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捐资修桥之事,已逾二三百年,至今仍被传为美谈,并得以弘扬

淄博经开区傅家镇有一座石桥,名曰傅家桥,一桩二三百年前的祖孙捐资修桥之事,至今仍被人们提起,传为美谈,并得以弘扬。

旧傅家桥全貌

傅家桥旧称龙仙桥,横架于傅家村南的孝妇河上。古时河上无桥,行人只好趟河。夏日汛到,水深河宽,无法通行,行人更苦。

大约在明朝中叶,村民集资修建了五孔石桥。方便了当地人民的出行。后因河道南移,五空桥已埋于地下。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附近村民集资,修建十五孔石桥,桥身长29米、宽3点6米,高2点2米。此时河南岸的相公庙(今向阳)村的李之俊,助银八两独施一孔。得到当地人们的赞美。百年后清道光三年(1823),李之俊曾孙李大章本着“先人既作之于前。晚辈应继之于后”的精神,在傅家桥重修时,又助银八两独施一孔。李家祖孙两次捐资修桥,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被传为佳话。在该桥修建时,在桥檐下留下了两段石刻:其一:“相公庙李之俊施桥一孔助银八两,康熙五十三年三月立”。其二:“重修龙仙桥李之俊曾孙监生名大章助银八两,道光三年三月立”。以弘扬这桩美事。

李之俊祖孙捐资修桥石刻

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于桥面毁坏严重,路人无法行走,附近浮山驿村民侯朝纪等人倡议又重修石桥,并立碑刊文记载。碑文曰:“吾邑东南,自黉山诸峰,廵折而西,与博邑诸山,如煤渣及焦炭等物,其器具,则有铁冶、玻璃、瓮盎之属,故其地为辐辏。而城北傅家庄之南,正笼水所经,实为南北必由之津渡,然地属通衢,蹂躏殊甚,每到五六月间,水涨瀑至,故其桥屡修而坏,行者苦之,……。”

后来河道继续南移,于一九三三年,傅家村仍采取劝捐办法,集资万元,又在原桥以南,续修石桥十一孔。此时傅家桥已连接成26孔,桥长60余米。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修桥残碑及李氏祖孙捐银助修石刻尚存。

八十年代傅家桥

建国后,傅家地区党组织和政府很重视该桥的修缮,于一九八二年春对大桥进行了桥面整修、加宽、河堤加固等工程,使该桥更加壮观、坚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04年4月,傅家镇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拆除原旧石桥,重建新桥。采用新型技术建造。桥长80米,宽24.5米,分正副双桥,于次年五月建成通车,命名为“华福桥”。

华福路傅家桥正副桥

2016年后,随着淄博市“北京路”和“海岱路”的开建,在傅家村西、村北先后建成了两座孝妇河大桥,各桥长200米余米,宽约50米,拥有10车道,分快车、慢车和人行道,极大地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而今,数座孝妇河大桥横架河上,宏伟壮观,各展风采;孝水蜿蜒曲折,妩媚多姿;两岸垂柳摇曳,风光秀丽;幢幢高楼遍布村庄,高聳入云,到处呈现出一幅幅亮丽的新画图。

北京路傅家桥

海岱大路傅家桥路面

Hash:f5c94eee699f471aca9b75326ddede46758b3a84

声明:此文由 韩其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