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山麓十一姓聚集的客家村落——西坑

综合自客家文博、西坑社区工作站、桥洪文化

西坑

西坑位于园山街道的南部梧桐山的北坡,西南罗湖区接壤,东南面是盐田区。辖区面积9.84平方公里,人口36096人,其中户籍人口1455人。自明代以来有杨、何、李、曾、黄、沈、魏、余、钟、邱、沈等11姓客家人到此开基立村,成为客家人的聚居区。

村史溯源

西坑最早迁徙定居客家人先祖,相传为李氏先祖,至今300多年。

西坑李氏始祖李秀贤,明末率李氏族人,由粤东嘉应州(今梅州市)迁至归善县(原惠阳县)横冈西坑。最初居住在大山口长见岭山脚下茜坑河边,即今茜坑尾。茜坑尾,即河坜仔,介于旧“茜坑河”(即梧桐河)与白鸡斗小山溪流之三角地。古时梧桐山树木苍翠,野草丛生,河水清澈,“茜坑河”因长满茜草而得名。茜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清水河中与水边,至今梧桐河与水下,尚有青青簇簇可见。

后来,李姓宗亲由“茜坑尾”迁至近处的地坪(地名),建房居住,黄姓等族人,也随后迁来。清雍正、乾嘉年间,大量客家人从嘉应州迁徙而来,因地少人多,居住不便,李、杨、钟、黄等宗亲遂选择茜坑河一块较大的河坝地(即今西坑大围现址)共同修建围屋。

由此,各姓宗亲团结互助,同舟共济,肩挑手挖,搬走大石,平整坝地,合作建成围屋,至今300多年。相传,当地人因“茜”与“西”口语谐音相近,遂将“茜坑”改成“西坑”,“茜坑尾”改成“西坑尾”。钟氏先人钟钦文先生为大围新屋题写“西坑”村村名和对联,镌刻在围屋中央,上书“西坑”,对联:“西居凤翥,坑处龙蟠。”对联历经风雨侵蚀,西坑后人精心保护修复,遗迹至今保存完好。

西坑大围客家人多姓宗祠共聚于一围,是深圳客家聚居区的特色之一。客家人到达广府地区之时,崇尚勇武精神,多姓互相团结,共聚一围。明、清时期,在远离县城墟市的梧桐山 区北部一带,既要防御山寇,还要和本地一些排外的广府人相处,客家人不团结在一起,是无法立足的。客家各姓,团结一致,不受欺凌,才能保护自己。

解放后,西坑大围变成了全体西坑人民的行政村所在地,如今西坑村也是梧桐山下客家人与全体居民的和谐家园。

杨氏古墓

杨槐庄墓葬群,位于西坑社区梧岗围南梧桐山北老虎坳山,包括杨槐庄墓、杨迪效与杨迪熙等合葬墓、杨姑婆墓等。墓葬群重修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每年农历八月初二日,西坑村杨氏的海外华人、港澳同胞来此拜山扫墓。

明代杨槐庄自梅州迁惠州归善县西坑村,是西坑村杨氏立村始祖。据谱载,其兄迁香港荃湾杨屋。杨迪效、杨迪熙等合葬墓,位于杨槐庄墓的西侧。再往西是于杨家有功的杨姑婆墓。杨槐庄墓葬群是龙岗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客家先人墓葬之一,又是明代中期以来客家人开发龙岗历史见证。

古建遗存

西坑是自明代以来杨、何、李等11姓客家人的聚居区,保留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包括客家围屋华侨大屋和宝塔等,具有浓郁的客家建筑特色,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深圳一笔不可多得的、可供利用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

围屋

西坑大围,位于西坑中部,大门朝北,通面阔80米,最大进深65米,占地面积约5200平方米。清代建筑,广府式围屋,为三纵巷四横巷布局。前为倒座,开石拱券门,石匾刻“西坑”二字。两侧灰塑对联为“西居凤翥,坑处龙蟠”。围中间纵巷正对协天宫,是祭祀关帝的。民居中建有杨氏宗祠3间,曾氏、魏氏、黄氏、钟氏、李氏、林氏、余氏各1间。现四面角楼及东、西、南墙已被毁。房屋多为三合土夯筑,西坑大围是西坑杨氏等姓客家人聚居地,是西坑的客家历史文化的中心。

李家园,位于沈屋对面,清代建筑,门额灰塑“李家园”三字,两边灰塑对联:“李居千年盛,家和万事兴”。据西坑杨氏族谱记载,杨姓始祖杨槐庄到西坑立村后,娶当地李姓之女为妻。据此,李姓是早于杨姓先到西坑立村的。

沈屋,即沈姓老屋,位于李家园东面,坐东北面西南,建筑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为清代沈姓客家人所建,特别是第5排的“司马第”,是西坑仅见的官宦府第,一排6间,大门额上灰塑“司马第”三个字,也是西坑村仅见建筑质量较好的府第。

梧冈围,位于西坑社区南,坐西南面东北,为何、邱两姓客家人于清代创建。围门采用上圆下方的石门,墙体采用三合土,青板瓦的屋面,木构梁架,因老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随着经济发展,基本都被村民拆除,以建新房,仅存门楼。

龙安围,位于西坑一村,背有一山岗与梧桐山北脉相连,正面朝北偏西。通面阔50米,进深30米,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为邱姓客家人于清末建造的客家围屋,三堂两横布局,门额石刻“龙安”二字,整体结构布局尚存,是西坑较为典型和完整的小型客家围屋。

西湖围,又称曾屋围,为客家围屋建筑,是西坑立村曾氏二世祖曽宏于清代所建,由祠堂、门楼、炮楼和排屋组成。大门为半圆形石拱券门,额刻“西湖”二字。祠堂“敬公祠”面阔三间两进。炮楼位于东北角,高五层,为天台女墙方桶式炮楼。

屋角头围屋,始建于清末年间,占地面积1064平方米。由三排房屋和炮楼组成,第一、第二排房分别高二层、三层,均为七开间,三间两廊布局,硬山顶。炮楼位于第二排屋西面,高四层,天台女墙方桶式,顶部东北、西南两角设铳斗,相邻的排屋为九开间。建筑体量高大雄伟,较为独特;檐口装饰壁画木雕精美。围屋整体结构保存尚好,部分房屋存在墙体腐蚀、木构件开裂情况。

华侨大屋

裕安堂,又名屋角头,是西坑村典型的炮楼院之一,位于西坑大围西南面,正面朝北偏西,通面阔43米,进深30米,占地面积1290平方米。为西坑杨姓巴拿马华侨杨瑞瑶与兄弟杨福安于1941年创建。[5]杨瑞瑶的祖父到巴拿马谋生,后经营“士多和”酒吧。1949年至1984年,裕安堂曾作为“西安小学”校址。裕安堂是西坑村较为典型的一座华侨建筑。

下坝杨屋,位于西坑三村,为西坑7个杨姓客家人及1个沈姓华侨于清末及民国时期始建,其中“贤德堂”为尖尾架(今称牙买加)的归国华侨杨游财、杨贤财所建。下坝杨屋是西坑建筑质量最好的历史建筑之一,是深圳龙岗不可多得的华侨建筑。

西坑宝塔

西坑宝塔(镇狮塔),建成于1887年,重修于1980年,正面朝南,为青砖砌筑,平面呈七边形,五层,高7.1米,每边长1.3米。据传,塔西侧有一山环绕,山上有一巨石,形如狮状,嘴朝西坑村,依风水说,西坑村将受此狮石害,为此,于村西北角建一宝塔镇之,寓意是在狮子嘴里竖一坚塔,使其无力危害西坑村。宝塔为等边七角形建筑,正面朝南,为青砖砌筑,高四层,边长1.3米,高7.1米。整座建筑由青砖砌起,保存较好。

沙背坜炮楼院

沙背坜炮楼院,建造年代为1895(据题记载)年,占地面积384平方米,一炮楼拖一屋布局,炮楼位于西北侧,高四层,平面呈长方形,天台女墙方桶式,东北面顶部饰两个锦鲤吐珠排水口;拖屋高两层,七开间,硬山顶三间两廊结构,均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目前,虽然墙体风化比较严重,但文物本体较完整,檐口装饰人物、山水、诗词等壁画清晰可见,是本地有明确记录年代最好的天台顶式炮楼。

先秦遗址

雷公坑遗址,位于西坑北部叫仔山东北坡下,在山坡上龙眼果园的断面上,文化堆积层厚约40-80厘米,采集到石器、陶片若干,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采集到的陶片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夹砂灰陶,纹饰有夔龙纹、方格纹等,另采集到残石锛一件,属东周时期。

石肚龙遗址,在叫仔山西北坡,与雷公坑遗址相隔一个山脊,是西周至东周时期遗址,这两处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与考古价值。

文化撷英

谭公信仰

谭公仙庙,始建于清朝光绪18年,供奉谭仙公、观音娘娘、财神等,抗日战争时期, 被日本鬼子烧毁,只剩下石柱和墙壁。解放初,一度变为茶小店,成了横岗到盐田驿站

改革开放后,西坑村民及各方信众,自筹资金,在旧址重新建了一座比较简单的谭公仙庙,至今有三十余年。此庙现在可以容纳数百人参拜,如今适逢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和谐盛世之际,各界民众祈求平安幸福,各个时节都纷纷前往仙人坳谭公仙庙烧香祈福,祈愿万事胜意,幸福安康

春秋两祭

西坑村的宗族活动主要有清明节重阳节祭祖。每到清明节时,人们备三牲、纸宝、香烛等,到家族先人墓地扫墓,俗称“春祭”“拜山”,又称“挂纸”。割除杂草清扫墓地,摆上三牲果品,烧香、点烛、奉茶、敬酒,还有焚烧各种衣宝之类。拜祭者向祖宗祈祷,保佑子孙平安、吉祥如意等,最后鸣放爆竹,结束扫墓仪式。清明节当天,出嫁女不能回娘家祭祖。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也会在祖先墓地进行,规模较大,仪式也较隆重。祭祀完毕后,全族人聚餐吃大盆菜,一般从下午四点半开席,至下午七点结束。此举特能聚合一族老少及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维系宗族成员之间的亲情。

麒麟

西坑麒麟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麒麟队到各村表演,跳麒麟舞,舞麒麟不同于舞狮,也异于舞龙,传统表演形式分为盘门、平地表演和桌上表演3段,表演中,用武术结合舞麒麟,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只有配合默契,才能把传说中麒麟的各种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除夕晚上,到各家参拜,平时就以一条麒麟为主,每当有港澳同胞、侨胞、回来探亲时,村里都要以舞麒麟的方式来表示欢迎和助兴。后来时隔多年失传,直到2009年在社区领导的带领下,由曾梦明牵头组织,把西坑社区麒麟队再次成立起来,现在有20多人。

西坑的麒麟舞技艺有龙南武术。清代中期由郑开太(籍贯不详)首创,以生产农具或生活用具如扁担、木棍、锄头、钯、长木板凳等为武器,根据自己的拳术、棍法自创武术套路并授教村民。今发展有刀、枪、剑、戟、飞耙、棍以及掌、拳、腿等套路。村中有武术队,结合舞狮,在重大节日或重要活动中表演。

西坑小学

民国时期,西坑乡贤就兴办了梧冈学校和槐源学校。其中梧冈学校前身为崇厚学校,建于民国初年,抗战期间更名梧冈学校,因战乱干扰至1949年冬停办。另一所槐源学校建于1931年,但在抗战期间,因日寇入侵,办学时有中断。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 ,旅居巴拿马的西坑籍华侨杨瑞瑶先生捐资促成槐源学校复办。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将原设在西坑槐源学校的西安小学改名为西坑小学。1982年,西坑小学迁建到上围岭现址。2008年初,扩建一座五层高共有18个标准化课室的教学楼,使学校规模比原来扩大了2倍多。目前,该校有6个年级,18个班,在校学生有826人,教职工有55人。另有一所西坑幼儿园,在园幼儿有256人,教职工有31人。

Hash:60375ee540504902bf4ab003d20ddae22efe20de

声明:此文由 土生土长深圳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