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祠堂“活”起来 上境村打造红色廉政教育基地

历史悠久的汤溪镇上境村,至今还保留着众多文物价值极高的明清古建筑,包括位于村口的一栋古香古色的祠堂——刘氏宗祠,这是以前刘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2015年,上境村对祠堂进行修缮,并将其打造成红色廉政教育基地,古老的祠堂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上境村,原名“枫林庄”,北宋监察御史刘清辞官后三迁至兰溪枫林(即今汤溪上境),筑室定居,取名“枫林庄”,从此刘氏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明成化年间,汤溪县第一任知县宋约来到枫林庄,赞曰“上风上水,上乘之境”,便将枫林庄更名为“上境村”。在历史的长河中,上境刘氏人才济济,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清官廉吏,有担任过监察御史的刘清、刘辰,有翰林院大学士刘晋之,还有百姓立“去思碑”的进士刘介儒、太子太傅刘肇淦等。

据了解,为纪念先辈在历史上的赫赫功绩,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5年),刘氏族长发起建造了刘氏宗祠。念刘氏家族对朝廷的贡献,皇帝特敕建了“五开间”。如今的刘氏祠堂分为头门、中厅、后堂,东西各九大间,四周四座角厅等五大部分,还有照墙围墙和东西车门,建筑面积达2950平方米,加上门前的空地、池塘等约6000平方米。整座祠堂气势恢宏,宏伟壮观,犹如一颗在古村绽放绚烂光彩的明珠。

在近现代社会,祠堂不再承担原先宗族议事、祭祀祖先的功能。上个世纪,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背景下,刘氏宗祠作为上境大队的公共财产,用于生产队堆放稻谷、生产农具等,当过人民公社食堂,还曾用于养猪。后来,村里将祠堂以及其他的古建筑厅堂从各生产队收归集体,拆除了祠堂的部分厅堂,先后办起了小学和幼儿园,让本村和邻村的孩子能够就近入学。实施包干到户以后,有时,村民也会将自家的打稻机暂时寄存在祠堂。

随着时间的流逝,祠堂由于年久失修愈发破旧,以前的上境村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人居环境较差。2014年,上境村两委决心依托村里丰富的古建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在村党支部书记刘爱和的努力下,村里申请到一个古建筑修缮的项目,开始对村里的古建筑厅堂进行修缮。

由于刘氏宗祠规格很高,工程量大,重修祠堂一度面临着资金紧缺的问题。为了修好这座相当于上境人精神象征的祠堂,村两委和村民们都出了大力,有的老人还把子女给的钱节省下来捐给祠堂。2015年下半年,靠着项目补助、赞助和村民集资,刘氏宗祠终于得到修复,百顺堂、六吉堂、崇礼堂等8个厅堂也恢复了原样。

在九百多年的历史中,上境村这片热土上人才辈出,“严以修身、廉以正己”的家风家训和“仁义礼智信”的美德世代传承。近年来,上境村不断挖掘本村廉政故事,传播清官廉吏故事,弘扬优良家风家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依托村里的古建筑厅堂,打造廉政文化和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研学教育基地。

2018年,廉政文化馆在祠堂内落成开放,东西两侧的角厅里摆放了大量的展板,展示上境村清官廉吏的故事、廉政的演变脉络、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规范、廉心语录等以及上境刘氏家训,已经接待了大批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平时也接待自驾游散客。自2017年首次接待海外学子,上境村的研学旅游逐渐得到发展。2018年,上境村充分发挥了村里厅堂多、活动场地大的优势,开放活字印刷扎染等传统文化体验馆,在祠堂举办“十岁成长礼”,参观廉政文化馆,接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今年以来,已有1万多名学生来村里开展红色研学游活动。

作者 | 胡雅心

编辑 | 姜岚

Hash:0b1a016ec3d42991a6d45718fcdd3f3d118e624e

声明:此文由 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