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女孩被迫嫁到荒漠,17年后获国家颁奖,20年后获诺贝尔奖提名

2002年1月1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热闹非凡。首届“中华环境奖”在经过了推荐、预审、初评等一系列评选程序后,于这天盛大举行。相关领导、社会各界代表近300人参加颁奖典礼,与13个获奖集体和获奖个人共迎这一特殊时刻。

这里我们要讲的故事主人公殷玉珍也是该奖的获得者之一。

别看如今的她总是面带笑意,每天穿梭在鄂尔多斯乌审旗无定河镇井背塘,那一片曾经满是黄沙厚土如今却是一片无垠绿色的林地,时而拍拍林中高大挺拔的杨树,时而摸摸林中被果子压弯了腰的果树,生活看起来好生惬意,可将时间推回到17年,年仅19岁的她只因父亲酒后一句诺言被迫出嫁时,她一度只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女儿是父亲的心头肉,无数父亲为了女儿余生的幸福操碎了心,在挑女婿这件事上总是挑剔得不行。

可是,殷玉珍在出嫁时对于父亲谈不上任何感激,除了埋怨还是埋怨。因为她无法理解,自己竟然会因为父亲在餐桌上,一杯浊酒下肚后的一句诺言,就稀里糊涂地嫁到了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去。

所以,出嫁那天坐在毛驴上的她,是以以泪洗面的方式去到了丈夫家,往后许久许久都不太想见自己的父亲……

而在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想要逃离那个地方的她,更是万万没想过,17年后的她竟然会去到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给她颁的奖。而再过3年后,她的名字还出现在了全球千名妇女“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会议上。

一、奉“父母之命”被迫嫁到荒漠

殷玉珍,于1966年出生在陕西靖边县一个名叫东坑乡的小山村里,家中7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五。因为家庭条件不大好,殷玉珍的父亲除了操心家中农务外,一到闲暇之余还会去到内蒙境内放牧,以此赚些钱贴补家用。

内蒙有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却也有着人迹罕至的大沙漠。殷玉珍的父亲每次去放牧,来回便都需要翻过毛乌素那片沙海

没有狂风光顾的时候,沙漠虽然走起来虽然不比平坦大道,路却也能算得上是好走的。可是一旦有了狂风前来,漫天的黄沙说能轻而易举要人命真不是句玩笑话。

殷玉珍的父亲曾经在一次途径毛乌素沙漠时,就好巧不巧遇上了沙尘暴。漫天四起的黄沙折磨得他完全看不清路,狂风也吹得他连站立都战战兢兢的,让他好生害怕。而就在原以为自己或就要命丧于当日时,得幸于一位白姓人搭救,带着他平安走出了荒漠。

毫无疑问,此乃救命之恩。虽然恩人表示此乃举手之劳,沙漠之中看见了谁这般他都会出手,这不足挂齿。但素来老实耿直的殷玉珍父亲,却一直觉得这个“恩”应该报,未来若有机会一定要报。

后来,殷玉珍的父亲依旧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每到农闲时就会跨过那片沙海,靠给人放牧挣些钱。唯有不同的是,往后他每次放羊路过恩人家时,都会去打个招呼。恩人一家也很热情,每次都邀请他进屋歇歇脚,给他水喝。

经过了解,殷玉珍的父亲得知了恩人一家也是陕西人,是因家乡遇上天荒,才于1969年从逃荒到现在的地方安家的。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眼泪汪汪,有了这个缘分后,两人一来二去就越来越熟悉。

有一次,两人相约喝酒。酒桌上一杯浊酒下肚后,殷玉珍的父亲仍然想着报恩的事儿,便自行做主将女儿许配给了恩人的儿子白万祥。在殷玉珍的父亲当时看来,这一来既报了恩,又巩固了他与恩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还促成了一桩美事,一举三得好生安逸。

可是,当时的他想到了一切,就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是否愿意嫁到人迹罕至的荒漠,是否愿意嫁给一个曾经素不相识的人为妻……

结婚此乃人生大事,古往今来就算是再贫困的人家,在自家姑娘出嫁时都会张罗一支送亲队伍,在欢天喜地的敲锣打鼓声中从娘家出发。可是由于婆家的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井背塘,一个又远又偏还荒无人烟的地方,故而她出嫁那天只有父亲拉着一头驮着一些简单的嫁妆的驴陪着她。而她连别家姑娘出嫁时的红色衣裳也没有,身上穿的是一件都洗旧了的蓝色袄子。

就这样,这个在1985年仅有19岁的姑娘,因为父亲在酒桌上的一个诺言,嫁给了一个之前素未蒙面的陌生人为妻。

原本殷玉珍对于婚姻也是有期待的,想着婆家爹能不顾危险将自己的父亲带离沙漠,他教导出来的儿子应该也不会差。但是当真的快到婆家时,她心中便开始后悔了。

一看自己和丈夫的新房,是一个半掩在沙漠中的地窖,二看这方圆几十公里内除了自己家,和一颗当年白家父子种下用于指示自己家位置的果树外,只剩下茫茫无际的沙漠。想着这将是自己余生要待一辈子的地方,她越想越慌。

父亲将殷玉珍送到目的地后,没有多说什么,转头就走了。她知道事已成定局,自己此时多说无益。可当父亲一句话不曾交代于她转身就离开时,她还是没忍住地大哭起来。当时的她多么希望,父亲会因为自己的嚎啕大哭和心中的不舍,转过头来接上自己回家啊,就算是转过头多看自己一看也行。但是,直到父亲消失在荒凉的沙漠中,也没看见父亲回头……

丈夫白玉祥看着她这样哭,站在旁边也很手足无措,连劝说都不知怎么开口。当日虽然是新婚之日,但两人都未感受到幸福。殷玉珍一直哭,到了晚上就抱着枕头哭,一边哭一边想着自己该如何逃离这个“鬼地方”。而白玉祥看着妻子的样子,也就没有靠近她,当天晚上就在地板上将就着。

沙漠中的夜晚难得会有安静的时候,而这一天晚上的风声似乎显得更加凄厉,殷玉珍没有睡好,早已习惯这种环境的白玉祥竟然也没有睡好。

白玉祥以为妻子只是舍不得家,想着过段时间就好了,可是等到了第二天,妻子反而彻底崩溃了。因为他们那本来就只是在土墙中挖了洞当家,屋内紧靠着几个小洞透光的屋子,在昨夜历经了一夜风沙洗礼后,早上根本等不到光照进来,全部都被黄沙堵上了,门前也全是黄沙,人根本出不去。

看着如此糟糕的家,殷玉珍又不由得哭了起来,然后一边哭一边跟着白玉祥一起掏沙子,将门推开……

这样的情景,从殷玉珍嫁过来的第二天开始,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每天晚上唯恐风大了些,小小的屋子就会彻底被风沙掩埋,难以逃出去。起初,殷玉珍每天都是以哭着掏沙子开启一天艰难生活的。

婚后的好几个月里,殷玉珍都曾想过逃跑,尽管这荒漠是她第一次来,她压根不知道怎么逃出,但当她好几次被糟糕的环境逼得崩溃时,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走了,只是最终她还是回来了。因为她想到了丈夫虽然穷,家里的环境也糟糕得不行,可是丈夫对待自己始终都很温柔,无论自己怎么耍脾气,怎么闹,他都还是把家里最好的给自己。

而且她也发现了,每次自己逃出去后,丈夫都会很着急得找她。在找到她后没有责备,只有担心她有没有受伤。就这样,殷玉珍渐渐开始向现实妥协了。

二、不能被沙子欺负死

其实殷玉珍的父亲,在酒醒之后意识到自己许下了诺言后,何尝没有心生悔意?只是这话已出口,对面又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他开不说反悔的口。所以,殷老爹只能想着白家条件虽然清苦,但是白玉祥这孩子为人老实,干活勤快,性格温柔,想来应该会对女儿很好。

但是真当自己把女儿送到白家时,殷老爹内心仍然心中悔意丛生。故而,他在将女儿送到后,头也没回地就走了。因为女儿大哭的同时,他也在哭,他不敢回头。回到家后的殷老爹,也是郁闷了好久好久,无时无刻不挂念着荒漠中的女儿。

就这样,老爹在家挂念着女儿,女儿在新家思念着父亲,四个多月后父女两才终于见了一面。

这天老爹终于鼓起了勇气,去到了女儿家,只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短短四个多月没见,往日活泼乱跳,笑靥如花的女儿,今日不仅蓬头垢面,灰头土脸,还瘦了好一大圈,双手也被沙子烫得皮开肉绽……

一瞬间殷老爹心中除了心疼,便只有愧疚。殷玉珍虽然也很想见父亲,可是正当父亲来了之后,心中有着怨气的她就只表现出来了怨气,甚至还说了很多类似于“就是因为你把我嫁到这儿才变成这样”的气话。所以,父女俩这一次的见面以不欢而散告终。

大约三个月后,娘家又来人了,但来的不是父亲,而是好像几个不见就长大了许多的弟弟。因为他是披麻戴孝来的,因为父亲去世了。原来殷老爹本身就患有肝病,当日和女儿不欢而散受了刺激,回家后状态就越来越不好了,最终一病不起就离世了。

得知噩耗的那一刻,殷玉珍内心的绝望比她当日嫁到沙漠时更甚。怀着悲痛无比的心情送走了父亲后,殷玉珍收起了往日的埋怨,决定和丈夫好好过日子了。因为她相信父亲在天有灵,是会看着自己的,所以她觉得父亲一定希望她能过得好。

就这样,她不再想着离婚,不再想着逃离这人迹罕至的沙漠,而是抱着“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的决心,和丈夫一起与那漫天黄沙打起了持久战。

殷玉珍她没有种过树,也知道这黄沙土里树苗难以存活,但她觉得家里的取水的土井旁都能长出杨树苗,那就是有希望的。于是她咬咬牙卖掉了家里最值钱的一头母羊和刚诞下的羊崽子,换来了600来颗小树苗,打算试一试。

种树之前,她想过此事不容易,只是没想到那么不容易。因为沙漠中大风四起,好不容易栽下的小苗苗,总是会被一阵大风掩埋,第一批苗600来棵只活了10来棵。虽然存活率很低,但还是给殷玉珍带来了希望。

于是她和丈夫短暂离开家,去到了外面打工,靠着给人家砌砖盖房、掏粪、挖土种地等方式换树苗回去种。那时候通往井背塘是没有公路的,所以每一批树苗都是殷玉珍和丈夫一起背到沙漠中的,一来二去一趟要走12公里,可见辛苦程度。不仅如此,殷玉珍还动员了叔父同她和丈夫一起,挖渠改造荒地。

背树苗的殷玉珍

经过了数日的奋斗后,三人在只有铁锹、锄头的情况下,修了一条长达4000米的水渠,用于树苗灌溉。本以为这能助于树苗成活,可谁知一场风沙后,连水渠的影子都看不见了。当时殷玉珍没有放弃。

同年冬天,她又动员了一大家人,以葵花杆做了一条长4000米的风墙。一年开春后,在风墙的保护下,一条6750米的水渠成功修好。这期间,殷玉珍也在不断尝试哪种树苗更适合井背塘的荒漠。

有了风墙挡风,有了水渠灌溉后,他们终于栽下了5000来株旱柳。原本眼见着柳树已经有了扎根迹象,却又奈何被一场大风沙给吞噬得一干二净。这风沙不仅折磨树苗,也同样折磨人。有一次,殷玉珍和丈夫正在种树,怎料突然狂风四起,沙丘也开始移动。两人在风暴中胡乱摸索,差点儿就找不到家了,还好听见自家的狗吠声,辨出了家的方向得以脱险。

寒来暑往,这苗种了就被埋,这水渠也是修好了就被填,怎么办呢?只能被埋了又继续种,被填了又继续挖。渐渐地,殷玉珍在失败中摸索出了经验。

为了让树苗成活,她先给种下可以起到一定固定流沙作用的杉篙,两排杉篙之中再种沙柳、紫穗槐、扬柴等易存活的灌木树种。同时她也收起了想要一下子种活一大批树的“野心”,改为这种一颗一颗增加,一排一排延伸,一片一片扩大种植面积的方式。

遥想当初,少得可怜的过路人见到他们想要种树时,都说他们是异想天开之景,渐渐地着荒无人迹的荒漠开始有了可喜的绿色,也终于看到了当初殷玉珍坚持的“人不能被沙子欺负死”这句话的希望。

三、7万亩荒凉沙变绿洲

种树、挖渠,日子一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去了,曾经荒芜的毛乌素沙漠上变成了绿色长城,任凭再大的风沙也吹不动了……

曾经以颗为单位的存活数,逐渐变成了以平方米为单位,再后来开始以亩、百亩、万亩为单位。这引人瞩目的变化,也渐渐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1999年,殷玉珍首次出现了新闻报纸上,上面白纸黑字地写出了当时的她就已经成功活下了3万亩绿树的功绩。

毛乌素沙漠深处一派绿意盎然

到了千禧年时,殷玉珍和丈夫已经完成了4万亩的治沙。夫妻俩的坚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这一下殷玉珍便再也不用担心买树苗的资金了。渐渐地,井背塘也能种菜种粮了,他们的锅里也不用再主要靠沙棉蓬、沙蓬子、沙米下炊了。餐桌上,也终于不用再期盼丈夫从靖边县捡回来一些死猪、死羊才能打牙祭了。孩子平日也不用等到,他们夫妻俩难得去赶一回集才能吃上点儿水果了。

同年,为了表彰对我国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中华环境奖”成功设立。2002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对13个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奖,殷玉珍是其中之一。

接着,关于殷玉珍治沙造林的报道越来越多,社会各界都向她伸出了援手,甚至国际组织也被她十几年来只坚持干一件事的精神所感动。2005年,殷玉珍的名字还出现在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会议上。

如今,井背塘再也不是曾经的人迹罕至的荒漠了,有了水、有了电,也通了公路。殷玉珍还建起了“生态园”,周边的农牧民都跟着她一起干起了治沙造林,让全旗森林覆盖率超过了30%,10万多亩荒沙披上了绿装。仅300户家庭在她的带领下,实现了脱贫,逐渐走上了富裕之路。

在如今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一带,谁人都知井背塘有个“治沙女杰”殷玉珍,她19岁嫁到这里后,30余年只干了一件事:治沙种树。

殷玉珍先后荣获了很多荣誉,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女杰提名奖等等,个个都是“重量级”的存在。但荣誉于她而言从来都算不上什么,一直都坚持着“要用毕生精力为治沙事业做贡献”的想法,还希望等到自己70岁时,井背塘可以又变成农场、牧场和林场的好地方!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鄂尔多斯市传递,殷玉珍担任火炬手

大漠逐梦,从19岁干到至今,并且将永远干下去决心,岂是一般人能有的?看着如今的殷玉珍,谁能想到她其实大字不识几个,曾经脑海中有过无数次想要逃离这片荒漠的想法呢?

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毫无疑问,殷玉珍这个目的不是一般的伟大。几十年的坚持,更是无比伟大!

Hash:a1e1d85b71f08b00e524d8f406a5c42b6882fbb6

声明:此文由 王者小瑶妹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