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看守创碧溪 ‧‧‧‧‧‧

峥嵘70载 与国同梦

一说到碧溪

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

“碧溪之路”

碧溪市

因水的润泽而得名

据宋宝祐二年(1252年)编纂的《重修琴川志》载,碧溪原名包糜村,相传有9个潭,流水相连,汇成一溪,潋滟清澈,碧波粼粼,谓之“碧溪”。

称“碧溪市”约在清代初,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小集市。

这里是“碧溪之路”的发源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

它是苏南模式的典范,

一度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介绍,

过去为老一辈人所自豪的“碧溪之路”,

就在这里诞生

那个时候的碧溪~~

▲周泾收花站

历史上的碧溪,因濒临长江,土质多沙,是个纯棉区。到了收获的季节,棉农们都肩挑车拉,赶去收花站卖棉花

▲碧溪四季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苏南大地,碧溪人也开始思谋自身的发展之路。

碧溪乡集镇建设一角

截至1984年,碧溪境内已经办起轻纺为主的社队企业 63个,农民务工人员达到1万多人,占总劳动力的56%,初步形成了以轻纺为主的加工型工业格局。

徐世民

时任常熟市碧溪乡乡长

镇里有三四家,其实都靠村里,实际上22个村,基本上村村都有羊毛衫厂,后来发展到农户家里边,搞羊毛衫。

那个时候的很多碧溪人,上了班是工人,下班骑自行车回到家,扛起锄头还是农民,既开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通道,又刷新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走向共同富裕的新途径,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1986年,参加“农村就业战略和政策国际讨论会”的代表参观碧溪布厂

那个时候的新型集镇

80年代碧溪农民住宅

八十年代,碧溪街上就有了影剧院、幼儿园、医院、学校等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敢为人先

上世纪80年代初,碧溪人民发挥“四千四万”精神,敢为人先、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碧溪之路”,实现了“由农转工”的历史性转变。

辉煌的昨天

已经载入发展的史册

一切成就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碧溪之路”不断拓展延伸

勤劳的碧溪人秉承水之灵性

传承着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

"碧溪之路"精神内涵

团结拼搏,奋发有为,

努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集镇篇

碧溪大桥

徐六泾塘

碧溪中心小学

滨江实验中学

企业篇

天银机电全景

天银机电车间

金开顺服饰有限公司

华银焊料

江苏芳润

服饰有限公司

华海船舶有限公司

宏芳针织

服饰有限公司

港区毛衫

国盛针织机械厂

港城花式

菲菲服饰

扬帆车间

燕音毛衫

神马机械有限公司

李村村工业园

新农村

碧溪公园

碧溪农民公园

花园新村

健康小游园

聚鑫苑

聚和佳苑社区

溪南村初心园

碧溪诗词园

人口文化

三、老故事

7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 然而我们伟大的祖国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出生党员邵玉英

我叫邵玉英,1936年8月出生在小市西湾里。我是家中的长女,下面有两个妹妹。那时候我们都是以务农为生,人均一亩三分半的田地种棉花、大麦小麦,种了棉花做纺纱织布

相对于一些经历过解放前苦日子的人来说,我的经历其实很平凡。跟随着国家发展的脚步,从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后,有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从吃糠饼、吃草垫饥的时代到如今想吃啥能有啥的好日子;从穿钉鞋走泥路,到如今几乎看不到烂泥路了;从一个村庄就一台黑白小电视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超大液晶电视;这些大变化,说明着国家在飞速发展,家庭在不断的变迁。我的小家的变化,也反映着国家这个大家的变化,现在我享受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的心血换来的,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我的家乡,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我祝福国家更强更繁荣。

2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出生党员陆骏法

我于1938年12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2年小学毕业后,我受到政府关怀,被保送到苏州农校免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1958年毕业后,我回乡创办农业中学。1962年农中停办后,我转到小学教育岗位上,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站到退休。

1973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一颗感恩的心,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始终努力拼搏和奉献在教育战线上,曾两度被评为乡镇优秀共产党员。

1999年我从教育岗位上退休,退休后的这20年,我积极投身于老龄事业建设。我参加了学校的退教协会、老年体协、门球协会、关工委、养生协会等群团组织,退而不休,为祖国的老年事业做着我力所能及的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70年,是祖国腾飞的70年。我的人生道路的发展,得益于祖国的发展,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在此,我想表达我对祖国母亲无边无尽的爱,祖国一直在我心中。“谢谢您,我的祖国,我爱您,祖国母亲!”

3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出生党员周锡麒

1949年 5月8日,我出生在常熟市虞山镇南门大街133号,于是,我平凡的降生有了一个不平凡的伟大背景——新中国成立。

我爷爷是1937年带着奶奶、父亲从上海逃难到常熟的,那个时候靠着在布店当学徒工维持生计,居无定所。1954年,我6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碧溪,借住在外祖母家。灰色的衣服,灰色的老房子,灰暗的油灯,儿时给我留下的记忆几乎全是灰暗的。那个时候,这里连好好的路都没有,还到处是泥路,一到下雨天就坑坑洼洼。

1965年,我初中毕业。毕业后我种过田、做过通讯员,(义务帮村里每天出一份战报)。1966年,我作为一名代课老师进入周泾小学,从此站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

我和祖国一起度过了70个春秋,见证了祖国的变化。发展到今天,确实是欣欣向荣,包括我的家乡。如今,碧溪走上发展快车道。城市副中心未来可期。

回眸70年人生,国家困难时,我们也困难,国家变好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家庭生活越来越幸福,作为新中国的见证者,我感到很自豪。在此,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幸福。

祝愿祖国越来越强大

来源:灵动碧溪

Hash:67c068c45493c2c0db379b1eed0fdbcea9919314

声明:此文由 常熟滨江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