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长台关楚墓

Changtaiguan Chumu

长台关楚墓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墓葬。位于河南信阳市长台关西北 4 公里处。1957~1958 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发掘了 2 座大型木椁墓,出土很多完好的漆木器和带架编钟等重要文物。

两座墓形制基本相同,都是东侧有斜坡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1 号墓长 14.5 米,宽 12.3 米。椁室用木枋垒成,长 8.44 米,宽 7.58 米,高 2.5 米。椁室内置棺的主室居中,周围用木板隔成 6 个边箱(前1、两侧各 1、后 3),以存放随葬品。双层木棺均作长方盒状,外髹黑漆,内朱红漆,内棺施彩绘纹饰。两墓随葬品规格也大体一致。均有较多的漆木器如案、俎、豆、耳杯等,青铜礼器有鼎、壶等,还出有陶器、兵器、车马器及成套的编钟和瑟、鼓等乐器。2 号墓还出一套编磬。1 号墓出土的一套编钟共 13 件,最大的 1 件有铭文 12 字:“佳屈晋人救戎于楚竸”。据考证,铭文系记载在“楚境”发生的一次战争,“”即荆历,指楚国的年历。墓内所出木雕髹漆镇墓兽,口吐长舌,顶树鹿角,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色。在 1 号墓中发现 100 余支竹简,同出的还有修治和书写用具。竹简中有一组 29支,长 60 余厘米,系记载随葬品的“遣策”;另一组 108 支,原长 40 余厘米,是一篇反映儒家思想的文章。

这两座楚墓的年代,对照望山楚墓(见江陵楚墓)和曾侯乙墓的明确纪年资料,一般认为应属战国中期。其墓葬规模和江陵天星观 1 号墓相似,墓主人大概也是封君一类的贵族。

(王世民 )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扩展:

长台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北约20公里处,附近是一处南北向的土岗,绵延10余公里。淮河沿着土岗东侧蜿蜒北流。土岗的西侧分别是西周时期的太子城遗址和战国时期楚国的城阳城(楚王城)遗址,两座古城均依岗傍水而建。土岗之上分布着许多古代墓葬(图1)。1957年,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此发掘了长台关一号、二号楚墓[1],长台关墓群始为学术界所知,进而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文物部门在此又陆续进行了几次考古发掘[2]。2002年10月,因一民办砖瓦窑厂取土,长台关墓群保护区内紧邻107国道的一座大型墓葬遭到严重破坏,墓室内的青膏泥大部分已被推土机推出,墓道和墓室台阶几乎被破坏殆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闻讯后,立即组织人力,在信阳市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对此墓(编号为M7)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前室内的随葬品多达367件,以陶器和漆层放置。陶器包括鼎、敦、豆、壶、方壶、罐、瓮、盘、器座等,漆木器包括豆、案、盒、耳杯、盾牌、长矛、人俑等,铜器仅见鼎。该件木俑(女俑)即是其中之一。

图1 M7位置示意图

图2 信阳长台关楚墓群

俑体以整段木头圆雕而成,五官或墨绘或线刻,端庄清秀,双臂为安装套接,已残佚,背部削掉约四分之一,该女俑体态修长,曲线优雅,时隔两千多年,依然难掩绰约风韵,垂首侧目,面庞、鼻梁和唇部采用写实的雕刻技法,眼睛和眉毛则用墨线描绘,脑后有下垂的发髻。面部深褐色,俑身正面及部分背部也涂成深褐色。出土时,头部还残留有描绘黑发的墨痕。颈部尚存少量的丝织衣物,说明此原为着衣木俑。

木俑兴起于春秋时期,战国初期已普遍流行,战国中期至两汉,是木俑的黄金时代,而其中又以楚地为最。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先盛行木俑的是楚国,这与楚国的独特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汉书 • 地理》记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祀。”东汉王逸《九歌章句序》:“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好祠。”艺术史专家张明川在所著《中国汉代木雕艺术》一书中指出:“木俑在楚国得到成规模的发展。茂盛、灵动、绮丽的生态环境,使楚人对自然界的神诡奇谲有敏锐的感受,迷惘于生命的无常,相信灵魂不灭而崇敬神灵。”

图3 木俑局部

图4 信阳楚墓跪俑

Hash:fbaf3adec4019faf21a6299483b4e74c2e9de4f8

声明:此文由 叨叨三国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