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之贺州竟引来了第一代天师?所谓何事呢?

天师,是我国道南方支派正一教对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及其衣钵传人的尊称,是道教的领袖人物,不仅在教派中有极高的威望,在信徒中也广受拥戴。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中国名山大川词典里或许找不到贺州山川,但贺州却实实在在是人杰地灵之地。从汉代张道陵开始传至今日,正一派道教仅仅产生六十四位天师,这其中有两位天师曾经在贺州说法修炼。

第一位天师

第一位来到贺州的天师是道教的开基祖张道陵。

张道陵,实名张陵,东汉人,因修行得道人们才尊称他为道陵,家世显赫,西汉开国君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是他的八世祖,三国时割据汉中的张鲁是他的孙子。

张道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后人尊他为第一代天师。《平乐府志》和富川慈云寺碑都记载他曾经在今贺州钟山县公安镇塘贝村白云山结庐潜修。

张天师在贺州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炼丹,因钟山县公安镇塘贝村白云山上长有一种药草叫乙艾,山下有一条河叫灶溪,溪的两岸当地人喜欢种植丙姜。而这两种草药是张天师炼丹是必须采用的两味草药。为了炼出理想中的丹药,张道陵就必须选择在贺州修炼。

二是修道,为此他在贺州筑了一个道坛,叫九彩坛,每天在坛上勤修不辍。

关于张天师羽化仙去

在贺州隐修的时候,张道陵已经是一位耄耋老者,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某天,在弟子外出放牧时,他便在白云修炼之所悄然羽化仙逝了。但也有文献说他是在东汉恒帝永寿元年(155年)去世的。

天师修道,羽化之地为丹霞福地,人们于是就在白云山下建起丹霞观,并将天天师遗留下来的剑匣、药杵,药匙、药鼎等物件一起供奉在道观的神案上,天师家童颇得真传,也有极高的道行,当地百姓便一并建起了棲霞将军庙,以纪念这位家童。

丹霞观建成后,历代都有重修。到了明代,当地有一只姓钟的家族更是把丹霞观当成本族家庙来维护,按照族中的传说,他们来到贺州的开基祖钟益曾得到张天师的神佑。

丹霞观

明代开始,丹霞观成为贺州一处著名的游览景点,不少人到这里来游历还会作诗吟咏。著名的明代广西按察司按察使胡廷晏的《游白云岩》诗:“荒原仄径上,断涧小桥通。洞里云常白,岩前自生风。勾漏知非远,移家忆葛翁。”

明代成化年间福建进士张纯《游白云岩》:“白云山上白云遮,原是清神道士家。甲乙艾荒微有字,丙丁羌老更无华。药泉细掬晨蒸术,丹石宝明夜走砂。仙客不知何处去,数声啼鸟隔烟霞。”

钟益得天师庇佑

钟益原是明代山东济南府历成县朱家巷十四都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广西平富川县十六都花山洞等处反贼欧奎、秦鹿、夔雅乐等率众叛乱,时任河南蓝卫守御正千户的钟益与八个儿子一起受命率部队抵达花山平叛,钟益在用兵时,每次遇到困难都会得到道长献破敌之策。在道长的帮助下,钟益所有部队顺利完成了剿匪任务。

钟益于是表奏朝廷,洪武帝赞许张道陵护国之功,嘉封张道陵为护国太乙真人,并颁发圣旨命令重新修饰丹霞观,还赏赐丹书铁劵,拨发附近水田的部分租谷及花山洞山场地税为春秋二祭之用。

因平匪有功,钟益及其家人也得到了封赏,钟益本人被嘉封为富川额外守御所正千户,长子钟龙俟袭父职,其余七子嘉封百户。钟益母韩氏封为太安,妻子朱氏被封为安人。

钟家深知,其所享荣华富贵均是张道陵帮助之功,自此,一直小心维护丹霞观。1958年,丹霞观被毁,片瓦无存。

1984年,钟益后人本着追宗睦祖、不忘根本的思想,四方奔走倡导重修丹霞观,1986年丹霞观恢复原貌。

第二位天师——第四代天师 张盛

《元史·释老志》说第四代天师张盛曾于广西贺州为广王设法,尝谓人曰“西蜀鹤鸣,东吴龙虎,功行既成,再游南土”这里的南土就是指今贺州贺街镇。

按《平乐府志》记载,张盛曾在临贺城内居住,他离开后信徒们就将他的旧宅作为庙,以表示纪念。

张盛还在临贺城西面约五里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贺街西南村设有修炼的道坛,宋代时还保留着,且建有祠观,祠中还居住着一些道士。

富川慈云寺瑞光塔碑记慈云寺由张天师在贺州的弟子们倡建。

本期至此 谢谢观看

文章来源:贺州电视台《贺州发现》

Hash:310afd57b575adce915148ec8b92b47fd93098eb

声明:此文由 长寿贺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