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冼太文化在民间, 见人见艺见精神

艺人表演高州木偶戏。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泽佳 摄

冼夫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和社会革命家。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她临危不惧、为稳定岭南和海南的社会秩序、发展地方的经济文化、保护百姓安居乐业、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总理曾评价她: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一直以来,各地都有着不同的纪念冼夫人的方式和习俗,这些方式和习俗经过发展和传承,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并被列入非遗项目。

茂名:冼夫人信俗

2014年11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茂名市申报的冼夫人信俗项目上榜。

冼夫人信俗是源于人们对冼夫人的敬仰而逐渐形成的民间信仰习俗。以崇奉和颂扬冼夫人的爱国、爱民、立德为核心,以冼太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目前,全世界有2500座冼夫人庙,茂名占1/8,有380多间,遍布城乡。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电白电城山兜娘娘庙(即冼夫人庙)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州冼太庙、高州旧城冼太庙和电白霞洞诚敬夫人庙是冼夫人祭祀重要场所。茂名各地每年都举行冼太诞庆典、冼太庙会等。

茂名:年例

茂名年例,以岭南祭祀文化为核心,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地名探源》记载,茂名市的茂南、高州、电白、化州湛江市的廉江吴川广西北流市等地,是冼夫人当年活动区域,这一带正是年例习俗最集中地方。世人在特定时间用某种形式,纪念亲人和有功德威望的人。冼夫人作为“境主”“保护神”,涉及粤西群众诸多利益、需求,冼夫人成为祈求幸福、化解困惑、净化心灵的精神寄托。

此外,据有关冼夫人的有关记载和史述,当时,在冼夫人的领导治理下,引进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当地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物丰民富。为了引导、促进地方消费,冼夫人倡导在辖区每条村寨搞“全民共庆”,一寨一庆,集中于每年年初三到三月初之间,逐渐形成“年例”这个习俗。在“年例”这一天,各村寨都会邀请冼夫人和亲朋好友到村中,设宴款待。冼夫人去世后,便以冼夫人的神像代替,这也逐渐发展为茂名年例中的“游神”等系列活动,“游神”便是供奉以冼夫人为首的系列神像。

茂名: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

电城炒米饼历史悠久,远近驰名,是当地的一种传统美食,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人们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炒米饼,如今炒米饼不再是应节食品,已变成了吃货们的日常之食。米饼首先要用黄糖加水煮成糖胶来和粉,然后用饼模来制作,饼模以木制为主,上面刻有祥禽瑞兽,花草树木,还有福禄平安等文字。

相传,炒米饼的出现与冼太夫人有关。有一年腊月,冼夫人率部与叛军决战,冼夫人夜观天象,推断近日必有大雨,遂传令各将士加紧造“干粮”(炒米饼)以备急需。各位乡亲闻讯,不请自来,纷纷捐赠米粮,全力以赴制造炒米饼,不出所料,三天后果然大雨滂沱,月余而不止。由于炒米饼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将士们吃后精力倍增,个个奋勇杀敌,叛军一败涂地,岭南各地得以安定

为纪念冼太夫人,后人把炒米饼称为“娘娘饼”或“干粮饼”。明清时期以来,在电城一带,每逢腊月新春,家家户户自制炒米饼供奉神明,祈求平安大吉,同时还用于婚嫁喜庆、丰收庆典、作为腊月新年探亲访友的手信,祝愿幸福吉祥,此习俗盛行至今。具有浓厚的团结睦邻的气息,通过千年饼艺,让世界华人和爱好和平的人们了解、敬仰和弘扬冼太夫人团结、爱民精神。

茂名:高州木刻画

省级非遗项目高州木刻画,最早出现于唐朝。在漫长的发展和积累中,高州木刻画吸取了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等绘画艺术的精华,形成了高州特有的艺术风格。

它制作工具独特、工艺精湛、过程复杂。其作品形式是在木板上作画,然后用雕刻刀去掉画稿里不需要的部分,版面上留下部分凸起,把这个凸版做模,用纸印刷出来,就成了高州木刻画。

据悉,原本选取材质致密幼嫩的枝松木做雕刻材料,现松木已很稀少,已大多用五合板代替。高州的艺人们经绘画、雕刻以及印刷等严谨的工序创造出一幅福美妙绝伦的艺术作品,将高州的民俗与文化代代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艳丽的光彩。而许多作品都是以冼夫人为题材,代表作品有《军魂》、《岭南圣母》等。

茂名:高州八音锣鼓纳

2013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高州八音锣鼓纳入为第五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高州,八音锣鼓叫“八音班”,在厅堂表演时也有人称“华堂班”,是一种以打击乐演奏为主的民间艺术,明末清初自闽南传入高州地区。由于乐班的组成人员不多,道具简易轻便,流动性强,是高州年例等节庆活动中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简易巡游、演出活动。

冼姓聚居的长坡雷垌村,称冼夫人为“姑太”。过去每逢冼太诞,村民总是备办牲醴,敲锣打鼓,到良德(冯宝的故乡)迎接姑太回娘家欢庆佳节。因此,八音锣鼓有了节目——《冼太回娘家》。

茂名:高州木偶戏

2006年5月20日,高州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州木偶戏又名鬼仔戏,是广东高州民间艺人不断吸收、改造、发展而形成的传统戏曲剧种。高州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高州木偶戏因“琢木为偶”而得名,是高州市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品种。相传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高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后经高州民间艺人不断改造、发展、加工,形成今天的木偶戏。其中,高州木偶戏《冼夫人练兵》,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海南:冼夫人文化节(即军坡节)

海南人“闹”军坡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作为海南民间纪念冼夫人特有的节目,军坡节是海南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精华、文脉所在,于2005年入选第一批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迄今,冼夫人文化节(即军坡节)这个在海南岛流传最久、分布最广、最隆重热闹且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庙会活动早已成海口乃至全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

每年军坡节,在海南省许多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动,而最火热当推海口市新坡镇。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海口市新坡镇都会举行为期四天的大型纪念活动。茂名日报记者杨珮珮搜集整理

Hash:0dda784da94b6f1cca8d9deefb24c64a083f9bc2

声明:此文由 粤西观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