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乡”南浔的气韵风骨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从方言、美术音乐、戏曲、小说、故事、文物、非遗、俗语等文化形态入手,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文化基因,用文旅融合的思维传承文化基因。

南浔区文广旅体局文化基因解码组沈良驹

丝绦翠绿万千条

浆荡乌蓬伴拱桥

江南

最忆是 南浔

千种拱桥,有万般模样

看半拱的倒影静落水面

铺就了一方

圆满的影

津桥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桥是:“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大而为陂陀者曰桥。”桥是高大架空的意思,这是从它的用途功能上而言,随着造桥技术的不断演进,赋予了桥更多的人文气息和美学价值。南浔,地处太湖南岸的杭嘉湖平原,区内河流纵横,密如蛛网,大小河道2000余公里,历来就有“无船路不通”“无桥路难行”之谚,众多各具风姿的石桥,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桥是两岸的纽带,又是地方经济与文化的产物,南浔的桥,在中国的桥梁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南浔的桥

展示了独具匠心的工匠精神

首先,数量众多。据《湖州府志》《乌程县志》《归安县志》等史籍记载,辖区716.47平方公里内建有桥梁约1026座,到现在还剩下404座,建造年代从唐代到民国时期,其中,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5处、市级文保单位29处。有“百桥之乡”美誉的菱湖镇,根据史料记载,在今镇域110平方公里范围内,历代古桥梁有285座,为湖州府之冠,经过历史的演变,至今仍保留着古桥119座,如果加上现代新建的,镇域内的桥梁有480余座,平均每平方公里4.1座,桥梁密度大大超过意大利威尼斯水城(0.7座/平方公里)、东方尼斯苏州(1.09座/平方公里)和桥城绍兴(1.34座/平方公里)。其次,工艺精美。造型上,有单孔石环桥、三孔石拱桥、石平桥、三孔石梁桥、五孔石梁桥,还有八字形、三角型等一批造型独特的桥。雕饰上,一般以石狮、趴蝮头像、螭首、荷花莲花、法轮、笔、银锭、如意等装饰为主,寓镇桥保平安之意。各种雕饰工艺精巧,以石狮为例,形态各异,形象逼真。比如南浔古镇广惠桥堍,有石狮一对,据传是青田石雕匠一家祖孙三代经三年雕琢而成,雄狮口中镂空绣球可随意转动;再如,双林镇的万元桥,栏板间有坐狮十对(其中两只石狮已丢失),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犹如双林三桥的“吉祥物”。

南浔的桥

成就了精美绝伦的水乡风景

现代著名诗人卞之琳的《断章》这样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如果说“小桥、流水、人家”是勾勒江南古镇美景的标配,那么,桥就是这标配中的核心点,它既是欣赏美景的绝佳之处,又是成就美景的关键之所,元代诗人戴表元在《东离湖州泊南浔》一诗中这样写南浔的桥:“画屋芦花净,红桥柳树深”,伟岸挺拔的石桥、粉墙黛瓦的影像和四季不同的植物倒映在秀水柔波的写意中,造就了南浔的古镇那美轮美奂的景致。

南浔古镇石桥

在南浔,“日月并升”、“虹桥望月”、“藤桥晓月”、“安澜步月”等惊人之景与桥息息相关,而以“日月并升”、“藤桥晓月”尤让人叹为观止。清人“百一居士”在他的笔记小说《壶天录》中记载:站在桥上,东方地平线“有一红一黑,大如车轮,并行而上”,“红者若火球,光华四射。黑者色甚晦,暗如泼墨,盖即晦夜月魄也”。这就是“日月照”奇观,看此奇观,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逢农历十月初一,二是农历九月定要月大,三是当天晴朗。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方可见此奇观。

双林三桥

据专家查证, 藤桥(即种德桥),桥上植物缠绕、四季常青,有各类植物30余种,其中药材类10余种。

种德桥

南浔的桥

记载了聚财提运的传奇故事

清代孙宗承在《菱湖纪事诗》中写道:“湖边喧闹米盐饶,伐鼓齐停估客桡。最好半间小屋宇,斜风不怕过斜桥。”姚文泰在《双溪棹歌》中记述双林绫绢交易集市时这样写道:“耕乌桥边涌墨流,一天砧韵动高秋”。可见,南浔因水而兴,因桥而富。一方面,从五行相生的关系来看,土生金,石桥以青石板为材料,青石板属性为土,因此能生财;另一方面,从建造的位置来看,为了阻挡风水墩在洪汛期间被水冲垮,直接在河口建造石桥,位于双林镇米行埭的金锁桥就是因此而建,桥孔两侧的楹联“金锁乍开通仕路,玉梁重建发财源”说明此桥是保镇上的人气、财气。

书缘桥

双林整个镇更是以桥布局聚气的代表, 历史上又称“凤凰镇”,因其镇南栅的杨道桥为凤首(昔日桥堍两边有双井,相传是凤睛),东栅的虹桥与西栅的西高桥为凤翼,九曲十八弯的市河为肚肠,镇北面并驾在双林塘河面上的万元、化成、万魁三桥为凤尾,凤凰向东南,展翅欲高飞,是块风水宝地,因此,相传明太祖身边大名鼎鼎的军师刘伯温看到此阵势后,为保全朱元璋的霸主之位,设法填平了杨道桥堍的两口井,破了双林将出龙凤之才的风水。

南浔的桥

蕴涵了崇德向善的纯朴品性

民间往往把修桥铺路造庙宇作为一项善举,于是就有“有桥必有庙,有庙必挑桥”的说法。在古代,建桥资金绝大多数来自民间,或由寺庙僧侣发起募捐造桥,或由当地乡贤串联发动集资造桥。

广惠桥与广惠宫

关于很多建桥的初衷已无从考证,但还是能从零星的几个事例中感受古人崇德向善的品性。在菱湖镇射中村,据史料记载,宋代监仓吴党居于村中时,常常帮贫扶困,在灾荒之年开仓救济当地的百姓,后迁居别处,乡人为怀念他,把他曾经居住附近的永兴桥改名为 怀吴桥,又造了一座三孔石桥,取名思吴桥,至清代重修后,两座桥分别改名为宝蓄桥长寿桥。

长寿桥

在双林镇东栅,有相连的两座桥,称之为“大小虹桥”,两桥之间,建有还金亭,据《双林镇志》记载:“东乡区民入郡者,必经虹桥。明有领白粮邮闸银者,归途倦息,遗金而去。镇人严素庵,名义,晨往见之,坐待其人,验而还之。”其后,安吉陈良谟认为严素庵为人“高其义,因建亭表之”。在和孚镇的荻港村,关于建造长春桥(现桥为2005年原址新建)有个民间传说,顾氏兄弟是孝子,发家致富时母病,承蒙纯阳祖师医复,时值荻港章氏建造南苕胜境纯阳祖师祠,为了方便行人,做善事,谢祖师,在祖师祠西侧河上建造了此桥。

南苕胜境桥

水晶晶南浔

品“桥乡”南浔的气韵风骨

我在南浔等你

参考资料:《古韵南浔》(陆士虎 著)

《南浔桥韵》(南浔区委宣传部 编)

监制:南浔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Hash:4b47b64267785145d26cf11fd114272cab4de2da

声明:此文由 南浔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