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国宜昌大撤退

1925年,近代著名实业家卢作孚以8000元购买了一支小客船,创办了民生公司,很快民生公司就成了川江航运主力。到1937年,民生公司船只增加到46艘,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轮船公司。1938年10月初,卢作孚接到国民政府军政部的命令,要他将民生公司所有船只开到武汉长江下游田家镇凿沉,用以封锁江面,阻拦日军军舰沿长江进犯武汉,被卢作孚拒绝了。卢作孚保留船只是为了参加抗日,很快这些船只就有了大用。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宜昌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三万多候渡人员(未计流动人数)和东南各地的十几万吨航空器材、兵器和轻重工业的机器、设备纷纷涌来。其中,有汽油、炸弹、炸药等军用物资,据说还有故宫文物。这几乎可以说是当时整个民族工业的精华,是国家仅存的元气。

当时入川没有公路、铁路,只能靠轮船运输。而此时距离长江上游枯水期只剩40天,所有的难民和物资必须在40余天内运走,日军又在节节逼近,而当时可供运输的仅有民生公司22艘轮船和其他公司的2艘轮船。按平时的运输能力,运输这批人与物资需要一年时间,40天内完成几乎是天方夜谭。这是比现在热映的电影敦刻尔克》反映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更艰难的任务,宜昌到重庆的航道长度和恶劣的自然条件都远大于英吉利海峡航程。

卢作孚

卢作孚研究后决定,采取分段运输的办法,以最大限度地加速物资和人员撤退。最重要和最不易装卸的笨重设备,由宜昌直接运到重庆;次要的、较轻的设备则缩短一半航程,运到万县再交由其他轮船转运;更轻、更不关紧要的器材,再缩短一半航程,只运到奉节巫山巴东即卸下,留待以后再运。卢作孚还要求船只白天航行,夜间装卸,不浪费一分一秒,将运输能力发挥到最大,并增设码头、转运站和3000多雇工,征用民间850多只木船。

事后,卢作孚在《一桩惨淡经营的事业》中回忆这段往事道:“每晨宜昌总得开出五只、六只、七只轮船,下午总得有几只轮船回来,当着轮船刚要抵达码头的时候,舱口盖子早已揭开,窗门早已拉开,起重机的长臂,早已据其,两岸的器材,早已装在驳船上,拖头已靠近驳船。轮船刚抛了锚,驳船即已被拖到轮船边,开始紧张地装货了。”“两岸照耀着下货的灯光,船上照耀着装货的灯光,彻底映在江上。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唱歌,拖头往来的汽笛,不断的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的呼号,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40天后,宜昌的3万待运人员全部运完,物资也运了2/3。又过了20天,当长江水位已经低落到不能运输时,堆在宜昌两岸的器材已奇迹般地全部被运走,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

宜昌大撤退中的民生公司轮船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共历时9天,只撤出了30多万部队,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所有重型装备都被丢弃了在欧洲大陆上,导致英国后来本土的地面防卫出现严重问题。广义的宜昌大撤退,事实上从1937年下半年一直持续到1940年宜昌沦陷。宜昌沦陷后,民生公司还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平善坝至三斗坪一带24800余吨兵工器材运到上游安全地带。日军攻陷宜昌后,看到的只是个空城。在整个宜昌大撤退中,民生公司的船只担负了90%以上的运输量,只收取非常低廉的运输费,很多难民都是免费运输。据资料记载,到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人、货物100余万吨,而“在宜昌大撤退过程中,民生公司有116人献出了生命,有61人伤残,后被敌机炸沉及炸伤的轮船有16只”。

一直坚守在一线指挥的卢作孚也因此累得形容枯槁,并因此导致后来身患重病。1943年7月6日,冯玉祥在给卢作孚的信中称他是“最爱国的,也是最有作为的人”,“贵公司人才之多,事业之大,有功于抗战,均为其他公司所少有,敬佩万分。”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Hash:75f7954a8b3bdc1a0a0488c8cdba448eb06f02fe

声明:此文由 文史天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