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古镇:亭林故里,昆曲之源

“千灯”这名字的由来,带着血与铁的刚硬。春秋时期吴王寿梦为抵御海寇大造烽火台,而第一千座正好落在此地,故称“千墩”,由此谐音,渐渐演变成“千灯”。

走进千灯古镇,只见民宅缘河而筑,人家临水而居,水苑幽弄、河埠成市,俨然一幅褪淡颜色的古画卷,2500年的时光流淌,这里似乎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漫步古街,邂逅明清遗风

千灯镇的石板街南北贯穿古镇。全长1.5 公里,由2072 块长条形花岗岩铺设而成,是江南古镇中保存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

古街形似蜈蚣,街面狭窄。两侧小楼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宽梁翘脊,木窗青瓦,挑檐而出,昆韵盎然。漫步于此,如漂浮于明清的遗风中,沿着它走仿佛就能通到过去。

石板下面设有既宽又深的下水道,与古镇各处的河埠、河滩相连通。因此,即使下滂沱大雨,石板街上从不积水,转晴即干。

三桥邀月,江南水乡风情

镇上有七座建于明清时期的拱形环龙石桥横跨于镇中河道千灯浦之上。

不同于其他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千灯镇每座大桥的侧畔总是点缀着一座玲珑剔透的小石桥,譬如千灯桥侧有香花桥,凝熏桥旁有蒋泾桥......

站在凝熏桥上,依稀可见宏伟秦峰塔,陈旧的木船从正中的桥洞下荡过,哗哗的激起两岸的浪花,古朴恬静、安详清丽。

三桥是千灯镇水乡桥文化的精华和缩影。三桥联袂而筑,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

东边为明代特色的方泾浜桥,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清代特色的恒升桥,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宋代特色的鼋渡泾桥,三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称为“三桥邀月”。跨过三桥,就跨进了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千灯古镇。

亭林故里,苏韵诗情画意

千灯镇由大户名宅构成的古建筑群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顾炎武的故居。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世称“亭林先生”。在明亡清兴之际“毋仕二姓”,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激励了一辈又一辈的仁人志士报效国家。

顾炎武是千灯人,其故居为五进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有水墙门、门厅、清厅、明厅、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灶房、读书楼,虽先生不在,仿佛却仍能想见亭林先生闲散安逸的居家生活和其孜孜以求的读书场景。

故居的后花园曲水环绕,亭台坐落,黛瓦粉墙、花木扶疏。徜徉园中,只见依依垂柳随风轻拂,假山奇石千姿百态,亭台楼阁在绿树浓荫里或隐或现,池塘里的各色锦鲤欢畅地游来游去。此番诗情画意,让人流连忘返!

昆曲之源,醉在吴侬软语里

走在千灯的石板街上,《浣纱记》、《十五贯》、《牡丹亭》、《长生殿》这些温婉的唱腔便从茶馆、老屋内一缕缕飘出来,在青石绿水上回荡。唱这些曲调的,有满头白发的老人,也有双鬓鸦色的少年。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深蕴美学趣味,被誉为“百戏之祖”,现已成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其创始人顾坚是元末明初千灯人。如今,千灯建起了顾坚纪念馆,内有昆曲史展览,可以翻阅顾坚留下的书稿,摸索文化的美丽印痕。

除此之外,念馆内还保留了一座精致戏楼,人们在这里可以边品香茗,边听昆曲、评弹、丝竹,感受不曾生活过的从前。

江南水乡、亭林故里、昆曲源地,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就这样奇妙地糅杂在千灯,伴着雨声戏腔,小桥青石,一路前行。千灯,值得你去寻觅和享受一番。

Hash:fdb5cf5db08d53ce369a19663c4746f220124132

声明:此文由 旅行者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