的陈食究竟有什么来历?这里又发生过哪些风云变幻的精彩故事?

川东粮仓胜别州,名门望族命不同

陈食位于重庆市永川区东部,东靠云雾山,场镇始建于宋代,古为“大宋陈市里”“咸昌古镇”。因宋代一个陈姓乞丐将自己乞讨所余食物储存在该地一个形同仓库的巨石里,故得名“陈食仓宝”。由于地处永津古道要冲,历来是丰饶之地,陈食又有“永川最富看三家,一陈食、二来苏、三五间”“川东粮仓”之美誉。这绝非浪得虚名,清咸丰时,连永川县衙都搬迁于此。时至今日,境内池、塘、堰、井、库、渡槽等农业水利文物更是随处可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指路”题刻乐公堰、“孤品”菜茵岩堰塘、七连拱堤坝等古迹数不胜数、各具特色,依稀可见当年富庶之地的气象。散落各处的庄园大院更浓缩了陈食历史文化的精髓,隐藏着众多当年在这里叱咤风云大家族的爱恨情仇。

刘家是陈食的名门望族,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由第七十三代刘伯浩从广东迁至四川。刘伯浩颇有商业头脑,初到此处便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很快买下了李家的大院居住,并繁衍四房子嗣,开枝散叶,很快兴旺起来。为了纪念刘伯浩,后代便把这个最初的落脚大院作为刘家祠堂,保存至今。

刘家祠堂呈两进四合院布局,院前有一平坝,平坝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石墩子,以前其上插有高高的旗杆。据说刘家祖上为汉皇室后代,家族居住之所被特许立旗为证,成为家族最为荣耀之象征。当年旗帜飘扬,全场可见,甚至长期被作为行路人寻找陈食的“灯塔”,其气势可见一斑。坝前修建有一个巨大的半月状水塘,象征着元宝,水中映衬三重山,气象万千。祠堂青石朝门上镌刻对联,右为“堂上照青藜、千百载祖德宗功、当瞻天禄”,左为“阶前列紫绶、四大房子贤孙孝、蔚起人文”,横批“光大门楣”。

走进大门,天井早已布满青苔,但如意云纹和花卉图案仍清晰可辨。最里面的堂屋,在文武魁神画像的拱卫下,一座雕工精美的木制古神龛屹立正中,神龛为清中晚期建造,呈双层屋檐牌楼式样,保存极为完好。上层呈立体八字形构造,龛底置神位,两侧楷书一副对联,右为“银炉浮赤气”,左为“玉盏放藜光”,上书横批四字“天锡纯嘏”。横批两侧各有7个镂空雕刻,多为花卉、瑞兽等图案。下层为一如意云纹形香案,雕刻有花卉、花瓶、人物、瑞兽、寿字纹双龙戏珠等图案,底部分别有“罄无不宜”四字雕花。据说刘伯浩家教很严,要求自己的子嗣一要团结,二不可因为富庶而荒废了掌握一门技艺的组训。祖训一直传承下来,刘家后代家风一直很好,家家都有一技之长,时至今日都没有穷的。这个神龛也有几次险些遭受浩劫,但都因为族人的团结,将其悄悄分开保存而完好无损。时至今日,祠堂虽然老旧且无人居住,但打扫得干干净净,里面关于家族日常开销的公式井然有序,让人对这个家族肃然起敬。

和刘家相比,陈食的另一大家族——杜家,就可谓人生起落无定数,院子如人有兴衰。杜家曾经风光无两,在整个永川,其说第二,无人敢说第一。杜家经营着煤矿,家族土地多达几千亩,以至于需以“三坝邻一场” (沈家坝、中河坝、屈家坝和烂午场)来勘界。整个庄园有大朝门1道,小朝门2道,后门2道,木门108道。当初修建杜氏院子时用的都是大块的青砖、大根的石材、大棒的树木。用作承重防火的砖墙,从底部往上25米,均为大块的烧制青砖。院内仅一天井,就用了60余根长条石砌筑而成。马头式风火墙也是一大亮点,风火墙呈“元宝”状,工艺复杂,造价高昂,至今尚有一个半保存完好。当年建造时有六个,左右各三个,蕴含六六大顺之意,远望如山峦连绵,颜色青白相间,远望如宫殿。内部建筑被众多形制如一、高达6米左右的巨型石柱支撑。形成的回廊式通道,不管天晴下雨,院内都可随意互联互通。多数房屋有二楼,也有回廊通往楼上房间,其建筑形式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都非常罕见。右厢房的四扇窗花保存完整,镂空雕刻精美,花卉纹饰有疏有密,点阵排列。进入房间,一整壁的木墙,毫无损坏。部分房屋之间的木墙,通过底部的墙栓控制,可隔断可打开。整个庄园最漂亮的还要数气势宏大的古戏台,为木制卷棚式结构,在永川是唯一的一座,共两层,典型的清代风格,三组戏曲雕刻图案以龙纹、祥云自然相间,方寸之间精雕细琢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喜庆热闹,分布均匀,错落有致而不倚轻倚重。居中一组浮雕,“五桂联芳”四字清晰易辨,生动再现了五子登科的场景。杜氏院子的奢华,足以见证杜家的家境殷实。杜家老爷建好院子后,得意地说,自己家大业大,永远背不了时。为他养马的长工回答说,“三遭人命两遭祸,背不背时不好说。”杜家老爷非常生气,把该长工活活打死了。因果有报应。长工的亲戚托人找到县官,状告杜家老爷。杜家老爷为了免灾,多方花钱斡旋,但人命官司久拖不决。杜家老爷散尽家财仍无法了结。无奈之下,最后将院子贱卖给附近地主蒋定焱,一家人最后背井离乡,逃到成都去了。后来杜家大院又经历了改造和大火,如今早已风采不在。

大足石刻认了亲兄弟,石壁流淙成悬谜

前几年,永川文遗圈出了个大新闻,大足石刻专家扎堆往永川的一个小庙子钻,要知道大足石刻可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相齐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小庙子缘何有这么大的魅力,一时各种传闻不胫而走。后来谜底才慢慢揭晓,原来这座名叫佛岩寺的小庙中,藏着的石窟佛像可了不得,是为唐末修建、北宋初塑金身,名副其实大足石刻同期雕刻的亲兄弟。而在陈食,佛岩寺和大足石刻有着深刻渊源的传说早已流传了几百年。

相传,南宋有精通石刻技艺、熟悉佛事的两师徒云游路过,一边走一边感叹,这方水土真是弘扬佛法的好地方,既有适合雕刻佛像绝佳的崖壁地理地质条件,广大百姓又善良好施,两人就此停下脚步。高兴之余,师傅提议与徒弟来个比赛,各选择一个地方雕刻摩崖造像,以天亮为界限,看谁完成工程最快。两人一言为定,师傅选择了宝顶山作为雕版,徒弟则在陈食开始雕刻。徒弟毕竟年轻力大,半夜稍过便完成了佛像,还连夜跑到大足调皮地学鸡叫戏弄师傅,不料师傅看到天微微发青,真以为天要亮了,依约停工认输,好好的佛像半途而废。知道真相之后,师傅一气之下,捡起青砖教训徒弟,孰料徒弟因为愧疚没有躲避,被当场砸死。师傅顿时后悔莫及,他来到陈食看到徒弟所塑佛像又多又好,失声痛哭,拼尽自己全力塑了一尊肩扛砖块的菩萨以作纪念,后人称之为“金砖菩萨”。

尽管传说时间远晚于佛岩寺雕刻时间,但世代相传却饱含了陈食人对佛岩寺石窟的热爱。据考证,右边两窟之间的外壁面刻有明崇祯十四年的铭记,很可能藏着佛岩寺身世之谜,只可惜字迹已经不清晰,也为石窟平添了几分神秘。

和大足石刻相比,佛岩寺现存的面积要小很多,只有三个龛窟,三窟后侧相通,但气势非凡。在这小小的三方龛窟里,刻有大大小小的佛像数百尊,仅石窟底层就有五排佛像。所有雕像层层叠叠,通过巧妙的空间透视效果,营造出向上直冲云霄,向里深不可测的宏大深远的感觉。论精美程度,也丝毫不亚于大足石刻。虽然很多造像损坏严重,但细节中无不见雕刻技法的细腻,造像无论大小都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楣刻手捧供果,边框雕有护法神,窟顶是头戴花冠的十二人物坐姿像,经幡上方飞天神态典雅、衣袂飘飘。十八罗汉压两侧,个个神态各异,或坐或卧,或笑或怒,或合掌而立,或手捧花果持如意,或侧首眺望。这些雕像近看个个栩栩如生,边走边欣赏,又和大足石刻一样,是一本本石刻的连环画,除了佛经故事,还有很多倡导大家要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的内容。最精彩的是最上方刻有“西游记”“白蛇传”等故事,沙僧挑担、八戒持耙,神态活灵活现。一条白蛇自石窟后方蜿蜒飞行,蛇身或隐或现,雷峰塔则高高耸立于窟顶,而且仔细看,你会发现只见蛇身不见蛇尾,因为法海的塔刚刚落下镇住了蛇头,整个画面动感十足,似乎时光刚刚才凝固。除了身世之谜,佛岩寺还有一大神秘之处,就是整个石窟的崖壁透出一种亮黑,乍一看还以为是香薰所致,但仔细观察,才发现这种油亮的黑色颇有光泽,完全是崖壁自然而成。据说是因石壁流淙,天长地久,壁色变黑如油,故有“石壁流油”之说,但成因至今未有定论。

除此之外,与佛岩寺相隔数十米还有观音阁,阁内石壁凿刻了一尊千手观音,据说整体参照了大足千手观音的形制。

远望绝壁似蜂窝,个个里面有乾坤

佛岩寺的精美让人回到了陈食唐宋的繁荣热闹,众多的大院庄园又让人领略了清代这里的富饶,而历史考证,陈食的富足其实还可向前追溯到汉代,卢家岩崖墓群就是最好的见证。

前往卢家岩的山路弯曲陡峭,老远就看到有人在悬崖上走,如同腾云驾雾在空中,老乡指着说,蛮子洞就在那上面,仔细望去,确实还真能看见密密麻麻如同蜂窝状的黑点,数量之多,还是大大出乎了我们的预料。

慢慢走近,才发现在长约150米、高约20米的崖壁上已经露出洞口的有48个之多,高低错落,左右毗连,蔚为壮观。最集中区域的洞口分三层排列。这些崖墓墓口为方形窗户状,多数墓穴带有三四层门楣,有三四个崖墓居然凿刻了筒瓦屋檐。个别墓门的方形石板保存完好,和墓口严丝合缝,上面覆土,和周围崖壁融为一体。墓室以长方形为多,墓顶为拱形,崖壁或素面,或留凿痕,底部多用一半的面积,整石打造石函,大点的为双石函的合葬墓,左右靠壁各有一个,小的则只有一个,有些还设有供台及壁龛等。与其它地方的汉代崖墓相比,卢家岩崖墓群的雕刻工艺更为精美。高处绝壁没有被严重破坏的崖墓,石函上还清晰保存着用线刻、浮雕及相互交织工艺雕刻的回纹、古钱纹、锯齿纹等。

在被考古验明正身之前,大家对这些密密麻麻的洞子知之甚少,当地村民一直称之为蛮子洞,因为以前发生战乱时,其他地方过来避难的人常常居住于此,所以在一些洞里面还有灶台和烧火的痕迹。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谈起这里,无不是美好的童年回忆,因为这里不仅是战乱时难民的藏身地,也是他们小时候放学就回来躲避大人布置农活的藏匿地。

作者介绍

寒溪夜浣

杂志专栏撰稿人、旅行家、老建筑摄影师。马蜂窝旅游网“重庆舵”小组舵主,喜马拉雅FM重庆十大旅行家。多次参与各种媒体全国古建筑专题栏目的策划,其足迹先后被人民日报、重庆晨报、新浪、凤凰网等媒体报道。

END

对生活有更高追求的人

都选择了关注

Hash:87c3c534063b0179454ba9a8ca546a52360aae46

声明:此文由 活点地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