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曾是中共闽中特委、闽南特委机关驻地,你知道吗?

建党100周年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永泰是革命老区县,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深厚。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有数以千计的优秀儿女投身革命,浴血奋斗,慷慨捐躯,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此,永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永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推出《永泰红色史迹》专栏,深入挖掘永泰红色史迹、红色人物以及各地各行各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面展示我县上下齐心协力建设现代化绿色发展先行区的良好风貌。

今天

我们要带大家了解

中共闽中特委、闽南特委机关驻地旧址

旗插鞍

回溯我县土地革命

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故事

旗插鞍位于岭路乡寨下村,为革命基点村,是1936年刘突军开创的游击根据地,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莆(田)永(泰)边游击根据地主要区域之一,也是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活动根据地。旗插鞍曾是中共福建省委活动据点,中共闽中特委、闽南特委机关驻地,也是中共闽中特委、闽南特委机关东来西往必经之路,设有秘密交通站。旗插鞍山顶旗头坞和岩顶曾是中华人民抗日义勇军闽中第二支队集中整训和训练场所。

革命老区“五老”后代 陈天来:

旗插鞍杨启的房子是革命旧址,原来是革命的交通联络站。1935年,中共闽中特委军事委员刘突军与方子明、邱子国等到永泰旗插鞍开展革命活动,发展了杨启和他的父亲杨吓干参加革命,在杨启家里建立了革命联络站,他们家里负责红军队伍的粮食供应。

1936年10月下旬,国民党调集重兵“围剿”偷袭驻扎在莆田山溪的闽中抗日游击队,双方激战数小时后,因敌我力量悬殊太大,为保存实力,闽中抗日游击队主动撤出山溪。11月上旬,经过突围的三路抗日游击队从山溪分别转移到莆永边界宁里、墩柄、旗插鞍会合,当地群众积极做好安全保密和粮食日常生活用品的支持供应,使游击队得以安全隐蔽和休整。

▲杨启的家

1936年11月下旬,闽中特委与香港中共南方临时工委(简称“南委”)接上关系后,传达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喜讯和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逼蒋抗日”的指示,闽中特委决定将部队开赴莆永边界旗插鞍整训,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旗插鞍地下联络员杨启发动群众帮助闽中义勇军搭盖草棚,并与旗插鞍、墩柄、扣梓、坞里、水坞里等村群众帮助解决部队粮食和日常用品供应等。

1936年12月,闽中义勇军在旗插鞍山顶旗头坞小庙开展整训,后又转到岩顶继续训练。特委领导王于洁、刘突军、黄孝敏等分别轮流给战士们授课,传达抗日救国新高潮的形势和方针,要求加强部队团结和纪律,学习普通话以适应将来开赴前线抗日的需要。还为战士演示军事技能。通过整训,提高了义勇军全体指战员政治思想水平和对全国抗日斗争新形势的认识,增强了革命信念,提高了军事知识技能。这次整训,为后来抗日前线输送抗日有生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革命老区“五老”后代 陈天来: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闽南特委迁到永泰开展活动后,1941年4月,日军疯狂向华东南侵入,连江长乐福州等沿海地区相继沦陷。为奋起抗日救亡,中共闽南特委在旗插鞍召开了干部紧急会议,作出动员组织抗日武装力量,奔赴长乐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定。游击队为了开赴抗日前线,在旗插鞍山上集中100多人进行军事训练,时间达两个多月。

1943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南迁闽中后,为了便于隐蔽精干,积蓄革命力量,福建省委和闽中特委在永泰县泉山乡凤落村、后圳村、旗插鞍村等地建立了“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乡保长、联保主任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倾向革命,支持抗日,以各种方式支援、帮助武工队,并给党组织活动提供方便。

旗插鞍人民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作出了积极贡献,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业绩彪炳青史。

记者:叶华钦

编辑:张凌莎

Hash:3946ec29ead81e8856b2dd31daefa977c48fed53

声明:此文由 对话生活对话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