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浔阳文化

□ 桂孝树

千年文化畅写古浔阳传奇之说

“匡庐奇秀甲天下,古城浔阳四海扬”。一座让世人为之瞩目的人文圣山,一条蜿蜒万里长江之水,方圆八百里的鄱阳湖不知留有多少动人的传说,自从公元灌婴筑城于此,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江南古城,不仅孕育出了陶渊明黄庭坚、袁隆平等一代代名人,还塑造了博大精深的浔城文化,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这片人杰地灵的乐土上留下了不少的经典诗篇至今被人乐道。

整个九江城山水相依、城水相映、水在城中、城入水中,只见各式霓虹灯一会儿在空中不停闪烁着,一会在湖中敏捷跳跃着,为夜色中的古城增添了几分时尚。

想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周郎在此操练水军,出长江、战赤壁,一举成名,后人又在他操练水军的地方修起了一座亭子,这就是甘棠湖中的烟水亭,在那里你能远眺庐山,近赏南湖,真是一幅“山头水色薄笼烟”的绝美诗画啊。

一曲春江花月夜,一个古码头前琵琶女,牵动浔阳江头千年的传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这里送客远行,偶遇身世凄惨的琵琶女,两个不同阶层的男女,在这里却有着对世间相同的感触,不禁引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浔阳城有它的历史血泪,也有它的历史欢乐。承大禹治水,疏通河道,分流再造湖泊的余荫,蒙千古名将,千古贤母的也曾眷顾。明净湖水,映照过陶侃和岳飞两位千古名将戎马生涯的倥惚身影,苍翠青山,安息,两位千古贤母的不朽灵魂。

浔阳江头夜送客,秋风落叶卷秋色。我叹春江花月夜,唯有相思寄明月。千里乡愁浔阳梦,甘棠湖心说风流。曲终人不散,人散情不断,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明月之下身穿蓑衣,撒网捕鱼渔民们,在晚风中高歌鄱湖谣。热热闹闹的码头上,荡漾着挑夫的号子声,我们仿佛听见了梁山108个好汉在浔阳楼里叫喝声,在这座与山水相伴的城市里,码头上每一个挑夫就是地道的浔阳好汉,他们喊着号子搬卸货物,将一箱箱货物运上庐山

踏上那刻满六百年历史记忆的大中路,倾心聆听岁月声音在流淌,那一座座城中塑像再现中国“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的繁华。难怪乎诗人会有“九派浔阳郡,分明是画图”的绝唱,这证明九江确曾有过它的繁荣和骄傲。

浔阳古城变迁凸现水文化历史

早在夏、商时期,浔阳城属荆、扬二州之域,春秋时九江属吴之东境,楚之西境,因而有“吴头楚尾”之称。九江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秦代,秦始皇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后九江又有柴桑、浔阳、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称。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浔阳、江洲著称于世。西汉时期,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车骑大将军灌婴在此凿井筑城戍守,称湓城,又称灌婴城。自此九江作为独立的城府便出现了。

九江(浔阳城),山拥千嶂,江环九派,“士高气清,富有佳境”。自古以来,就是舟车辐辏,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九江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襟江带湖,背倚庐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

九江的得名是因为古代以九作为数字之最,故而得名“九江”。但史书和地方志上则记载,有九水在此注入鄱阳湖而有此称谓。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后据《晋太康地记》记载,九江源于“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即赣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泽也”。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与鄱阳湖和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

公元291年,分割扬州荆州的10个郡为江州,因水得名。那时的江州管辖范围很大,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两省,还有湖北省的一部分,州的治所开始设在豫章(今南昌),之后移往武昌(今湖北鄂城)。

公元304年分庐江郡浔阳县、武昌郡柴桑县,设置寻阳郡。古寻阳城始建于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属江州,曾是县、郡、州治所之地。原古城占地面积约2~3平方公里。县以“寻水”而名“寻阳”,属庐江郡所辖。据史料记载,江南的浔阳遂在鹤问寨(今赛城湖地界),此地东依玉兔山,西临鹤问湖,北边河道与长江相连,与湓口相距约15华里。浔阳县由江北迁入江南后,一直是郡的驻地,后来为江州治所。

历经晋、宋、齐、梁、陈,为江州戍守处。因其城为晋孟怀玉领导所筑,故又名怀玉城。这座古城,位处荆扬二州要冲,秦汉时期隶属于九江、淮南王国。汉初立县,晋置江州寻阳,州郡县同治此城。

城东西两面都是面积万亩以上的湖泊,东边湖明代叫陶家湖,现名七里湖(也有叫八里湖);西边湖叫鹤问湖(即赛城湖),两湖由谧水沟通。古时只有两条道路出人,东北方向至谧城;南道至庐山脚下连接释道。运输依赖船舟,战争凭借船舰、六朝时是介于建康与荆州之间的长江水道上的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外有学者认为,三国柴桑城,即“六朝寻阳城”。

《晋书》记载,江州刺史温峤曾上奏朝廷:“豫章十郡之要,宜以刺史居之,寻阳滨江,都督应镇其地。”可见,这座沉没的古城,在当时与豫章(今南昌)旗鼓相当,位列昆仲。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因水患渐废移入湓城。浔阳县东迁至今日的九江城。寻阳城因水而美,而湖底的古城却是因水患而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谪居江州期间就讴歌了这里的水美,他在《泛水》中写道:“湖山处处好,最爱湓水头。湓水从东来,一派入江流。可怜似萦带,中有随风舟。”另一首《大水》诗中则又描述了这里的水患:“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闾阎半漂荡,城堞多倾坠。”由此可见,这座美丽的古城早在唐代就因一年一至的水患而沦为附郭,未能迁离的市民早已被水患困扰得苦不堪言了。

唐代开始将寻阳城的“寻”字加上了三点水,即今天的“浔阳”。究其原因,乃是与县治由江北移往江南,而沿用旧名又以示有别而演变。早在汉朝,湖北省黄梅县境内就设立了寻阳县,当时属庐江郡所辖。史料记载:“寻本水名,南流大江,汉因县名”。由此可见,寻阳县当年是在长江北岸,到公元106年,汉武帝南巡,“浮江,自浔阳出纵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由文而断当时浔阳已移至江南,所指名山可能是指庐山了。

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九江郡改为江州,并将湓城复为浔阳县,州治于浔阳。南唐灭吴后,江州为南唐所辖,又改浔阳为德化县,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一直都沿用德化名称,只有元代改江州为江州路,明代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清代沿用九江府。

从隋到元,九江城几遭战祸,几次修葺,却不再有过唐代诗人笔下的盛景。南宋时曾一度作江南西路的治所,相当于省城。元末陈友谅还建立了农民政权“天完”,设九江城为都城。元代,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九江这个军事要地进行了拉锯战,城垣遭到严重破坏。明朝以后,九江城有了新的建设和发展。永乐年间开始用砖砌城,后经多次增修。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谋夺帝位起兵南昌出鄱阳陷九江,城池多残毁,嘉靖年间又复修。这次修复城门由5个增为7个,即“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门、九华门、岳师门”。当时九江城的周长约12华里,到清朝末年,帝国主义敲开中国的大门,九江沦为通商口岸后,城区范围逐渐扩大。

1917年南浔铁路通车后,城区又有了大的发展。1923年至1928年,城墙逐年拆除殆尽,现仅留下以城命名的“东门口”“西门口”“南门口”“环城路”等地名。

辛亥革命后废除帝制,1914年设道领县,将九江府改为河阳道,共领二十县,其中德化县因与福建省的德化县同名,于1914年改为九江县

1927年设市政厅,次年改为市政府,1934年改设市政委员会,后又并市为县,至新中国成立后市县分治。九江南迁北徙,名称更换多次,这是当时的政治、军事需要。

湖底古城续写浔阳文化传说

一湖清水再美,史故再隽永,也抵不过岁月的变迁。一湖清水,差不多流淌着半城的史话。谁又能想到平静的湖水下面竟然沉睡着一座六朝古城。那滩涂上,土坎下,古柳树蔸内,尽是些湖水淘涮出来的瓷陶碎片,你随手捡起一片,都是六朝时期的遗物。

白鹤追寻陶母墓的美好传说感动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于是,人们把庐山西麓这片陶母迁居而后安葬于此,陶侃过从而后留下一脉子孙聚居于此,陶渊明诞生并且安眠于此的美丽湖泊称之为“鹤问湖”。

据明代《名胜志》记载,寻阳城离九江府城15里。从已有的考古资料看也基本印证了史书的记载。《嘉靖九江府志》也有记载:“浔阳城在府西一十五里,本汉寻阳县,隋开皇间因水患移于城为附郭,今鹤问赛是其处。”史籍记载,这座六朝古城历经300年风雨沧桑而沉入湖底,直到清代古城的遗存还是地方名胜,为许多探访者所吟咏。“甲戌七月望,鹤湖凌虚艖。塞口访遗筑,古甃沉灵洼。但见怀佛寺,竹影交龙蛇。陶公问仙地,牛眠坞非遐。”这是九江知府董榕在乾隆十九年中元节游鹤问湖写下的一首诗。七月正是夏汛涨水季节,当时湖水中的城垣、古井以及岸边的寺庙和不太远的陶侃母亲墓地都历历在目,可见当时的古城被湖水淹没得还不算太深。

康熙年间,九江府通判江皋(字在眉,安徽桐城人)于某年初春,率二三僚属前往鹤问湖踏青,写下《过鹤问湖》诗。

诗云:鹤问湖边草乍青,马蹄冲湿雨初停。村烟过午深联屋,野水当春远上汀;雁落残沙飞欲倦,鸥眠芳渚梦难醒。渔人隔岁移家去,白昼双扉傍岸扃。

1981年5月、1985年2月,文物部门两次对浔阳城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了房址、窑址、作坊址、水井、冶铁遗址和太湖石遗迹,采集到铜、铁、石、陶瓷、“大兴四年”纪年墓砖等遗物,确定了城址位置、面积约3平方公里。

在湖滩一处呈长方形的台地上,中间有一口水池,四角各摆放一方巨型太湖石。考证发现,这里就是古城宫殿的遗址。以宫殿为中心,周围呈放射形分布着水井的遗迹。在那个年代,井与市往往紧密相连,水井密集的地方,也是街市繁华的地方。那些古井,由于建造年代不同,加之所有者身份有别,井壁造型也各式各样。其中离宫殿最近的那口井,井圈拱形砖竖直砌,另加一砖支撑,呈丁字形,砌造精细,花纹优美,也许这就是当年达官显贵的专供井。

另一口井更为稀奇,井圈是一株径约1米的刳空粗木做成,外面再用砖砌,砖的侧面多为网线纹,楔型砖多为素面。据考证,这是一口汉代井,那刳空的树是黄柏木,黄柏具有清凉泻火祛毒药效,有保健之功用,也许先人早在汉代就用上“保健井”。不过密布在宫殿四周的井早已淤塞。在残瓷碎片堆里,偶尔还能捡到战国年代的青铜箭镞,尽管那带钩的箭镞早已锈蚀,锋芒不再,但那带钩的箭镞曾夺去了一个个活灵灵的生命,一个个为这座古城而战而死的生命。

城址文物丰富、面积之大,在整个江南地区极为少见,它对于研究晋至南朝时期赣北地区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建城史有着重要意义,1987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城址以赛城湖铁路桥为定点主要标志,东临七里湖水域,西至玉兔山脚,南接马鞍洲,北达阎家渡大闸。”

2019年11月再次启动考古发掘工作,于2020年7月初已顺利完成3500平方米的田野发掘任务。此次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已获得重要成果,发现西汉至南宋时期的竖穴土坑墓、砖室墓和瓮棺墓等各种型制古墓葬23座,出土了青铜印、青铜鼎、青铜镜、青铜洗、青铜盆、青铜剑、青铜矛、铜钱、青瓷罐、青瓷鉢、青瓷盏、青瓷壶、青瓷碗、黑釉梅瓶、青白釉碗、青白釉盒、陶鼎、陶壶、陶灯、陶灶、陶熏、陶豆、陶罐、玉玦、金饰玛瑙、料器、银簪等各类文物300多件套。这批古墓葬,特别是西汉竖穴土坑墓是九江中心城区的首次发现,为研究九江城区早期墓葬制度、九江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浔阳古城淹没了二千多年前的历史印记,却留下了“鹤问”的美好传说,从寻阳到浔阳,这是九江人“与水为伴”的历史,也是一部“从避水到治水”的故事,随着大九江的崛起,社会的发展,如今在九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从两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再到如今赛城湖时代”的口号下,城市的发展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投资200亿再造“浔阳古城”,建设浔阳古城遗址公园、浔阳古城旅游景区、滨水游乐场、酒店、商业开发等,打造集纪念、表演、游览、观光、购物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挖掘浔阳文化再造旅游名片

Hash:b61c39757f5ea23a20b9127c348d769baf5d4a21

声明:此文由 孝树说九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