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春秋小国,缺失的封国历史,用一场展览重启这三千多年前的风云兴衰

相较于齐、宋、晋、郑、楚等诸侯大国,芮国作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小国,其历史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今大荔县赵渡地区。周成王在位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被称为芮伯,两代国君曾在周王室担任“三公”要职。在以史为记的传承中,支撑这些史实的典籍俯拾皆是。《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大雅·桑柔·小序》:“芮伯刺厉王也。”《郁离子·献马》:“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可以说,从文王到武王再到厉王,几乎整个西周时代,芮国都活跃于历史的舞台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2005年,陕西韩城梁带村黄河西岸的台地上,惊现两周时期大型贵族墓葬群,透过出土的实物资证,人们依稀感受到了芮国曾经的辉煌。2016年,继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之后,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芮国墓地的发现,则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进一步推动关中东部周代考古乃至周代历史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并获得“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殊荣。

刘家洼墓地地貌

2019年12月1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发现展收官之作“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在国博开展,便正是对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的首次全面展示,为观众讲述三千多年前的芮国兴衰。

2018年最新考古发现的展览力作

据策展人介绍,本次展览共有文物展品300余件,除了少量为获得“2005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陕西韩城梁带村东周芮国墓地外,绝大部分来自于考古成果丰硕、同样获得“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的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芮国墓地的最新发现。这一前一后、紧密关联的两处关于芮国的重要发现,不但弥补了周代历史的缺环,更展现了中国古代距今三千年前后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从而形成难得一见的考古大发现姊妹篇。

刘家洼遗址作为芮国曾经重要的都邑之一,地处古代交通要冲,秦晋争锋之地,战略位置十分关键。遗址是一处居址与墓地共同构成的聚落,总面积近3平方公里。勘查发现长达数百米的夯土墙与壕沟设施,合围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其内发现有高等级建筑、铸铜与制陶手工业遗存。刘家洼墓地已发现规模不等的墓葬200余座,其中包括两座“中”字型的高等级国君大墓,各墓规模因墓主身份差异而大小有别,随葬品规格与丰俭程度不同,应是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一处贵族公共墓地,是周代社会家国政治的直观表现。

刘家洼墓地范围示意图

此次展览紧扣周王朝时代特点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主线,借助刘家洼等遗址考古的最新发现,展示古芮国的历史风貌以及周代气势恢宏的分封制度的历史场景。三百余件文物展品所体现的精髓,有鼎簋列陈、庄重典雅的礼仪文化,也有钟磬谐鸣、荡涤心灵的音乐艺术,还有金玉交辉、车辚马萧的绚丽装饰。

在周文化占主体的墓地陪葬品中,还有少量典型的器具属于北方草原文化及来自西部的文化特征,它们虽远不及周文化因素丰富,但却工艺精湛,令人耳目一新,表明周代的封国与周边文化之间很早以来就开始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影响。

由此可见,刘家洼芮国遗存不但是周代封国政治的稀世硕果,同时也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融会东西、交流南北、兼容并蓄、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三大单元讲述神秘小国的封国实力

策展人介绍,为了全方位展现刘家洼考古的重要发现和展览主题,此次展览分为列土分邦、小国之光和万流归宗三个单元。

出土实物展现周代分封制度

第一单元列土分邦,意在通过出土实物来展现周代的分封制度在考古上的表现形式。文物方面主要包括年代稍早的梁带村芮国遗存。不同形式的鼎、簋、壶、鬲等青铜重器,成系列或以组合的形式分布于不同规模的墓葬内,或在墓室中居于不同的部位,无处不体现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严格的等级观念,从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礼仪用器,清晰折射出与分封制、宗法制、礼仪制等相关的社会现象。不同等级贵族所使用礼器的数量、组合的差异性,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彰显和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视和强化。一些青铜重器的铭文中还留有与芮相关的记载,虽然寥寥数笔,但已经用不可磨灭的印迹实证了一段缺失的封国历史。

展厅

神秘小国的繁华景象

第二单元小国之光,作为本次的展示重点,为刘家洼重要考古发现的主展区。这些从数以千计的发掘成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遗存代表,粗略勾勒出这个神秘小国曾有的繁华景象。这部分所用的文物展品都是最新的发现,刘家洼考古历年来的丰硕成果齐聚一堂,是它们首次在世人面前公开亮相。遗迹方面,有国君级的“中”字型大墓,墓主人身边陪葬着标志他们身份和等级的礼乐用具、金玉饰品以及象征威仪的车马用具等。还有数百座中小型墓葬,偏居于凌驾它们之上的大墓旁侧,它们共同代表了当时芮国强盛的国力。遗物方面,这里有鼎、簋、钟、磬以及各色饰品所体现的礼乐制度和装饰艺术。

芮国作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有多代国君担任过周王辅臣,曾经显赫一时。它的封国制度里带有明显的周王室特征,与当时盛行的礼仪规范同步。更为奇特的是,在周文化占主体的墓地陪葬品中,还有少量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及来自西部的文化因素的器具,表明周代的封国与周边文化之间存在广泛的交流与影响,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为了清晰表现芮国为代表的封国实力,第二单元内容分为钟磬谐鸣、鼎簋列陈、金玉交辉三组展示区:

钟磬谐鸣展示区以两个国君陵寝为主要展示对象。周代社会王公贵族的宴飨等活动往往在敲钟击磬的美妙音乐中进行,称为“钟鸣鼎食”,排场十分豪奢。刘家洼“中”字型大墓的乐器组合均为编钟、编磬各两套,并配有多件建鼓、铜钲、陶埙等器,充分展示出芮国贵族对音乐的喜好,为我国古代乐器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最重要资料。春秋时期,贵族诸侯一般陪葬一套乐器,而刘家洼遗址三座大墓出土的钟、磬、鼓、埙组合各有两套,还有四件镈钟九件钮钟的乐器配置,是目前所知春秋早期乐悬制度的最高级别。这些现象表明芮国贵族对音乐有着特别的喜好和痴迷,在争霸称雄的春秋时代显得极为另类。

展厅

鼎簋列陈展示区:以刘家洼出土的鼎、簋、壶、盉等器物组合来表现周代芮国所执行的周王朝严格的礼仪制度。“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是周代王公贵族生活的写照,鼎簋相配更是西周等级制度的体现。文献中记载,在周代祭祀或宴飨等礼仪中,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两簋、下士一鼎一簋等说法。鼎簋等礼仪重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只能陪葬日用陶器。与乐器一样,礼器也是体现当时等级制度和身份的标志。刘家洼墓地的七鼎、五鼎、三鼎、一鼎墓等,与芮国相当于诸侯及其他贵族的级别相称,礼器中以鼎为核心的重食组合特点非常鲜明,礼器中鼎的数量最多,并且遵循食器、酒器、水器的组合礼制,是周系墓葬的一般特征。

展厅

金玉交辉展示区:选取了文物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金玉器具和饰品。“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是周代贵族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远古以来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刘家洼出土了珍贵的虎、牛、蝉等动物造型的金器,纹饰用青铜器兽面纹和龙纹等,借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和纹饰,显示与青铜工艺的密切关系。金玉交辉的表象,透射出来的却是东西交流融会的文化碰撞。

金器是最具特色的遗存之一。金器包括金首铜鐏权杖、还有侥幸残留在大墓盗洞中的虎形牌饰、牛首衔环饰及其他素面环与螺旋形金耳环等器物,在纹饰和题材方面带有典型的北方民族特征。它们的发现,对于探讨春秋时期关中与北方之间文化交流、族群互动与交融具有重要意义。金首铜鐏权杖十分精美,整器长约1.4米,球形权杖头上饰有蟠螭纹,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金质的权杖头。螺旋状金耳环、金手镯等饰物出土于遗址的中、小型墓葬内,充斥着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气息。此外还有成组装饰的铜棺环,形似玉璧,造型多变,通常贴附于外棺四周,两两对称,是当时流行的装饰。

金首铜鐏权杖

玉器的主要用途是礼仪和装饰,包括玉礼器、玉饰品、玉器具、动物形饰品等,礼玉有璧、琮、圭、璋、璜、戈等,装饰玉有玦、角、牌饰、管、珠等。刘家洼发现的一件玉琮与常见的内圆外方之琮有所不同,它仅一侧见方,两折角雕饰立人,其他部分雕刻抽象兽面和线条。此类琮以往仅见于齐家文化,但纹饰却为两周之际的特征,当是由齐家玉器改形而成。遗址内发现大量串饰,或由青铜鱼和玛瑙珠串饰,或由青铜鱼和陶珠串饰相间组成,悬挂于椁室周壁,流光溢彩。

玉器

传统典章制度的逐渐瓦解

第三单元万流归宗,主要依据墓葬中所包含的文化现象来透视中国古代特殊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至春秋中后期,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传统的典章制度逐渐被瓦解或废弃,出现了礼崩乐坏的迹象。

刘家洼墓地内出了大量的车马器具和兵器工具等,在大墓附近还有专门的车马坑,反映出当时征战频繁、重视军事的史实。战争与文化交流客观上推进了融合的进程。芮国在春秋中期即为秦所灭,封国无存,领地纳入秦的政治体系内,经过战国晚期秦的大规模统一,最终归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洪流。车马器具和兵器等在大墓中没有实用功能,但是陪葬的数量很多,并且置于墓室的不同部位。车饰部件和兵器等制作极为精致,形式还富于变化,因此它们与其他的礼器和装饰物品等在功能上没有本质区别,显然是期望用这些物品对墓主人进行有效的陪伴和护佑,是古人事死如生观念的表现形式。

展厅

全方位展现与众不同的古芮国

礼制社会孕育了发达的礼乐文化,与此相关的文物自然成为展览中的看点。大墓中成套的编钟、编磬,代表身份等级的列鼎、列簋等,无不象征着墓主人生前死后的荣耀。加上一些奇风异俗的金玉装饰品,让这个分封小国的格调十分与众不同。

不同时期芮国的文化传承

展览以最新发现为题,实际反映的是前后相继的两个历史时段。展览结构上既要主次有别,同时又要体现两个时段之间的承继关系,因此,从内容设计方面,以年代较早的梁带村芮国作铺垫,以年代稍晚的刘家洼芮国为主体,以文化的传承为主线将两者串联起来,让参观者尽可能多的在短时间内探知文物背后更深的文化内涵。

刘家洼大墓的现场复原

为了营造考古发现的神秘氛围,展厅内设计了依出土状态进行场景复原的大墓,将全部铜礼器、乐器、玉器等文物按原状复位,再现了这些国宝出土时的场面,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这些高等级墓葬的礼仪制度和恢宏气势,给观展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展厅

还原周人审美的空间营造

在空间设计上,突破以往相对厚重刻板的展墙形式,代之以通透性更好的柱梁结构和布幔等材质作为展厅分割和空间营造的主要手段,不但节省了施工周期,也使相对狭小的展出场地获得了更多的展示空间,打造了更好的视觉感受。

展厅

平立面结合展示金玉文物

金玉器具和饰品等历来是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本次展览中的金玉文物虽然数量也较多,但相对零星,有些个体十分小巧,细微之处很难观察。给每一个金玉饰品都加装放大设备也不现实,因此展览中因势利导,采取将金玉物品设计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平面柜陈设展品实物,立面板对应放置展品的放大图、多角度视图及相关文物说明等,以平立面结合的形式,将金玉器具的精美尽收眼底。

展厅

呈现研究成果的互动设备

为了增加展览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对展览内容适当外延。展厅内设置了互动设备,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制作出芮国的历史沿革图,通过点击查看与古芮国有关的人物、史实、传世与出土文物等,观众可以亲自操作,了解更多与展览相关的历史知识。同时,为了照顾身高较矮的孩子以及轮椅使用者,展厅中还专门设置了高度较低的互动装置,以让更多观众得以进行体验。

展厅

本次展览汇集了刘家洼等遗址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是这些国宝首次以最全的阵容集中向公众亮相,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物证,向我们传达神秘悠远的历史信息,激励着我们共同追溯远古历史,品味悠久文明,为继续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

主办方: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协办方:陕西省澄城县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13日–2020年3月1日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6展厅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辑:毛毛#毛毛

Hash:367c1596bf0de706598bcf114e935793a18f33d5

声明:此文由 弘博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