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上十佳名桥,现在还好吗?曾将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1998年,宁波文化局和宁波日报联合评选出了“甬上十佳名桥”。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桥现在都还好吗?

颖之全部游访,古今多少事,尽在古桥中。

1、灵桥

灵桥,是宁波城区内最老的桥梁,既是宁波的建筑地标,也是精神与文化的地标。

唐代时,三江口先后设置鄮县县治和明州州治,推进了三江口的发展历程,三江六岸,建设浮桥往来。

灵桥位置的浮桥,名叫东津浮桥,也叫灵桥,民间俗称老江桥。

据传始建浮桥时,水深流急,桥基建筑困难,恰逢雨后彩虹,工匠们于是在彩虹两端打下桥桩,顺利将桥建起,人们认为天有灵现,故桥名定为灵现桥,简称灵桥。

浮桥,历代屡修屡毁,屡毁屡建。

1931年,宁波各界呼吁重建老江桥,并在宁波和上海成立老江桥(即灵现桥)筹备委员会,经各界筹款,1934年,由德国西门子洋行承包动工重建。

1936年5月25日,灵桥竣工,成为宁波三江上的第一座固定桥梁,也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型独孔大环桥,设计年限70年。

抗战和内战时期,灵桥屡遭轰炸,桥面千疮百孔,钢梁弹痕累累,但是灵桥在乱中幸存。

1995年,灵桥的设计年限将满60年之际,西门子的桥梁专家来到宁波查勘灵桥,结论认为,灵桥至少还可以使用20年以上。

灵桥70年,西门子公司再次致函宁波,提醒宁波注意灵桥的维修和保养。

德国人之工匠精神,不得不服!

2005年,灵桥列入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建筑。

2011年,灵桥发生过严重的撞船事故,后经历时三年的修复,2016年7月28日,灵桥恢复通车。

2、高桥

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镇以桥名,因为镇内有一座石拱桥,名叫高桥。

高桥建于北宋徽宗赵佶重和初年,即公元1118年,南北两侧的桥额上各刻有四字,南侧:文星高照,北侧:指日高升,都含有“高”字,因此取名为“高桥”。

文星高照,指日高升,无论是北上赶考的学子,还是乘船而来的官人,见此八字必心生喜悦。

高桥建成11年后,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金军直驱南下,宋高宗逃经蛤州,在高桥一带,发生了著名的宋金高桥之战,也上演了“村姑救康王”的历史故事。

航运交通繁盛的时代,高桥之下,舟楫往来不停。

西塘河,是浙东运河宁波段的主要水路,也是宁波通往杭州,连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航道,历代官员学子、行商军旅,必经西塘河,出城北上,因此,西塘河又被称为官塘河。

从宁波西门口出城,沿西塘河乘船北上,穿过高桥,经大西坝,与姚江相通。

高桥桥身高大,曾巩在《广德湖记》中写高桥,言其“航舶过往风帆不落”。

巨浪长风想见群公得意,方壶圆峤都从此处问津,文星高照。

水涨春江双桨移来天上,明月夜渚一珠点到波心,指日高升。

3、百梁桥

宁波市海曙洞桥镇惠江村,蕙江之上,有一座著名的廊桥,名叫百梁桥。

百梁桥建成于宋神宗赵顼元丰元年,即公元1078年,当时由朱文伟及其子朱用谧出资建造。

百梁桥长达百米,6墩7孔,正中间的桥孔用16根木梁,其他六个桥孔每孔铺架木梁14根,共计一百根木梁,故名“百梁桥”。

南宋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金军直驱南下,宋高宗逃经明州,百梁桥被战乱所毁。

公元1145年,朱氏后裔朱世则兄弟和村民按原样重建,创造了祖孙三代建廊桥的佳话。

明代诗人沈明臣有诗赞之:“青天回首归何处,落日千峰兴不孤。”

百梁桥历代屡经整修,现存之桥,修护于光绪22年,即公元1896年。

百梁桥是浙江省内幸存的最长石礅木梁古廊桥,气势宏伟,结构完整,被称为“浙东第一廊桥”,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难得实例。

4、惠明桥

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洞桥村,惠明港与南塘河汇合处,有始建于唐代的惠明桥。

公元832年,王元暐主持修建它山堰时,明州刺史于季友在惠明港开渠筑堰,随后在惠明港与南塘河汇合处,建成了惠明桥。

宋代杨蒙赞惠明桥:“汤汤其流,泛泛其舟,以溉以濯,以酌以游”。

惠明桥几经倾废,现存之桥重建于清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

桥北对联:“仍旧址建新梁七乡引籁,导行春通仲夏两派汇流”,惠明桥曾经作为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桥南对联:“惠泽周流交注双湖日月,明山绵亘远通三郡轮蹄”,第一字连起来就是桥名“惠明”。

5、通济桥

通济桥,横跨余姚城区的姚江之上,沟通余姚南北两城,又名舜江桥,是姚江上最长最高的古桥,故被称为“浙东第一桥”。

通济桥始建于北宋仁宗赵祯庆历年间,即公元1041年-1048年,原系木桥,初名德惠桥,后改名为虹桥

元至顺三年,即公元1332年,改建成石砌三孔桥,定名为通济桥,桥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题道:“海舶过而风帆不解”八字,此语近似于与曾巩说高桥。

北宋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曾至余姚,有诗选之:

山如碧波翻江去,水似青天照月明。

唤取仙人来此住,莫教辛苦上层城。

通济桥现存之桥,重建于清雍正七年至九年,即公元1729一1731年。

2019年,通济桥和奉化广济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

6、碧环桥

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仁久村,纵横交错的水系,将村庄分隔成片,桥梁相通,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被誉为宁波的水上威尼斯,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目的地。

碧环桥,取意于“碧水环村”,桥额刻桥名“碧环”,上款“嘉靖癸已”,下款“仲冬鼎建”。

碧环桥为单孔拱形石桥,桥面多用青石铺成,全长11米,桥孔跨度仅2米,只容得下小舟通行。

规模小巧的碧环桥,为什么能入选甬上十佳名桥呢?

碧环桥原是木桥,嘉靖十二年,即公元1533年,吴氏人家将木桥改建为石拱桥,并名为“碧环桥”。

碧环桥的雕刻精美,桥边有十块浮雕荷叶栏板,东西桥头各有十级平缓的台阶,象征着“十全十美”。

栏板间有12根立柱,柱头雕有莲花,有的是双层复莲,有的是双层仰莲,有复莲、仰莲、含莲等多种形状,桥堍设彩云纹抱鼓石,精美绝伦。

碧环桥,是甬上十佳名桥中最小的桥。

7、广济桥

宁波市奉化区江口街道南渡村,广济桥最早始建于北宋赵匡胤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僧人师悟,在此造土桥。

土桥易被洪水冲毁,其后邑士余覃,改建为木桥,名为广济桥,历代屡经整修重建。

现存之桥基,建于元代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即公元1286年,至今七百多年。

当时由奉化县主簿卢震,发起重建,善士沈森出资,聘请名扬四方的石匠许诚施工建设。

筑堤岸,立石柱,架桥梁,铺木板,建成了石柱木板廊桥。

石匠许诚,鄞县小溪人,也即是现在的海曙区鄞江镇人。

广济桥,五墩四孔,是奉化区仅存的元代廊屋式桥梁,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广济桥横跨之水,就是早期的县江,县江原本从广济桥下穿过,蜿蜒曲折,穿越南渡村。

南渡村之名,来源于江上之渡口。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县江从沈家埠村改道后,从南渡村之西侧,笔直往北,再折而向东北,汇入奉化江,奔流向海。

8、福星桥

宁波市奉化区大堰镇常照村,村口县溪之上的古桥名叫福星桥,横跨县溪之上,石拱五孔,亦称之为五洞桥。

公元1891年,普陀山净修和尚自称受观音指引来此修建跨溪石拱桥,历经七年建设,即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桥成。

人们感恩修桥之功,称净修和尚为“福星”,所造之桥,称为“福星桥”。

福星桥,全长96.3米,高约14米,是浙东跨度最大的五孔石拱桥,被誉为“浙东第一石拱长桥”。

中孔桥额上镌刻桥名:福星桥,四个边孔额上分别刻着安澜、永庆、砥柱、常新八个字,各有寓意。

桥面石板上还有松鹤、荷花、竹菊、松鹿等浮雕,两边各28个桥栏望柱上雕刻着狮身、莲花等石雕,做工精美。

福星桥,常照村,桥名和村名连在一起,福星常照,很有意思了!

9、戊己桥

宁海县胡陈乡胡东村西张自然村,中堡溪上,有一座古石头桥,名叫戊己桥,桥孔多达48个,故又称为48洞桥。

戊己桥始建于公元1848年,即清道光戊申年,建成于公元1849年,即道光己酉年,故取戊申、已酉各一字作为桥名,称为戊已桥。

戊己桥原有48孔,桥头造公路时填去一个桥孔,现存47孔,全长137.5米,被誉为浙东第一石长桥,也有专家称它为中国最长的柱脚式石桥。

中孔最大,跨度达4.3米,七十年代胡陈港口拦港大坝建成之前,桥下可通航,戊己桥,曾经也是一座罕见的跨海长桥。

10、万年

宁波市宁海县黄坛镇榧坑村,地处宁海县与新昌天台交界的三角地带,崇山峻岭间,山一程,水一程,避世而远离,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怡人的山水风情,被誉为宁波的香格里拉

榧坑村口的万年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0,桥体全部由不规则的溪坑石头堆砌而成,未经任何材料粘结,尽呈原始古朴之态。

1972年通村的公路修通以前,万年桥是榧坑村民外出的必经关口。

万年桥的桥体单孔圆弧,形如半月,南北横跨于大松溪之上,气势若虹。

桥面两侧排列有不规则条石,既可作桥栏,又可作歇息聊天之用。

万年桥,全长34米,桥面净宽4.8米,矢高10米,净跨18米,在浙江省的单孔古桥中,仅次于泰顺彭溪桥、新昌吉安桥、天台永福桥,名列第四。

在宁波市内的古石桥中,万年桥的单孔卵石跨度,名列第一。

人类前行的步伐,艰辛而沧桑。

古桥,曾将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岁月变迁,古桥逐渐被钢筋水泥桥梁取代。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她还在说话。

古今多少事,尽在古桥中。

1998年评选甬上十佳名桥时,按照票数高低,先后顺序为:灵桥、高桥、广济桥、惠明桥、通济桥、百梁桥、福星桥、戊己桥、碧环桥、万年桥。

如果现在重评甬上十佳名桥,还有哪些桥应该上榜呢?

Hash:117360a435f5b06c09b80b429e39c4c169a45a07

声明:此文由 颖之星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