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清真大寺: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艺术

大同古城

有一处建筑非常引人注目

它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

而是中西文化交融下

具有中国特色的宫殿式建筑

其承载着大同多元包容的

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

是民族融合的完美见证

它就是大同清真大寺

大同清真大寺

位于大同城内大西街九楼巷内,是山西省境内几座知名的清真古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其建造年代,有学者归纳为唐贞观二年、元泰定元年和明永乐中期三种说法,结合文物史料以及专家论证,多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寺院沿中轴线,先后设有四道不同形状的寺门,形成一组多进式院落布局,体现一种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来到清真大寺,只见其正面型制似一顶皇冠,从中间向两侧呈弧形逐渐递减,具有鲜明的欧式建筑风格。正门两侧为南北对称的两座四层六角高楼,即为望月楼,楼高18米,木构攒尖顶上有新月型装饰。门上不同部位镶嵌着精美汉文及阿文艺石雕

进入正门,一座木屏风门映入眼帘,两者之间即为第一进院,院落两侧是对称而建的碑廊,陈列有明天启至民国等时期对清真大寺修缮的碑记。穿过屏风门,迎面突起一座名为省心楼的中国传统阁楼式建筑,即为第二进院。两院于紧凑的布局中烘托寺院氛围,构成进入主院的过渡地带。

伴着悦耳的风铃声走进主院,只见这里依次排列有省心楼、泮桥、礼拜大殿,于错落有致中展现兼收并蓄之美。省心楼下为砖石拱券式四通门,上部木阁楼雕梁画栋,多层斗拱托起重檐歇山式大木屋顶,极为壮观。再往前走即为主院内的中心建筑——泮桥,这是一座三孔石桥,两侧对称建有配房,桥下泮池明静,桥上围栏曲折,别有一番韵味。走过泮桥,礼拜大殿赫然入目,殿前设有宽敞通透的“月台”,左右为两株参天古树,一为古槐,一为京杏,两侧有配殿,古朴庄严、美观大方

礼拜大殿是清真大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寺中最宏伟的建筑,面阔五间,平面呈“凸”字形,由殿前抱厦、大殿殿身及后窑殿三部分组成。

大殿屋顶由歇山顶、硬山顶和一座八角攒尖亭式建筑以勾连搭的方式组成,有一种起伏灵动之美。殿前抱厦为明三开间,前排由红色廊柱支撑,一整间的进深,为殿内外空间的过渡。大殿中间,有五个穹形门,门拱上雕有花草纹装饰,古色古香的格扇门窗、图案瑰丽的天花顶板,把阿拉伯装饰风格与中国古典装饰手法成功地融会贯通起来。后窑殿,是圣龛所在地,也是礼拜殿内最神圣的地方,在龛前及其周围都安装着华美的木雕装饰,尽显辉煌华丽。

走到大殿后,回望后窑殿,只见其顶部中央为一座传统木结构形式的金八角形“八卦椽顶”,似一个囤顶圆亭,顶部覆琉璃瓦,亭身为红色,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再看大殿后,设有石雕影壁,两侧是阿拉伯式门廊,影壁和门廊雕刻精美,于恢弘大气中呈现中西文化的融合之美。影壁两侧的南北跨院分别建有女寺与男寺,女寺居南,男寺居北,都设有沐浴室、配殿以及管理室等,功能齐全,构思巧妙。

平稳大气、美观严谨的寺院格局,凸显出清真大寺多元融合、匠心独运的建筑艺术风格。 欣赏之余,驻足此地,回想古代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往来以及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情景。那种民族融合、和谐共生的繁荣景象尽展眼前,让人不由赞叹大同这座古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本文转载自大同新闻网

©大同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张诗珩 王春艳

Hash:77e4cb7dcd77f71146844b5b0c778100380e4c1f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