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古墓意外开启出土“铜管”竟是国家一级文物!!!

一座城市博物馆,沉睡着许多“沉默的见证者”,博物馆馆徽的设计,烙印的则是这座城最深刻的文化印记。在民族大道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上,两只神鸟相对而立,却回首环顾,这一馆徽的设计原型,是广西文博人的骄傲,更记录着广西考古史上的一段传奇。

1970年7月,合浦县爆竹厂在望牛岭着手修建防空洞时挖到了大量的木炭层,这个不寻常的情况,引起了施工队的注意,工人们只能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消息层层上报到了南宁,自治区博物馆对此高度重视,派出考古队赶到合浦

经初步勘察,爆竹厂工人们挖到的是一座汉代大型土坑竖穴木椁墓,命名为“望牛岭1号汉墓”。次年11月,经由国家文物局批准,望牛岭1号汉墓的挖掘工作正式展开。21岁的黄启善,参与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注定不平凡的一次考古挖掘。

望牛岭1号汉墓

黄启善

抵达合浦的黄启善一行人,被就近安排在爆竹厂宿舍入住,考古队每天用刷子、羊角锄等工具,以15公分为尺度,一点一点清理土层并记录当天的发现,挖得越深,土层硬结如同水泥,工作强度不断加大。

考古队埋头苦干两个月后,这座两千多年前的汉墓终于显露出真身——墓室全长25.8米,最宽处14米,深8.8米,整体呈“干”字形。封土堆半圆,高出地面5米,直径40米。墓中分为墓道,甬道,主室和两个耳室,棺木上设有木质的椁,支撑了15层夯土和木炭。挖掘过程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 研究员 黄启善:这是广西博物馆成立以来,第一次发现最大的一个墓葬。

2000年前制作的木椁早已腐朽,坍塌夯土压坏了墓中的许多随葬铜器,这给考古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在主棺附近两侧的铜器碎片中,黄启善清理出了一对还算完好的“铜管”,它们以錾刻工艺,雕刻了细腻复杂的纹饰。

当时的人们,从未见过这种带喇叭口的管状铜器,难不成,墓主人真的是将一对夜壶,放在了棺椁旁最显著的位置上吗?“喇叭铜管”的功能,究竟是什么?

铜凤灯出土的那一年,韦显初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岗位是文物修复。面对一桌来自合浦的青铜碎片,韦显初与同事们一筹莫展。极为严重的锈蚀成了修复这件器物的第一道障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修复组员 韦显初:它埋在土里面腐蚀了以后,有些纹饰就看不见了,除一部分锈出去以后,才能够恢复它的原貌。

对这种高度损坏的青铜器修复,从来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只有耐心和时间。辨认碎片的方向与位置、将变形处敲打回原貌、为掉色处重新上色、最终逐一将这些碎片粘合拼接……修复组每天加班到晚上,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算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修复工作,文物的雏形初现。

最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帮助下,“喇叭铜管”身上2000年的伤痕被逐一抹平——一对西汉羽纹铜凤灯重见天日,它独有的汉风古韵,令世人惊艳。

如此精妙的灯具,细节是怎样的呢……

这对西汉羽纹铜凤灯,凤为雄,凰为雌。

高33厘米,长42厘米,宽15厘米。

顾首回望,双足分立,尾羽下垂及地,足与尾形成三点鼎立之势,稳定灯身。

凤鸟形态各部位轮廓清晰,比例匀称,通体錾刻羽纹。

背部设有一圆孔,用以放置长柄灯盏,凤鸟口内衔喇叭形灯罩,垂直对准灯盏上方。

颈部由两段套管衔接,腹腔中空,可以贮水。

使用时,灯油燃烧产生的烟尘废气,经灯罩纳入颈管,导入腹腔,溶入水中,避免了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专家认为,铜凤灯不仅造型优雅,纹饰精美,寓意吉祥,还有着极高的实用功能,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类具有环保功能的灯具,在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属于极为罕见的文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 蒋廷瑜:铜凤灯是汉代青铜器中的一个精品,它的花纹,是在造了这个器型以后,再在上面錾刻花纹,这种工艺是汉代新兴的铸造工艺,这种工艺只发生在岭南,尤其是广西的东南部,合浦,贵港这一代。所以就是说,能够获得这种高端青铜器的,都是贵族,都是有钱人。

合浦望牛岭1号汉墓中,与铜凤灯一起出土的还有一批铜器,陶器,漆器,玻璃珠饰品,金饼等文物。品类之全,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在全国考古界引起巨大轰动。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样一座珍贵的铜凤灯,会在合浦出土?它的主人,又是谁呢?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刘彻平定了南越国宰相吕嘉发动的叛乱,将南越国原本的属地重新划分为岭南七郡,即交趾(今越南北部)、九真(今越南清化)、苍梧南海、合浦、郁林与日南,由朝廷直接管辖。

合浦,意为 “江河汇入大海的地方”。西汉时期,船只自南流江沿江而上,可越桂门关,过灵渠,到湘江,直抵中原。反之,中原的丝绸陶瓷等物产,顺流而下,不日便可抵达合浦,向南向西,远销海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合浦,也成为了岭南商贸的重地。九州四海的商人们在此云集,合浦郡的地方财政与百姓生活也逐渐富裕

在望牛岭1号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陶提筩,上书“九真府”三字,这也成了铜凤灯主人身份之谜的重要物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 蒋廷瑜:我们挖到它这个墓主人应该是九真郡的郡守,但是九真郡当时不在合浦,再往南一点,到现在的越南境内去,但这个墓主人,他也可能当了这个郡守以后回到合浦死了,葬在这里。

铜凤灯的主人,没有留下姓名,人们只能推断,昔日的这位地方官员,生前必定格外珍爱这对精致的灯具,即使死后也不愿与之分离。正因如此,人们也得以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一睹国宝风采。

铜凤灯出土至今,已远赴日本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墨西哥荷兰比利时挪威法国等国进行展出,展现了我国工匠2000多年前的精湛技艺,令国外观众赞叹不已。2016年12月2日,第32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在广西开幕,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首次承办这一展览。羽纹铜凤灯,也成为了本届展览所发行的三枚纪念邮票之一,这是首个登上纪念邮票的广西出土文物,对传播广西历史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合浦汉墓中重生的羽纹铜凤灯,出自某位巧匠之手,如今,却远远超越了先人所设想的初衷,在他们曾世代作息的八桂大地上,继续守望千年。

Hash:02920b5731743bfff1e4c167a06e43ad280a33b3

声明:此文由 广西卫视广西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