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源于金台区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脍炙人口,“开发古陈仓,建设新宝鸡”耳熟能详。如果追问一句,“陈仓”源于哪里?我们就不得不说“陈仓”源于金台区

一、“咸阳北阪”与“陈仓北阪”

《史记·秦始皇本纪》:“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咸阳市位于陕西中部,九嵕山以南、渭水以北,由于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咸阳北阪”所指只能是咸阳北面的山坡,具体指咸阳北西起兴平市,东到高陵县,北接泾阳县五陵原

《史记·封禅书》:“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汉书·郊祀志》:“作鄜畤后九年,文公获若石,于陈仓北阪城祠之”。

李贤注《后汉书·耿弇列传》:“《尔雅》曰:山脊曰岗,坡者曰阪。”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到了“陈仓北阪”和“咸阳北阪”,按照思维逻辑的一致性,“陈仓北阪”理解为陈仓县北面的山坡,于理稳妥。

太康地志》:“陈仓人乃逐二童子,化为雉,雌上陈仓北阪,为石,秦祠之。”

[东汉]张衡《西京赋》:“岐梁汧雍,陈宝鸣鸡在焉。”陈宝祠的鸣鸡现象,就在渭河以北的岐山梁山、汧山、雍山之间。旁证了陈宝祠所在的陈仓北阪在渭河以北。

不少宝鸡学者都认同“陈仓北阪”在渭河以北。

二、“陈仓山”“陈仓水”“陈仓县”

(一)陈仓山、陈仓水

[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陈仓水出于陈仓山下,东南流注于渭水。渭水又东与绥阳溪水合,其水上承斜水,水自斜谷分注绥阳溪,北届陈仓入渭。”“县有陈仓山,山上有陈宝鸡鸣祠。”郦道元说“县有陈仓山”,大概认为陈仓山因陈仓县得名。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秦陈仓县,秦文公所筑,因山以为名,属右扶风。”李吉甫认为陈仓县以陈仓山得名。

武功县、山、水的得名类似,陈仓县、陈仓水、陈仓山的源流、因果同样已难以考释,不如视作一种互相影响的历史现象。陈仓山、水、县三者相互依隈,相互映证,总是可靠、可信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陈仓水出于陈仓山下,东南流注于渭水”。如果陈仓山、陈仓水理解在渭水以南,陈仓水就只能是东北或西北“流注于渭水”,而绝不可能“东南”流注于渭水。所以,陈仓山、陈仓水只可能在渭河以北。

陈仓山,即渭河以北西起金陵河,东到汧河的土塬。民国十一年(1922)《宝鸡县志》地图标作“西平原”。推测陈仓山应是今金台区的蟠龙塬。推测陈仓水或者是金陵河,或者是是历史上在此区域存在过的一条河。

(二)秦汉三国陈仓县、陈仓城

秦汉三国时期的陈仓城,位于今戴家湾一带。距离中山路上的隋唐陈仓城二十里,唐代人称其为“故陈仓城”“陈仓县故城”“陈仓故城”。

[唐]李泰《括地志》:“宝鸡祠在岐州陈仓县东二十里故陈仓城中。《括地志》:“宝鸡神祠在汉陈仓县故城中,今陈仓县之东。石鸡在陈仓山上。祠在陈仓城,故言获若石于陈仓北阪城祠之。”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陈仓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即秦文公所筑。……按今城有上下二城相连,上城是秦文公所筑,下城是郝昭筑。”

陈仓北阪、陈仓县、陈仓故城、陈宝祠,都与陈仓山、陈仓水相互隈近。

(三)隋唐以来的陈仓县、陈仓里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陈仓县治位于金台区中山路上。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宝鸡县,本秦陈仓县,秦文公所筑,因山以为名,属右扶风。隋大业九年,移于今理,在渭水北。至德二年改为宝鸡,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故名之。”

隋唐至明清陈仓县治在一直在中山路。唐至德二年(757)“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改陈仓县为宝鸡县。所谓的“陈宝鸣鸡之瑞”,就是陈宝祠的“鸣鸡之瑞”。唐肃宗因为陈仓故城中陈宝祠的鸣鸡之瑞(金台区戴家湾一带),改陈仓县(唐代陈仓县治在金台区中山路)为宝鸡县。

[明]李贤、彭时《明一统志》卷34凤翔府:“李茂贞墓,在宝鸡北五里陵原,茂贞本宋氏名文通,唐以讨黄巢功赐今姓名。光启间為凤节度使,遂据有其地,天复初封岐王,后唐封秦王。”

李茂贞的陵墓现在是重要的旅游景点大唐秦王陵”,在金台区金河镇,位于当时陈仓县治所在的中山路北面的塬上。他的墓志铭大唐秦王谥曰忠敬墓志铭并序》:“不改二十年正朔,永固一千里封疆”,“迁葬于宝鸡县陈仓里,归附于先考大茔”。 李茂贞陵墓所在地叫作“宝鸡县陈仓里”,不难想象在改名“宝鸡”之前,这里应当叫作“陈仓县陈仓里”,原因应当是与陈仓县治相距仅五里。至德二年,改陈仓县为宝鸡县之后,县名发生改变,就变成了“宝鸡县陈仓里”。

(四)陈仓驿

《水经注·渭水》:“县有陈仓山,山上有陈宝鸡鸣祠。”[唐]褚载《陈仓驿》:“锦翼花冠安在哉,雄飞雌伏尽尘埃。一双童子应惆怅,不见真人更猎来”。从诗文分析,“陈仓驿”应在秦汉三国陈仓故城附近,距离陈宝祠不远。一是“雄飞雌伏”“一双童子”“更猎”,所述显然是秦文公狩猎和陈宝祠故事;二是金台区的地名十里铺,东距秦汉三国陈仓故城也不远,或者与“陈仓驿”就有些渊源。

(五)“陈仓”源于金台区

在历史上,陈仓县治均位于金台区界内,所以,金台区留下很多与“陈仓”有关的地名。除了历史上的陈仓北阪、陈仓山、陈仓水、陈仓县、陈仓城、陈仓驿、陈仓里、陈仓观,今天还有陈仓镇、陈仓路和陈仓路小学等等。

陈仓区之“陈仓”,是回溯了宝鸡县的前身陈仓县,可见也是源于金台区。

三、唐代“陈仓山”移到渭河以南

如前文所述,陈仓北阪、陈仓山、陈仓水、陈仓县是相互影响而得名,都在渭河以北。如果把陈仓山置于渭河以南,就远离了汧渭之会的地理环境;而且,陈宝祠、陈仓城、陈仓北阪、陈仓水,无法移置到渭河以南。

唐代的资料认为,陈仓山在渭河以南,距离金台区中山路上的陈仓县治10里。

[唐]魏徵《隋书·地理志》:“陈仓山,有关官”。

[唐]李泰《括地志》:“宝鸡(神)祠在汉陈仓县故城中,今陈仓县东。石鸡在陈仓山上。”这条记载表明,陈仓山与石鸡在汉陈仓故城,今金台区戴家湾一带。

[唐]李泰《括地志》:“陈仓山在今岐州陈仓县南。”《括地志》:“大梓树在岐州陈仓县南十里[陈]仓山上。”这两条记载表明,陈仓山在渭河以南。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陈仓山,在县南十里,南接梁、凤二州。”[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雍州》:“陈仓山,在县南十里。”

唐人更倾向于陈仓山在县治南10里,大致应在今天冯家塬一带。

明清两代方志认为,陈仓山、鸡峰山是一山两名,在宝鸡县治的东南方向40里,但这并不是唐人心目中的陈仓山。

[明]李贤、彭时《明一统志》:“陈仓山在宝鸡县东南四十里,一名鸡峰山上,有石类山鸡晨鸣山头,声闻三十里。”

嘉靖《陕西通志》:“陈仓山在城东南四十里,一名鸡峰山,以山上有石类鸡。”

乾隆《陕西通志》卷一○《山川三·凤翔府宝鸡县》:“陈仓山(一名宝鸡山,又名鸡峰),在县东南四十里,一名鸡峰山(《雍大记》)”。

民国十一年(1922)《宝鸡县志》把《元和郡县志》原文“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引作“以昔有陈仓山宝鸡鸣之瑞。”引文出现了“陈仓山”,如果此处的“陈仓山”是指渭河南面的鸡峰山,说明编撰者接受了唐代以来的文献记载。如果此处的“陈仓山”是指渭河北面的陈宝祠所在的陈仓北阪,证明编撰者接受了《史记》《水经注》的文献记载。

[宋]苏轼《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鸡岭云霞古,龙宫殿宇幽。”原诗有注:“县有鸡爪峰、龙宫寺。”北宋人苏轼在诗里称其为“鸡岭”,是“鸡爪峰”的简称,难以证明“鸡峰山”这一称谓在北宋已经出现。鸡峰山这一名称大致应出现在元明之际。

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关陇诸郡”,把“陈仓山”标注于渭河以南;唐“京畿道、关内道”,把“宝鸡山”标注于陈仓以南、渭河以南。金“京兆府路凤翔路”,把“陈仓山”标注于渭河以南。元时期“陕西行省”,把“陈仓山”标注于渭河以南,“陈仓水”标注在陈仓山以东,向北流入渭。明时期,“陕西”,把“陈仓山”标注于渭河以南。清时期陕西,把“陈仓山”标注于渭河以南。

谭先生是基于《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并参考了历代方志资料,把陈仓山标绘于渭南;把陈仓水标注为向北流;把陈仓山、宝鸡山名称互代。这与早出的《史记》《水经注》记载存此着矛盾。

从唐初到明清,渭河以南的“陈仓山”逐渐与“鸡峰山”“宝鸡山”互相混同。[唐]房玄龄《晋书·裴秀传》谈到地图当中存在着“荒外迂诞之言,不合事实,于义无取”。《旧唐书·玄宗纪》天宝五载,“天下山水,名称或同,义且不经,多因于里谚,宜命所司各据图籍为定”。

对于由历史演变而来的地名,我们不可能做到事事各据图籍,考辨渊流,但总要努力避免过犹不及,舍去那些迂诞之言,留下更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字。

(王宏波:陕西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宝鸡市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文中图源:网络)

喜欢此文请留言点赞,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免责声明:本平台属公益性平台,所发布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

Hash:43c0633746d47b440cead4be93d1bfaee7fb0052

声明:此文由 仙台国学天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