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大年初二谢客,初三祝寿 , 初四做大岁习俗,你一定要知道!

莆仙文化系列之《五日岁习俗》

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出品

厦门木未传媒 摄制

“新春朔旦高门开,济济衣冠接踵来。

独有古风初二日,杜门谢客自举杯。”

——仙溪节俗竹枝词

从临近年关,各家贴白额春联开始,就拉开了莆田特色的春节“做大岁”活动。

初二探亡日,源自倭患以后,各家相互探问伤亡情况。“独有古风初二日,杜门谢客自举杯。”

初四夜,家家户户鞭炮再鸣,重开家宴,一家人团圆喜庆,再贺新春。家宴的丰盛程度不亚于除夕的年夜饭。

初五早,每家每户循年初一旧例,早餐人人吃线面,重过新年

春节是指团圆喜庆,除旧迎新的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而莆田人的春节,却以“做大岁”展示出它与众不同的节俗。

莆田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是沟通闽东、闽南的交通重镇。这里气候温润,四时有节。百姓聪敏,民众勤勉,历史文脉延绵,地方文化鼎盛。

春节“做大岁”习俗几乎遍及莆田市所辖的仙游荔城城厢涵江秀屿等所有区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同时,它展示了莆田人民抗御外侮,不畏强暴的精神,体现出顽强的民族性;四百余年传承不绝,有它本身坚韧的历史性和不朽的传承性在。

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占据府城60余日。倭寇败亡后,逃亡百姓才陆续回家,掩埋亲友,收拾家园。

二月初四重新做岁,初五补过年。后来因二月农事正忙,于是民间相约正月初四“做大岁”,初五再“过年”。

由这一事件而产生了莆田“五日岁”的独有年俗,并由此孳生了白额春联、探亡日等一系列的年节习俗:

一、白额春联

从临近年关,各家贴白额春联开始,就拉开了莆田特色的春节“做大岁”活动。白额春联是因倭乱中亲人丧生,而张贴白联加以哀悼。

但因为白联与春节的喜庆气氛难以融合,因此后来用红联盖住了白联,只在上头留一小段白色以表余哀。用这种折衷的办法寄托思念又不失喜庆。

二、初二探亡日

初二探亡日,源自倭患以后,各家相互探问伤亡情况。

从而约定俗成,初二日互不上门,因此形成了初二全城踏青出游的盛况。民国张琴《莆田县志》有“二日为踏青会,长少皆盛服出游山寺园林…抵暮乃归。”的记载。

《仙溪节俗竹枝词》也有“新春朔旦高门开,济济衣冠接踵来。独有古风初二日,杜门谢客自举杯”的描述。

三、初三祝寿日

1、初三祝寿的由来

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出品

厦门木未传媒 摄制

大年初三祝寿,其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北宋陈睦为祖母到九鲤湖祈仙梦、求仙泉治愈盲眼,而后阖村来贺,陈睦为答谢乡邻便建议将祖母的九十寿辰、叔父的七十寿辰、兄长和自己的五十寿辰合在初三当日一同庆祝,既答谢了乡邻又阖家同欢。

而另一说则说这一习俗与倭寇侵莆,初二探亡后,劫后余生的老人们借这一日召集亲人,大摆筵宴,相庆劫后余生相关。

但不管如何,这一地方习俗的形成也为我们了解莆田祝寿风俗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的样板。

2、初三祝寿的习俗

寿诞的当日,较富裕的人家,多在前厅摆香案,做延生醮,向天地和祖宗谢恩。

并备办筵席,宴请来祝寿的亲戚好友。

午后和晚上还演莆仙戏或木偶戏,为祝寿增添喜庆的热闹气氛。

祝寿一般要在厅堂进行。在厅堂正中要挂一块红布,布上要用金线绣上(可用金纸贴)一个金色的大寿字。前面摆着一对铜烛台,上插大红烛。靠寿字的近旁,置有红橘一大盘,寿桃和寿面两大盘。红橘、寿桃和寿面要从底层叠起,堆成金字塔的形状,顶上要置圆形的红色剪纸花,其中间图案有福或寿字。桌上的中间,要摆一大盘红龟粿,象征长寿绵绵。

在寿堂的两旁的墙壁上,挂着亲戚好赠送的贺轴、贺帏,并要摆两张大桌子,放置亲友送来的寿酒、寿糕、寿面以及出嫁女儿(或孙女)送来的祝寿的礼盘10个,盘内分别盛着猪脚肉、寿面、红团、寿龟糕,也有用面食做的猪头、寿桃,还有花生桂圆莲子红菇豆腐皮黄花菜,以及衣服、帽(或头巾)、鞋袜等,每个礼盘里的食品有的要染成红点有的还要贴上剪成福禄寿的红纸花。

拜寿的时辰,多选在寿诞的凌晨。这时,寿星先要焚香,拜谢天地和祖宗后,然后端坐厅堂中的太师椅上,接受自家内外儿孙的叩头拜寿。

一般是按辈分逐个进行跪拜,跪拜之后寿星给每人送个红包,作为回礼。

“做寿者”与祝寿者均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沾亲带故就得参与。由于同一天逢十“做寿”者甚多,祝寿者往往全家出动还忙不过来。由于是全村、全镇做寿,所以客人有时都请不到,于是就会出现“做寿者”出外截客回家坐席的热闹场面。而从外地回家过年的莆仙人正好借此机会寻亲访友,每到一处便抽烟、喝茶、饮酒,说“添福添寿”之类的话。

“乡邦耄宿启高筵,处处庭院聚八仙。座有晚香徵寿算,银髯对酌舞翩跹。”热闹的寿宴,幸福的晚年,在不一样的民俗中展示得格外美满。

四、初四做大岁

初四夜,家家户户鞭炮再鸣,重开家宴,一家人团圆喜庆,再贺新春。

仙游人家则一仍年三十旧例,在家门口点燃柴堆,以备家人跳火除秽。家宴的丰盛程度不亚于除夕的年夜饭。

故而,《莆俗时序竹枝词》有“入春四日夜围炉,妇女争相大岁呼。不是天将除夕闰,家家酒又熟屠苏。”的记述。

五、初五早吃线面

初五早,每家每户循年初一旧例,早餐人人吃线面,重过新年。

线面如年初一样式,碗底用白灼芥蓝或菠菜垫底,覆上沸水捞熟的线面,面上撒紫菜、油炸花生米、煎蛋条、炸肉或白切肉、香菇、荷兰豆、香菜等配料。

拌面油香,酒香和配料味搭在一起,也令人食指大动。

莆田人初一、初五吃面除了取其长久、长命寓意外,还因为这样的面条也常被称为“妈祖面”,而带上了求这一年平安顺遂的意味。

这一节庆习俗在莆仙地区,由莆仙人民代代相传,累代相承,至今已有450余年。传承和保护,弘扬和发展这一习俗,具有展示地方文化特色、保存地方历史特征、体现地方人文性格、激发爱国爱乡热情的重要价值。

看更多

Hash:8cec48c14f1445c5963bb7d58aec2152dd3c4f83

声明:此文由 曹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