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这座低调内敛的小镇,简直美的不像话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老屋窗口》中这样描述自家的老宅:“我家老屋是一栋两层的楼房,不知是祖父还是曾祖父盖的。在贫瘠的山村中,它像一座城堡矗立着,十分显眼。”这里说的正是秋雨先生少时居所、位于慈溪桥头小桥头村的余秋雨旧居。

近日,余秋雨先生携妻子马兰女士回到家乡慈溪祭祖,并参观位于桥头镇的九十九间走马楼、余氏宗祠等地,重走儿时路,再叙故乡情,并亲自为桥头镇挥毫泼墨,题“桥头镇”。

桥头,也是一个充满古老文化气息的小镇。她是中国越窑青瓷之乡,上林湖越窑遗址即位于其南部山区;唐景隆元年(公园707年)围筑的双河堰水利工程是三北先民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九十九间走马楼是余氏一族富有的象征,也是江南民居的一大典型。

然泰半人知道桥头,也仅是上林湖、余秋雨以及那座跨越329国道天桥。今天慈溪旅游就带你深入走进桥头,感受这座江南小镇的的自然、文化魅力,看看历史在小镇留下的倒影。

江南小镇——桥头

隐匿在天桥南面的桥头老街蜿蜒前伸,街上少有行人,青石板路两边,沿街杂货铺、酿酒店、理发店,墙面斑驳,充满市井之味,勾起儿时跟着妈妈逛大街的美好回忆。

老街的东边是原来的粮站和供销社,门面已经被水泥石灰封住。

穿过老街,江南小镇的味道慢慢突显出来。小镇的河道几乎是贯通的,一座座简易的石板桥穿河而过,石阶从河堤下一级级伸出来。

河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青山。河岸边,老屋林立,巷弄交错,粉壁黛瓦墙隙上,色彩艳丽的“肉肉”为老宅增添了几分生机。

不远处,升起一缕白烟,那是老屋里飘出来的炊烟,柴火饭的香味飘飘拂拂落到鼻尖,无处不洋溢着安逸的农家气息。

青瓷之乡

如果到慈溪进行一次青瓷文化之旅,不得不去的一个地方就是位于桥头镇南部山区的上林湖越窑遗址。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沉睡着一百多处古窑址和满地青瓷遗片,是名副其实的室外越窑青瓷博物馆

唐至五代,是整个上林湖窑群的鼎盛时期,窑场密集、作坊林立,环湖窑火荧荧,煞是壮观。以上林湖为中心地的越窑青瓷的发展,使瓷器丝织品一样成为明州港输出的主要商品,开辟了从明州通向海外的“陶瓷之路”。

其中,荷花芯唐代龙窑遗迹,是当年越窑青瓷繁荣的历史见证者。荷花芯头低尾高的龙窑,面湖倚山而卧,这不仅是上林湖的骄傲,也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秀丽的湖光山色与星罗棋布的越窑遗址相得益彰,在上林湖明澈的山水里,弯腰拾起几片如碎玉铺地的瓷片,细细凝视,读读上面无痕的文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遥想这千年不褪的辉煌历史。

秋雨故里

余秋雨旧居位于桥头镇小桥头村,是一幢具有江南建筑特色的两层楼老宅,粉壁黛瓦马头墙,雕花窗板。余秋雨青少年便是在这里度过的,玩耍、读书,和妈妈一起帮着村民写信、读信、算账、记工分……成年后,屡次回乡,却也未曾大修改制,完全保留小时候的模样,只在前间、灶间、小书房等房间写下了乡关文字。

余秋雨,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慈溪市桥头镇小桥头村人。余秋雨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世界戏剧理论史、中国戏剧文化史、戏剧美学、艺术创作原理、地域文化研究等几个方面,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旧居一楼前间是个小客厅,据余秋雨先生说,客厅是他母亲当年算账的地方。到十岁左右,算账的任务就落到了他的身上,那是他开始认识世界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农家客厅。

后厅里陈列着先生的部分著作,《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等,一本一本看下来,才知道原来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再往后是灶间,老灶台、竹篮子、小灶、水缸,仍旧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沿着木质楼梯上楼,二楼完全保留当年余家三代人的起居生活风貌。余父余母的房间,也是一位当代作家初次来到人世间的地方。老式床上有一副对联,“镕纯诗句枕边得,昌世文章醒后求”,正好印证了秋雨先生后来的成就。

在床的对面有一张书桌,书桌靠着窗户,窗户边上的梁上有几个毛笔字,写得有些倾斜,但是相当端正,是余秋雨先生十岁左右的时候写的,好像是“保重身体余秋雨”,不难想象他儿时看着窗外山景,在此读书的景象。

丨丨余氏宗祠

老街上的“余氏宗祠”,是在原本祠堂的旧址上重建的,由多位余氏后人捐资,按照祠堂原来的风格设计,最大程度地还原祠堂原本的模样。祠堂里供奉着余氏先人的牌位,每次逢年过节,后辈都会来这里祭拜先人。

这里还是老年活动室,老人们吃完午饭小憩后,就来这里聊聊天,看看书。老街上的人表达着对过去的缅怀之情,也享受着现在这种闲适的生活,那些散漫琐碎的节奏里有着生活的细节。

古迹遗存

丨丨九十九间走马楼

江南多豪宅,在桥头体现的淋漓尽致。位于小桥头村的九十九间走马楼是江南豪华民居的一大典型。

图:胡利江

图:胡利江

走马楼,即为楼上九十九间间间相通,结构精巧,别具一格。相传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民间号称“前厅后堂,四明二廊,九十九间走马楼”。前厅虽为楼,也有楼窗,但并没有楼梯,也没有楼板,向上一望,中间完全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大空间,名曰“通天楼”。

这座深宅大院原为余姓豪宅,前后共五进,分别为门楼、明间、正厅、衣言堂和后进。其中门楼已经倾圮,明间和正厅也已缺失,惟有衣言堂和后进保存完好。

图:胡利江

走马楼,走马楼,马未走,楼仍留,它早已成了江南民居中的一大古迹,虽历经270年的风风雨雨以及沧桑变迁,如今风韵犹存,吸引着众多人前来参观。

图:胡利江

丨丨圆山头大宅

与走马楼差不多同时建成的还有一幢圆山头大宅,具体何人所建已无从考证。站在老楼下,参差檐头与朴拙花纹的错落间,让人禁不住想去抚摸那些带着历史留痕的雕栏画栋,撩拨开墙角的碧绿苍苔,去听一听那些古老的故事。

清水

丨丨栲栳山

在上林湖南岸上滩头,有一座奇山,名栲栳,又称仙居山山上绿树成荫,涧中飞瀑轰鸣。栲栳山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全是大自然的神工造化,绝无半点人工凿痕,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原始而朴素。

图:网络

山分东西两峰,分别叫东栲栳山和西栲栳山,天气晴好的时候登上东栲栳山顶,你会看到上林湖全貌,周围翠屏山山峰绵延匍匐脚下,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意味。

丨丨上林湖

上林湖静静地依偎在群山怀抱中,看着一位位工艺师们传承着创新着一件件越窑青瓷。

从空中鸟瞰,全湖像一条巨大而曲折的翡翠长廊,湖岸犬牙交错,汊湾密布,环境幽深清绝。随着水色的深浅,青灰色褐黄色的瓷片在岸边时隐时现,仿佛在诉说岁月的轮换和沧桑的变迁。

丨丨半掘浦

若说老桥头的历史大部分在国道以南,那么国道以北的沧海桑田就是先辈们辛勤围垦的见证。先辈们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向大自然取得了土地,衍生了我们。

半掘浦坐落在慈溪市中部偏东地区,南起四塘江,北通杭州湾,是慈溪中河水系最大流量的排涝河道。桥头段全长3800米,宽60米。水质清澈,两岸植被茂密,农场众多,采摘、垂钓、游玩,是桥头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桥头杨梅

江南小镇,必是依山傍水,桥头也不例外。小镇南部山区是慈溪杨梅的重要产区,每到六月,紫红的杨梅挂满枝头,吸引着众多游客采摘、观光。

江南小镇桥头,没有雀桥、乌衣巷的沧桑感,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她不屑于荣华,因此没有磅礴的气势,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曾有过升沉荣辱,只默默滋养一方土地,养活一方百姓。

(来源:慈溪旅游 授权发布)

...END...

品味慈溪

ID:cixilife

优惠 · 资讯 · 生活

让您足不出户感受生活"品味"慈溪

每日发布慈溪最新吃喝玩乐讯息

合作微信号:308896702

Hash:19c75e10600a849d856d407b876bbc893d0efe97

声明:此文由 品味慈溪企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