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余年银行会馆,“活”出另一番风采

银行会馆是广州银号行业

共同创立的行业会馆,

为广州如今仅存的

两个行业会馆之一,

另一个会馆是锦纶会馆

历史较为悠久。

建筑名片

银行会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珠玑路连珠巷18号的詹天佑小学(珠玑校区)内。银行会馆是清代广州银号的行业会馆,始建设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繁盛时期占地2000多平方米。

银行会馆的主要职能是共同订立行规,维护同行利益和限制不正当竞争,它见证了当时广州的经济繁荣,而且也是商人自治的萌芽。

2005年9月,银行会馆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银行会馆现已成为广州市荔湾区詹天佑小学(珠玑校区)的一部分,孩童的笑声和跑跳声让这座历经沧桑的银行会馆“活”出了另一番风采。

银号集中,吸引花市开在毗邻

随着詹天佑小学大门的打开,古色古香的银行会馆的头门和中堂建筑主体映入眼帘。

米高的大木门,搭配的是两面高大厚实的门板,根部嵌入坚实的花岗岩中。

仰头只见石门额上刻有大大的“会馆”二字,及上下款“同治”“银行”等文字。虽然大门上朱漆不再,门额上的文字已有部分被灰泥封住,但这些依然难掩银行会馆当年的气派。

据介绍,当时银号行业之所以创立这个会馆,主要是为了共同订立行规,维护同行利益和限制不正当竞争。由此不难看出当年广州银号业的兴旺的程度。

据记载,今十三行、光复南路、和平东路一带曾是华商银号业的集中地。

1932年曾有统计,荔湾地区就有银号300多间,占全市银号总数一半,而在上述地带的银号就有250多间。

正因这一带是全广州财气最旺之地,从清代中期到1955年,广州中心花市一直设在十三行附近的桨栏路、光复南路。

当时,银号老板为斗阔气显排场,纷纷将花市最名贵的梅花、吊钟、桃花搬入自家店堂,还将店堂里布置一新,悬挂名画。

新年第一天开市,晚上12点潮水漫涨之时(俗话“水为财”),各银号拜祭财神,然后大放鞭炮。此时,只见掌柜装模作样地打开账簿,把算盘打得噼啪作响;抓秤店员则把天秤叮叮乱敲;负责筛银的,把银毫故意筛来筛去;负责点验银子的,把银毫乱抓乱扒,务求银毫相碰声、算盘声、敲击天秤声洋溢街外。

这种独特的过年风俗,如今也只能供一些年长的老人回味了。

为聚财气,选址在水浸街

银行会馆的大殿宽且深,约有十米高,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墙,前后四根麻石立柱,石脚青砖均保存良好,有着典型的岭南建筑特色。

这里是当年的第一进大厅,用来作为会议室用的,是银号老板议事的地方。

银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金融机构。广州的银号经营项目主要为存款、贷款、汇兑等资金融通调拨业务,规模大的银号还发行银票,在流通上有钞票的部分功能。

作为广州银号行业的行业会馆,银行会馆的建造自然希望汇聚财气。

据介绍,银行会馆所处的连珠巷原是一条水浸街,而银号老板们却正正看中了这一点,因为在他们眼中“以水为财”,于是建馆时选了这条水浸街。

事实上,银行会馆当年的辉煌也确是财气的见证。最辉煌时会馆有三路四进,面积2000多平方米。

根据目前珍藏于广州市博物馆的两方碑记——“癸酉重建银行会馆碑记”和“癸酉重建银行会馆形图碑记”,银行会馆始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是清代广州金融业的行会组织。

碑记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银行会馆时刻置于该会馆内的。这次重建时,出资修建的银号有64家。而在此前的一百多年间,已6次翻修、扩建会馆。其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该会馆也曾重修过,当时参加重修会馆的银号只有34家。

前后相距105年,参加修建的银号增加近一倍,说明了广州银行业的兴盛。

来源:广州荔湾发布、老人报

相关文字和图片版权归属来源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3c1ef2e9b9257107a39bc93277ba186b0bee801d

声明:此文由 文化广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