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期)历史上消失的僰人在寻甸

历史上消失的僰人在寻甸

近日,阅读明《嘉靖寻甸府志》,发现一个史学家们400多年来未解之谜,这个秘密,就是有关僰人踪迹的记录。

明《嘉靖寻甸府志》郡谱记载:“古滇国地,昔僰剌蛮居之,无郡县。其部曰,仲札溢源后,乌蛮之裔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语讹为仁地。或云,蒙氏为寻甸段氏,改仁德部,元宪宗五年(公元1255年),内附明年,立本部为仁地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仁德府领高明马龙二州,为美、归厚二县土酋安洋叛后,改高明为嵩明,属云南府,马龙属曲靖府。”

随即,笔者寻觅有关僰人记录,明《嘉靖寻甸府志》风俗种类记载:“本府管下,人民种类不一。有汉人,有僰人,有色目人(即回回也),有黑猡罗,有白猡罗(即黑爨白爨,出云南志),有乾猡罗。其汉人、僰人衣冠,品物之器冠,婚丧祭礼节,与云南府同。性狡变诈,无忌。(出云南志)”此记录说明,寻甸这块土地上居住着多民族,且僰人仅次于汉人,为寻甸主要居住者之一,他们的风俗习惯,衣冠服饰,婚丧嫁娶与汉人差不多。

明《嘉靖寻甸府志》附录记载:“……铨贼以防内患,照得本府壌地,虽小夷儸杂居,附城二里,号称僰人;山后五里,号称黑白二种猡罗,其余则尽号乾猡猡,其种类之繁,里于僰人、黑白二猡,其剽悍之性独异于众,以其不耕而食,不蚕而衣,不纳租税,日以刦掠为生……。”

此附录中,说僰人彝族杂居,就在距离府城一公里的地方。在多民族聚居地,僰人与黑彝族白彝族最是剽悍,靠掠夺为生。安铨作乱之前,寻甸旧时土城就在今天的上、中、下古城一带,彝族大多居住距离古城较近的雨布村一带,僰人与之杂居,民族融合,相互影响,僰人也就会有彝族特性。

明《嘉靖寻甸府志》下卷终记载:“……寻本夷服,去王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万里余,僰猡杂居……”这是记录寻甸知府向明王朝启奏,说寻甸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平叛安铨作乱后,战争的破坏,致使民不聊生,请明王朝给予寻甸一些扶持优惠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

笔者又查阅了清《康熙寻甸州志》和清《道光道光州志》,寻找有关僰人的记录。

在清《康熙寻甸州志》卷之三风俗和《道光寻甸州志》卷二十四种人附,均有记载:“僰人,僰字之义,王制有云,教不变者,屏诸四荒,谓之僰人。欲其急于改过也,今汉人呼为僰儿。其俗染于汉风最久,今已有不能为僰语矣。亦稍读书,与汉人结婚为伍,故服饰食衣,制婚丧不甚悬殊,多于州城内外居之。”

此史料记录的是僰人来历,居住在寻甸州府内外,与汉人生活久了,读书识文,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等习俗,已被汉化,融合成了汉民族的一部分。

清《道光寻甸州志》卷二十四种人附记载:“僰夷,一名猡夷,又称百夷,盖声,近而伪也。性耐暑热,居多卑湿棘下,故从棘从人,滇之西南旷远,多湿,僰夷宅之,种类数十。其俗男贵女贱。虽小,人视其妻如奴僕,耕织贸易、摇役皆妇人任之。非疾病,虽老不得息。凡妻生子,贵者以水浴于家;践者,浴于河。三日后以子授其夫,耕织自若。头目之妻百数;婢,亦数百,少者数十。庻民,亦有数十妻,无姤忌之嫌。旧俗,不重处女,及笄,始禁足,今则此俗渐革矣。妇人绾独髻脑后,以白布裹之,窄袖,白布衫,皂布桶裙。贵者,锦绣跣足。凡子弟,有职,名则受父母,跪拜。人死用妇人祝于尸前,亲隣相聚,少年百数人,饭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妇人羣聚,击碓杵为戏,数日而后葬。葬则亲者一人,持火及刀前导。至葬,所以板数片瘗之。其人素所用器皿甲胄戈盾皆坏之,悬于墓侧,是后绝无祭扫之礼,又号为白脚僰夷。男妇俱短衣长裳,茜齿文身,戴笠跣足。”

这段记录中,不仅说了僰人来历,种类多(应是按居住区域划分),而且全面介绍了僰人生活习性,婚姻关系,男尊女卑的家庭地位及生儿育女、衣着服饰、婚丧嫁娶等民风民俗事宜。

明顾炎武(公元1613年-公元1682年)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述:“僰有姓氏,用白练缠头。衣尚青碧,背领袂缘俱刺纹绣。裳裤复膝,亦织斑带,以为行缠。常佩双刀,善使劲弩。女绾发摄髻,饰以簪压,衫之前后纹绣绚烂,长裙细褶,膝以下亦刺纹绣。行缠杂以青紫,出则著草履。婚则论财,丧则戚邻咸聚,挝鼓作乐至夜,男女杂居。自有番书、卜日,不同于中国。”此记录也是对僰人的衣着、装饰、生产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的介绍。

顾炎武何许人也?他是明朝南直隶苏州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他记述的僰人与清《道光寻甸州志》记录比较,还是清《道光寻甸州志》记录的更为全面和详细。笔者认为,顾炎武生活之地与僰人生活的地方相距甚远,记录内容可能只是他了解的僰人某个支系,不太全面。而《道光寻甸州志》记录的是本府所辖市民情况,自然更清楚全面,详实。

到目前为止,在史料中,还未发现有比清《道光寻甸州志》对僰人记录更详细的资料,可以说,对于了解已经消失了400多年的僰人历史,是一个重大发现。

在寻甸的志书中,清《道光寻甸州志》记载,寻甸有汉人,白人(白族),僰人、僰夷,爨蛮、白猡猡、黑猡猡、撒弥猡猡、乾猡猡、海猓猡等。此记录是按居住地划分,蛮猡都属于今天的彝族,他们有多个支系。按此分类,笔者认为,“僰人”、“僰夷”都属于僰人一族,前者与汉人杂居,后者与彝族杂居,只是因生活在不同地域,生活习惯,风俗略有差异而已。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僰人历史。

相传,元始天尊弟子广成子的侍童阿彩与昆仑山西王母的侍女阿鹰相恋,动了凡心,触犯天规,被遣到蛮荒之地金沙江一带的酸枣林里。阿彩阿鹰在酸枣树下居住,开荒种地,生儿育女。他们没有姓氏,生的孩子就以“阿”为姓起名。僰人的“僰”字,从棘从人,其中含义就是酸枣树下居住的人。阿鹰身材苗条,红唇白齿,后脑壳绾一个高高的发髻,后人亦有此装束。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史学家们对僰人来历有不同观点:其一,僰人最早活跃在黄河上游,被秦势力的排挤,迁到青衣江流域,蜀王子保帝攻打青衣,为逃命,他们又迁到犍为金沙江流域。其二,僰人是夏朝的遗民,商灭夏之后变成了战俘奴隶,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其三,僰人是一个独立的小民族,居四川叙蜀一带,汉化未入,没有文字,始于何时,今亦无考。

秦统一六国前,僰人主要靠农耕和狩猎生存,分布在今宜宾一带。西周时,周武王伐纣,僰人助武王打纣王,立下显赫战功,首领被封为“僰侯”,后发展为“僰侯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实行郡县制,将原僰侯国归蜀郡管辖,置为僰道县,实行民族自治管理,即“僰人治僰道”的民族政策。秦朝修通了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的五尺道,五尺道起于今天的川南宜宾,经高县珙县筠连,入云南境过盐津大关彝良昭通,又入贵州境过赫章威宁,再入云南宣威到达曲靖。此期间,僰人大致就生活居住在今天的四川省宜宾市盐津、筠连、兴文、珙县等僰道一带。随着秦迁移一些汉人到蜀,僰人常被掠卖为奴,迫使其向南迁徙。

五尺道修通不久,又修通了曲靖经寻甸易隆关索岭至昆明古驿道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登基称帝,建汉朝。此时僰人在西南已有一席之地,刘邦很重视僰道的开发,派唐蒙开发南方,斩首不作为的僰道令,带领兵士重修僰道,修通宜宾经高县、筠连、镇雄毕节、威宁一带至牂牁(zāng kē)江的道路。路通,大批汉人从中原迁徙至此,带动地方发展,僰侯国成为巴蜀边陲的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东汉末年,大批汉人、僰人都随着五尺道和通滇古驿道向云南迁徙,一些分居在古驿道沿线。三国时,历史上有名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就发生在寻甸易隆的关索岭一带,关索岭上曾立有会盟碑。

后来,僰人与其他民族一道,又历经唐、宋、元、明几个朝代,僰侯国不断发展强盛。至明朝改土归流,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僰人屡屡出击,发动战争,令明王朝很头疼。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近两百年时间,明朝先后发动12次大战围剿僰人。最后一次在明万历元年(1573年)3月21日,14万官兵云集叙州誓师,浩浩荡荡围剿一个弱小民族,至次年1574年冬十月,刘显领兵攻破僰人城寨60余个,擒僰人首领36人,俘斩僰人4600多人,招降5600多人,拓地400余里,获诸葛铜鼓93面。朝廷实行斩尽杀绝政策,致使宜宾一带聚居的僰人从此“消失”。几年前笔者去过盐津的豆沙关,远远看到峭壁上的僰人悬棺,似乎,那一口口半空中黑乎乎的僰人悬棺,它们不仅隐藏着僰人几千年来的未解之谜,也昭示着一段辉煌的僰人历史。

僰人2500多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他们是华夏大地,西南边陲的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骁勇善战,繁衍生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过他们的力量。

可为何明万历元年那次大围剿后,华夏大地上的僰人就“灭迹”了?从史料记录中可看出,明《嘉靖寻甸府志》是时任知府王尚用编的,成书时间为1550年,书中记载,僰人早已居住生活在寻甸,是寻甸的重要民族之一。也就是说,在明万历元年(1573年)之前,就有一些僰人生活居住在寻甸,他们不是明朝廷大军剿灭的对象。至清《道光寻甸州志》又详细记载了寻甸僰人的居住地及民风民俗,清《道光寻甸州志》是时任知州孙世榨编的,成书时间为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距离明《嘉靖寻甸府志》出书已经278年,僰人依然如故地生活在寻甸,此证明,僰人的子孙从来就未曾灭绝过。

可他们又去哪里了,今天生活如何?在几百年前的明《嘉靖寻甸府志》和清《道光寻甸州志》里已明确记载,僰人染汉风太久,被汉化了。为何寻甸没有发现僰人悬棺?原因是寻甸城周围地势较为平坦,是一个10多万亩的大坝子,没有宜宾一带的悬崖峭壁,不具备悬棺的自然条件,故没有了。

而那些被明朝大军围剿招降的5600多人又去哪里?还有一些在战争中侥幸逃脱的僰人,他们又去哪里?史书没有记录,也许他们被遣散,分居不同地域,也许他们悄悄离开自己的故土,沿着古驿道向贵州、云南等地迁徙,融入汉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之列,顽强生存着。

在云南一些地方也发现不同民族,有的说是僰人后裔。可他们没有文字记录,不知真假。

在寻甸县倘甸镇一带,那里的人,不管姓什么,他们相互叫名字时,都会去掉姓,在名字前加一个“阿”字,如“阿三”“阿燕”“阿巧梅”“阿凤春”等等,这种叫法,是否与僰人习俗称呼有关?不得而知。民间也有传说,说现在的何姓人,就是僰人改过来的,因为明朝政府的镇压,僰人不敢再姓“阿”,将“阿”改为“何”。

记忆中,过去我的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会款宾白(讲故事的意思),他们说,寻甸有僰儿,厉害得很。儿时的我,就不知道什么叫僰儿?但能感觉出,老人们说道“僰儿”二字,总是带着一种很神秘的口吻。

纵观历史,僰人这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消失”的原因大致为:一是明朝大军围剿,捣毁僰人较为集中的“老巢”,僰人死伤惨重,投降归顺的要么被杀,要么遣散或者逃亡异地,隐姓埋名,悄然生存着。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确定民族时,僰人经历了明王朝的多次大剿灭,战争使“僰侯国”的族人惨遭灭顶之灾,在异地的僰人,他们知道自己的弱势,为保全性命,即便没有被围剿的寻甸僰人,也不愿承认自己是僰人了。三是被同化了,寻甸的僰人,在几百年前,他们的汉化就相当严重,或者与彝族及其他民族杂居,被比他们强势的民族同化了。

时至今日,僰人在寻甸虽然没有留下什么显著标志,但从寻甸志书记载可推断出,他们的子孙依然生活在的寻甸这片热土上,成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与我们一道,建设着自己幸福美好的家园。

注:史料来源,明《嘉靖寻甸府志》、清《康熙寻甸州志》、清《道光寻甸州志》抄本、《天下郡国利病书》及网络。

作者简介

校对/云盘山

编辑/李存梅

Hash:bcf02aa22efc0b961f8985d8c9b0ad8e31f51bbf

声明:此文由 凤龙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