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临泉抗战老兵、我们在行动!

关爱老兵

向抗战英雄致敬

2018年2月26日早6点多钟,我与福微就赶赴临泉与临泉青年创业联合会的志愿者们汇合,开始2018年新春“暖冬大礼包”慰问临泉老兵的活动。

临泉青年创业联合会长蒋坤宏亲自负责,与参与慰问行动的13人作了详细分工。原临泉县文联主席韩光发挥余热,热情主动地加入进来,并负责老兵的文字整理。我是第一次与临泉志愿者合作慰问老兵,除安徽老兵家园理事“持爱走天涯”和临泉县作协会会员王圣杰熟悉外,其余皆是初次相逢。他们都是青年创业者,在各个领域都小有成就,能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参与关爱老兵的队伍中来,是临泉老兵的福报,我真心向他们致敬。

慰问小分队分成东、西两组,各慰问七、八位老兵。我有幸与韩光、蒋老师等志愿者分在一组,经过马不停蹄的奔波,先后慰问了抗战老兵杜春运、李金榜、孔祥瑞、张世均、卞朝清、韩明福、张树意、李凤山、陈洪军。一一送上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的“暖冬大礼包”和安徽老兵家园为全省每位老兵募集的200元陪伴礼金。

在送达过程中,每位老兵都有不一样的故事,而且都有精彩之处。

西路:杜春运,抗战期间编入骑二军参与阜阳保卫战,造成右手掌受伤,导致残疾。在后方荣军医院养伤七、八年,回家务农。因无生存技能,全家清贫,与儿子一家住一小院。邻居说幸亏儿媳孝顺,有了龙越致敬礼金,老人得以安享晚年。

张世均老人虽90多岁高龄,精气神特别好。听说我们要去,早早胸戴龙越发放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站在门口,等着志愿者的到来。老人提起当年的从军经历,滔滔不绝,引得大家听不够

~~

韩明福因腿摔伤,年老无法手术,造成卧床三年。老人稍一翻身,若骨头茬碰到皮肉就疼得大叫不止。孩子们只好从房檩上垂下两条细钢筋,下系根横棍。老人平常靠用两手攥住横棍努力地一起一躺~~以免背后长褥疮。志愿者看到老人境况如此悲惨,想着尽可能向有关组织多申请一些支持,以更大可能地改变韩老的生活现状。

抗战老兵李金榜:临泉县田桥乡郭庄行政村刘庄

17岁那年9月份被抓壮丁送到于庙乡公所,在临泉点过兵有70.80人用绳子绑住右胳膊走2 天到沈县东北45里赵得营15集团军总司令部:何柱国(60.70岁),副总司令:徐良(60.70岁,比总司令矮些,胖些),野战补充团:杨培南(40.50岁),2营:张有无(40.50岁),5连:关北齐(30岁左右),2排:杜海山(山东人,大高个,40.50岁),6班:黄俊友(30多岁,临泉人).15集团军总司令部下辖1个野战补充团,1个特务营,1个骑兵连。附近驻防有12军,19集团军驻临泉于寨。第二年8月份收到情报有1个连的日本人想从周口沙河,总司令何柱国下命令不能让日本人过河,副总司令徐良带我们野战补充团去阻击,徐良驻在周口南18里的商水县。日本人在沙河北,我们在沙河南天不亮开始打的,有2小时日本人退走。老人在这次战斗被日本人的炮弹片炸伤用急救包包扎的.第2天部队又沈县赵得营,一直驻防到日本人投降。9月份去北徐州市政府接收日本人武器10棵枪1捆10棵枪1捆。

抗战老兵孔祥瑞:不详

抗战老兵卞朝清:安徽省临泉县黄岭镇部队番号: 国民革命军第33师2团2营5连(迫击炮连)

入伍经历:卞朝清老人自幼弟兄多,家贫,上不起学。抗战时期,卞楼属于河南省沈丘县。1942年农历十一月,上面(政府)派壮丁,有钱的人家不愿去,可以拿钱找人顶替。卞朝清家里缺钱,就顶替邻近的河南乌村人被卖了壮丁入伍,当时卖了五十块钱(按当时市值可以买2亩多地),家里人买了头驴,用于耕田,结果不到一年,这头驴又被土匪给抢走了。卞朝清先到河南省沈丘县城去点验,验兵通过后,买方才给的钱,卞朝清也就留在沈丘接受入伍训练。一个月后,新兵开到山东省玄阳县(音译),编入大部队33师2团2营5连(迫击炮连),团长是熊南强,副团长是朱正球,团部文书是张红耀,连长叫唐红生。一路上步行走了六天,也没遇到多大的阻力。

玄阳县属于平原地带,在那一驻就是两年多。一天二十五两米,当官的和伙夫克扣,吃不饱。

卞朝清是炮兵,据老人回忆:营部管八二炮和重机枪,连部管六〇炮和轻机枪。六〇炮,三尺长,18公斤重,由炮盘、炮筒、炮腿三部分组成,可拆卸,行军时一人扛一件,我扛炮筒。六〇炮有瞄准机,准星中间有水银柱,打炮时准星对着前面的标杆,炮弹从炮筒放进去,自动就出去了,打出去的时候弹头都被高温烧的通红通红的了(老人说,滴溜溜的红)。一门六〇炮四个人,一个人拿标杆在前面搞测量,三个人在后面掌控炮,一人执炮筒,一人装炮药,一人装炮弹。

1944年7月,部队回撤,一路上走了五天,到安徽省临泉县的谢集、滑集、老集一带驻防,不久日本就投降了。

日本投降后,队伍开始减人。一天,连长把队伍集中到操场上,开始喊名字,叫到名字的站出来,统一都回家,也不发路费,也没有车,都是步行回家的。就这样,卞朝清也回到了家乡。这次裁员三分之二。

卞朝清回到家有一年,天天感觉没事干,又去顶替壮丁,这次被编入新3师独立旅,属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队伍,穿稻草编的鞋,黄棉布军装,生铜扣子。一个月发无六块钱的薪水,还有牙膏牙刷。全国各地的打仗,打内战。1949年初,守长江北的时候被解放军俘虏,经教育学习以后,就加入了解放军,编入华东军区陈毅的三野部队,还是炮兵。老人还记得,当时在芜湖,有一个军的国军都投降了解放军。

卞朝清老人加入解放军后,随即参加解放大上海的战役。老人讲,在国民党部队里,当官的不知道体恤士兵,军队不得人心,没有战斗力,当时的上海驻有25个军的国军,却顶不住解放军两个军的进攻。后来,卞朝清随部队驻浙江沿海,准备解放舟山岛,最后没有打,国民党的部队就坐军舰偷跑到台湾去了。

1950年,卞朝清老人响应政府号召,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67师200团,也是炮兵,防守朝鲜东海岸,在海边就能看到美军的军舰。入朝参战两年,在一次战斗中,被弹片伤了大腿,住院一年多。1953年2月,退伍回家。从此结束了军旅生涯,在家务农一生。

附记:卞朝清老人记忆已经混乱。7月24日,老人孙子再次询问卞朝清老人,老人说:他就是1942去当兵的!那时候的他是33师2团!团长是熊南强!副团长是朱正球!团部文书是张红耀!44年回来,45年又去的!那时他是抗美援朝华东军区陈毅总司令23军67师200团的!至于后来的他就就记不起来!

他说,那时候山东已经解放了!他们是后防部队!日本人已经都打到南方去了。

抗战老兵张树意:资料收集整理中

抗战李凤山:姓名:李凤山

年龄:1928.1.9 属龙

住址:临泉县庙岔镇

从军时间:民国30年

从军地点:临泉

部队番号:15集团军特务营4连,勤务兵

部队职务:士兵

从军经历:民国30年二三月里,那时候我才12岁,被抓壮丁在临泉县北于老庄集合送到沈县北有几里路的地方李楼村。15集团军司令:何柱国(50,60岁,白净,大高个),先到补充团,老人记得有次司令何柱国给补充团开会训过话,补充团嫌我年龄小不要我,没多久让我去特务营:谢营长(50,,60岁),4连:夏虎(40,50岁,一般个,说话听不懂,不知哪里人),。年龄小,说让我干什么,在连部当勤务兵吧。端茶倒水,打扫卫生。

听说有回徐司令(老人没说叫啥名字)(注:应该是副总司令徐良吧)带部队去周口打日本鬼子。

日本人投降去北徐州北关接收日本人武器,有捷克式,短一些;三八式,长一些;手榴弹,圆形的、鸭蛋形的,压把、压簧下面有铁丝抽掉,磕下就可以扔了。日本人住火车站,日本鬼子拉你喝酒,你酒量大喝酒也喝不过他,日本人两边胡子,腰粗粗的,屁股大大的有劲、狠,打架打不过他。把你喝多了就把你活埋了,老人说谁不害怕。

后来何柱国,陈大庆带部队去东北,到山东青岛铁路被破坏了。后在藤县起义到八路军这边,编入8师:姓王(40,50岁),3中队:何中队长,23团,2营:姓张,6连连长。参加过徐州战役,后来调南京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56年回家。

抗战老兵陈洪军:

东路: 当踏入老兵家会看到一块“抗日英雄”的牌子挂在墙的一面或者摆放在条几上面,也许这就是一种荣誉与见证!

当有网友看见我们在寻找老兵,也为我们提供同村也有一位抗日老兵、并带领我们去老兵家。

当走进他们家的外围,老人家坐落小院当中。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老兵之家!

郭现臣85军:

姓名:郭现臣

出生年月:1923属猪]

民族:汉

籍贯:安徽阜阳临泉

住址:临泉县杨小街乡王老行政村大郭庄

联系方式:

身体状况:耳聋、盲目,肢残三级,年高体衰,有点糊涂。

困难等级:低保,特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婚姻状况:与老伴在一起生活

子女情况:1儿2女,儿子去世

部队番号:85军

部队职务:士兵

入伍时间:1939

入伍地点:蒙城

参加战役:

从军经历:自幼贫困,兄妹7个,排行老四。15岁那年抓壮丁,哥哥均不在家,不懂世事的他自告奋勇去当兵。先到郭寨补的名,经阜阳呆没几天,就随部开拔到蒙城。编入85军,军长叫李楚瀛、师长贾章义、团长丁世佩、营长陈中一、连长张矮子(名字皆音译)。发了衣服和枪,开始训练打靶时,我睁着两眼打,他们让我眯起一个眼瞄准。我打的准,曾在两个军新兵比赛中获第一名。加上我小时上过学,就被部队抽到蒙城西南角的朱寨“军训班”学习。这学校是两个军办的,学习期满后我回来当了第二排长。我是个军上士,要不是上军校,在部队十年八年也混不到上士兵。部队纪律很严格,有一个老婆婆在女儿家,女儿被当兵的祸害后死了。老婆婆就告到军长那,军长让老婆婆到部队来认人。老婆婆认出来了,军长让那当兵的过来,问了些话就拉出去枪毙了,临走还给老婆婆一些钱。还记得一件事:有个兵痞子偷老百姓家的杮子,被军长知道了,责打一顿,罚当兵的66块钱交给杮树的主人。

日本投降时,我们在北徐州送他们回的家。后来我到过广东,呆了五年,因想家开小差回家了。据其女儿说:听人家俺大(方言:爸)回来时带了好多奖章和证书,后来有“运动”怕批斗,全扔粪窑里了……到县里找过一直找不到……

走访记录:朱洪宝、刘传聚、徽太郎

王志轩临泉县迎仙镇李郢村王庄

17岁那年腊月被同村骗卖壮丁到临泉县刘集,关在一间小房子里面,不让出来,膏药贴贴住眼睛。当天晚上就用车辆送走了,一天就到湖北老河口,我眼眉毛都粘掉了。30军,30师,362团古怪名字,30多岁),6连,2营:姓崔(20.30岁),3排:刘华堂,3班(原来是2班)步兵。 在老河口南岸打着退着,一天退百儿八十里,一个多月退到沙市。我们部队攻打宜昌,日本人后路被截断,日本人后撤,我们部队挡不住跑的跑,跳江的跳江。我被困跑不掉了,第一个日本鬼子用刺刀刺我,我用刺刀挡住,把他刺刀拨一边去,回手捅了他。第二个日本人正在向我跑来,我把刺刀抽出来举着,他正好杠上,都刺穿了后面看见刺刀了。正在这时候有个日本人从我后面刺我,刺刀偏了,从我耳朵边上刺过。我回抽刺刀,由于日本人个子矮,枪托正好捣住他的脑袋,他晕倒了。还有个日本人回头跑了,我也跑,不敢追,我跳河叉里抓住一个背包,游到河对岸,跑进山沟里,也找不到部队。老人说,没打这仗时我就磨刀了,排长看到还把我熊一顿,说磨刀有什么用。假如我不磨刀,这一仗我可能就回不来了。因为刺刀是单刃的,靠上有条血槽,不磨快,血槽灌满血凝固了,就抽不出来了。三八式有个盖,单打一,一排弹夹5颗子弹。 后来又被抓壮丁,抓住送到94军,121师:代子奇,师直通信排,任电话班班长,主要负责架线,查线。后来在广西柳州飞机场空运到上海城府,10多天又乘18架飞机到北京南苑,接收日本人武器。

陶相心 出生年月:1929.属蛇(出生月、日都不知道)民族:汉

籍贯:安徽省临泉县陶老乡陶老村(街上)

部队番号:汤恩伯97军(军长王毓文)33师(师长段海洲)辎重营2连(连长张照明)2排(排长姓袁)3班(班长姓张)

部队职务:勤务兵、步兵入伍时间:1944年大概3月份

入伍地点:安徽临泉县宋集

从军经历:1944年,陶相心15岁时,农历二、三月份加入附近的地方部队,连长马扈文。因年龄小给连长当勤务兵,全连只80人左右,枪很少,只有站岗时才扛着枪。夜里值班站岗按香头换班(一柱香烧完就换另两个人),平时出操训练。

大概五、六月份,马连长带全连投靠了汤恩伯。陶相心编入汤恩伯97军(军长王毓文)33师(师长段海洲)辎重营2连(连长张照明)2排(排长姓袁)3班(班长姓张),辎重营直属师部,没团部。(注:其实老人当时的部队番号是暂1军,97军是1945年6月抗战胜利前夕由暂编第1军改编而成。是老人记忆混淆了。)刚入编时,连队曾到宋集北四、五里路的师部开会。陶相心回忆说:师长脸白净,瓜子脸,瘦个,没五尺也有四尺七、八,长得漂亮。入编后发身黄衣服,头戴有帽檐的帽子,帽子前缀有蓝色的八角星(陶老说着比划着,志愿者记录下来供大家商榷)。每人一杆枪,都是杂牌枪,有亮杆(音译)、土造的,每人有三、两排子弹(每排5发)。

1945年8月,陶相心随部队离开家乡,往东经阜阳、蒙城北江苏徐州。这年的冬天发的灰色棉大衣,半截棉裤(只到腿膝盖下)。下面用一拃宽(老人用手比划着),六、七尺长的灰色棉布(夏天发绿色棉布)缠绕着扎成绑腿。伙食有干饭、面条,有菜时也是几个人一盆。

他说:我总共在那里上过三次前线,都是与日兵打仗。部队离日军有十来里,我们的枪不行,同样的距离咱打不着他们,但一交火,日兵能打到我们。记得受伤的特别多,部队有担架队,是用两根毛竹和帆布做成的。伤员抬到后方医院,离好远都能听到伤员痛得叫唤的不能听。打仗没有都去过,都是这回你团去,下次那个团去。白天晚上部队都去打过。

就这样持续到日军投降时,陶相心随部队又到山东临城和韩庄(火车站)一带接降日军。陶相心与部队住在日军所建筑的营房内,全部收缴了他们的武器。

陶相心回忆说:日兵集中在一起后,他们有的打着滚嚎啕大哭。听人说日兵哭的意思是原打算打了胜仗回去,没想到美国东京(应为广岛)投了原子弹。眼看着快胜利了,却让投降了……另外,因为日兵在当地烧杀抢掠,强奸妇女,老百姓恨之入骨。听说有日军被老百姓活埋的,后来上面当官说人家投降,得保证他们安全,就集中曰兵让他们回家了!日军投降后,部队换上了日本军械,还有汽车、大炮等。辎重营这时才算有了大炮。且发了三块大洋,老人说当兵两、三年就发过那一回钱。1946年秋,陶相心随部队由蚌埠坐船经芜湖、武汉九江长沙。所坐的船是三层,船舱底层用石条排的,可能是控制平衡的。在长沙,多吃米饭,部队经常派人买芦苇烧锅。呆了有月把,部队又坐船返回,从田家庵淮南)上岸又北上临城。陶相心说:当时在长沙时没觉得怎么冷,可到了临城就是穿着棉衣也觉得很冷了。

1947年约5月间,陶相心随部队调往青江(音译,可能属于江苏,估计是泰州靖江)。家中来信说要给他结婚,陶相心请假探家。适逢发大水,他坐小船到田家庵上岸步行回家。这年腊月,19岁的陶相心结婚,再也没回部队,务农至今。

陶相银32师421团2排4班:新发现老兵,资料整理中

玉堂,30军30师90团特务排,新发现了,资料收集中

冯西云,家住安徽省临泉县范兴集乡魏庙行政村魏庙后队83号,

1925年7月1日出生(农历),1945年1月初2(农历)在临泉被拉壮丁被抓去临泉油坊庄师管区进行训练,吃的是地瓜南瓜面皮很少,开始说是每天二斤半麦子后来都没有了,好多人吃不下工来死掉了,穿的是去时随身衣服,上衣从小臂截掉成半袖,下衣从小腿下边截掉,怕愉跑容易辩认,睡觉一个黄被,训练主要跑步马步棍棒等。呆了半年,68军接兵接走。在68军119师,司令员刘汝明,军长刘汝珍(司令员刘汝明的弟弟),师长刘广信(司令员刘汝明儿子)。

关爱抗战老兵,向抗战英雄致礼!

当夜幕降临,我们也开始返回县城。也许这条路刚刚开始,但是我们会一直前行,继续寻找!那些在临泉各个乡镇、村庄的老兵!

临泉的朋友如果你身边有老兵,1945年当过兵的,没有被统计的请与我们联系15357876289附一份从明政局得到的老兵名单,如果是你们村的,证明还活着,每月将得到深圳龙越基金会600--1200元不等的致敬礼金!望好朋友互相转告,谢谢!

图文:王广建、临泉168网

三、原创微电影

六、媒体报道

Hash:724a12b418d02be1dad3d1353113722ba356bbe9

声明:此文由 魅力临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