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用家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郑氏家谱》主编郑福维谈话散记

千百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这就是家谱。家谱、又称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她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括了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家谱有3000年的历史,与县志、国史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也是支撑我们文化自信的最深厚的根源。

前几天,欣闻我县刊印了迄今最厚重的一部家谱——《郑氏家谱》,1月7日,我约《郑氏家谱》主编、原卫生计生局副局长郑福维先生喝茶聊天。我浏览着郑先生带来的《郑氏家谱》,深感惊讶:厚达800多页,内容宏富,体例完美,布艺封面上有一个篆书“郑”字,显得古朴典雅,彩页还有清咸丰帝赐给郑元善胞兄嫂的圣旨,显出郑氏家族的荣耀。

捧着家谱我赞叹地说:“真是皇皇巨著,高大上!设计、装帧、印刷一流!”

郑先生谦虚地说:“过奖啦!请多提宝贵意见,以便重印时完善。”

“郑先生耗时八年编纂郑氏家谱,是怎么想到要做这件事?”郑先生喝了口茶娓娓谈起了编修家谱的缘起和初衷。

他忧虑地说:“近些年来,由于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很多农村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比如家族和人伦道德观念淡薄,不尊敬师长,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还有酗酒、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用什么教育他们呢?我想到了编修一本家谱,家谱中的家规家训,特别是先人如何立志、治学、治家、创业、做人、处世,都为后人做出了表率,是很好的教材,本乡本土、本宗本族的榜样更具有亲切感和说服力。”

我赞同地说:“对,这个主意不错。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乡风文明。所以,用家谱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后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郑氏家谱记载了哪些内容?传承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部家谱,除了世系图表,还记录了六百多年来郑家发展史:明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郑氏先公从山西迁到今广宗县北塘疃镇油堡村;清代郑氏家族出了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庠生49人,官至巡抚、知府、知州、知县、县丞的有34人次,受皇封10人;近代以来,涌现了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黄埔军校学员郑存礼、永肥县抗日政府代理县长郑寿昌、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郑廷兰、国务院人事局副局长郑衡平等;今天的郑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有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有大智若愚的经商达人,有保家卫国的军人,有勤劳致富的工人、农民。总之,这本家谱传承了郑家先人的光辉业绩,爱国爱民,遵纪守法、尊师重教、勤政廉洁、克己奉公、乐善好施,尊宗敬祖、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等中华传统美德和自强不息、不卑不亢、以德服人的伟大精神,为后人立志、敬业、治学、治家、做人提供了光辉榜样。”谈及家族的光辉历史和优良家风,郑先生如数家珍、充满自豪。

我赞叹说:“郑氏家族确实人才济济、家族显赫、德业绵长。值得一提的是郑氏家族出现了载入史册的历史名人——曾任河南巡抚的郑元善。”

“对,家谱中有专门章节记载了郑元善的生平事迹、墓志铭、圣旨及轶闻传说,他为官清廉、抑恶扬善、勤政爱民,政声颇高。是我们家族的荣耀。”郑先生不无自豪地说。

“是啊,郑元善英名远扬,载入史册——《清史稿》《广宗县志》等。郑先生从什么时间开始着手编修家谱的?”

“2008年,我就开始谋划这件事,2010年成立了编委会,着手编修郑氏家谱。2011年底完成初稿, 2018年12月付梓刊印。”

我感慨道:“十年磨一剑啊,郑先生锲而不舍、执著追求的精神令人钦佩、值得点赞!”

郑先生满怀感激地说:“特别值得感谢的是广宗县政协主席陈国平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家谱作序,邢台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县政协常委、《广宗县志》主编谷华池先生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广宗摄影家协会侯玉钦、李香泉先生热情帮助拍摄修整图片,还有不少族人慷慨解囊,才最终玉成此事,我内心感激万分!”

“郑先生编修家谱,之所以得到了社会贤达、有识之士和郑氏家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因为大家都认识到编修家谱的重大意义:只有家和才有族昌,只有族昌才能邦荣。弘扬家族文化,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敦宗睦族,又能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繁荣、人民幸福。”

“前不久在油堡村郑氏祠堂广场举行了隆重的颁谱庆典,在外地工作的族人纷纷赶来,不远千里,甚至天涯海角,让我非常感动!”说到颁谱盛况,他一脸激动。

我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家乡,因为家乡有养育他的亲人,家乡埋葬着他的祖先。家谱成了在外拼搏奋斗的族人连接血肉亲情的载体和桥梁,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家谱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家谱无疑会唤醒我们的乡愁情绪,唤醒我们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家谱无疑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着独特的重大意义。”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郑先生起身告辞,我仍谈兴未尽。

希望我县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家谱, 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及社会和谐稳定会带来积极的正能量

(文|南朝品 图|侯玉钦)

Hash:6c291cf3504d71193c0382ea2f3b398bf60a6d99

声明:此文由 广宗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