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套2.2亿,台北第一生态豪宅欣赏:陶朱隐园

陶朱隐园位于台北,是一座以垂直森林为原创的建筑地标,取名自中国春秋时代陶朱公(范蠡),传承其利己、利邻、利天下的理念,以公益精神回馈世人。被美国CNN评选为2016年全球九大城市地标之一。每套售价约2.2亿元,台北最贵生态豪宅

2010年11月法国生态建筑师Vincent Callebaut以城市之树之理念中标,设计每层顺时针向上攀升4.5度的螺旋建筑造型,从2F至21F共旋转90度,创造出每户均有167㎡的空中花园,整个项目种植乔灌木超过23,000棵,绿覆率高达246%,吸碳量达每年达130吨,期以把失去的森林找回来,藉此抛砖引玉,推广垂直森林建筑之全面落实。

陶朱隐园采钢结构设计,主要柱体使用与日本晴空塔相同高强度钢材。建筑物由5大结构元素组成,如同张开双臂,撑着滑雪杖屹立不摇的姿势。68根深入地底约达50米岩盘层的基桩及48组EPS隔震系统,使抗震能力达九级烈度。特殊的Vierendeel Truss结构设计,更因此创造出户户室内无柱的万能空间。

该项目地处台北中心区新津区优越地带,山河环绕,毗邻台北101大楼孙中山纪念堂。从台北101大楼的顶层看去,陶朱隐园项目好似一个独特的生态地标,是城市可持续性及回归自然的新象征。从松高路看去,建筑体和谐呈现出张敬礼关于建筑和结构的概念。居住在周边4个街区的居民说,这座大楼有4种各不相同且令人惊讶的形态:V形、X形、椭圆形和锥形。

该项目就可持续住宅的生态建设提出了一个开拓性的概念:通过探索人与自然之间恰当的共生关系,来限定其居民的生态足迹(生态占用)。在这块可持续的居住用地上,建立一个真正低能耗的垂直景观带。

设计的主旨是:“城市要像一个生态系统,市中心好似森林,高塔好似可以栖居的树。”在身披绿植且形态感和视觉冲击力兼具之外,该项目标志着在城市中心真正建立一个召唤动植物回归的生态体系,并形成一个亚热带生物多样化的新巢。

这个20层的双螺旋结构的居住区自下而上有90o的伸展扭转,简洁又标准化的双螺旋形居住层垂直叠加,层与层间顺次旋转4.5o,多种视觉形态通过凹凸面的变化呈现出来。这种扭转是对4个主要目标的回应:

(1)整合了建筑体的南、北锥体区域并尊重城市特性。

(2)将露天空中花园的面积最大化(不计入容积率)。这样一来,露台的种植面积将远远超过要求的10%。

(3)为所有居民提供独特的台北天际线全景,尤其是朝向台北101塔和中心商业区的观景条件。

(4)利用渐进式的几何形体形成多变的标准层,通过繁茂的绿植和视觉遮挡来保证每个公寓单元的隐私。

生态理念

陶朱隐园项目在台北市信义区全面发展的城市网络中心提出了一个可持续住宅生态建设的先锋理念,旨在通过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正确共生方式来约束其居民的生态足迹。

项目所在的位置是该区域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块住宅用地,这个设计概念是想建立一个真正低能耗的垂直景观片段。所以这栋建筑采用生态化的设计,不仅把有机废物和污水的再利用整合在一起,还采用了所有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其他最先进的纳米技术(BIPV太阳能光伏发电、雨水回收利用、堆肥等)。因此,该项目的目标是提高能效并通过绿色建筑官方认证,并满足台北内政部发布的关于高环境质量的规范。

概念之一是楼里的居民居住并栽培垂直农场,因而这栋住宅楼前卫的建筑造型首先创造了一种依据自然和气候设计的新生活方式。实际上,陶朱隐园在垂直方向上提供了宽敞的阳台作为种植果园、有机菜园、芳香花园和其他药用花园之用。它就像一个活的有机体,可以进行新陈代谢!它超越了能耗的被动角色(只会吸收所有的自然资源然后排出废物),实现了自己生产有机食品。因此,该建筑理念是设计一个能源自给自足的建筑,其能量是电、热以及食物。

(植物还在施工养护中,老圃造园)

形态理念

该项目既非单塔亦非双塔,而是沿着中央核心以两个螺旋塔升向天空。该建筑提供了一个高度压缩的内核和具有极大灵活性的居住层(即实现了不通过任何人行天桥就能将两个公寓单元连接起来),同时还提供了看向城市景观和多个悬浮花园的低视角。

正如它的名字,设计灵感来自于生命之源——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生机勃勃、成双成对。在项目中每个双螺旋结构都表现为由两套公寓组成的一个完整楼层。因此,从它的底部到顶部,20层双螺旋结构在伸展过程中扭转了90°,所形成的弯度隐喻着通用的谐波音乐符号,体现了该项目最终实现的平衡概念。

大自然的启发,陶朱隐园的形状来自于有机液体和动态几何形体。简单而标准化的双螺旋元素上下重叠,每层旋转4.5°,通过凸、凹曲线形成一个多面的形态。

事实上,从周边街道的行人的视角来看,建筑表面的变化形成了新的轮廓。除此之外,穿着植物外衣的动态几何形体有着感性的风格,该项目真正体现了一个内置的生态系统,使动物和植物重回城市的心脏,独自生成一个新的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的框架。它将成为城市中一处新的栖息之地!

繁茂的森林和空地

为了保证居民的私密性,在整个场地的周边挖了一条矿物壕沟,用有机的城市家具让外部的公共空间充满生机。在场地内部,壕沟的墙壁变成了种植围墙。主入口位于松勇路,这里没有城市主干道松高路那么繁忙。塔楼从大树参天、枝叶繁茂的森林中盘旋而起,保护着居民的私密性,并使其免受周围城市污染的伤害。在绿肺的中心,遍植充满异国情调树木的行人广场打开了一块富含矿物和水生植物的空地。

如同由水滴产生的波纹那样,景观设计以塔楼为核心,以圆弧的形式向外辐射。光和大量植物形成的绿瀑通过一个圆形的采光井到达最深的地下室,从而实现了停车场、游泳池和健身房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连接室内外的门厅

两层通高的首层空间,巨大的透明幕墙实现了室内的社区空间和外部的花园之间的连续性。

中央核心区,一个被天空大堂包围的垂直扭转花园

中央核心区把进入同一楼层两个居住单元的垂直流线完全隔离开。这个核心区是固定的(它不转动)。但为了确保楼板的逐层转动,用一条可自然采光的水平环形流线把入口门厅与每个单元连接起来。尽管每层都有4.5°的旋转,这个环形的缓冲区使得主入口始终在每间公寓的轴线上。之前也研究了另一种方法,在圆柱形的中央核心区周围直接设置空中大堂,从而形成能够看到台北市壮观景象的入口门厅。

自然采光和通风的景观地下室

与传统的梁下只有2.10m高、光线阴暗的停车场相反,陶朱隐园项目的停车场具有自然采光。实际上,与抗震缝结合在一起的采光井让自然光和新鲜空气进入到地下室,从而实现了停车场以及与之相连的设施(游泳池和健身房)的自然通风。地下室的主入口是松勇路上一个富有雕塑感的大门,其灵感来自于螺旋叶。

公寓体现了空间与技术的最大的灵活性

平均面积为540m2的公寓被置于中央核心区旁边两个种满植物的扭转形体里。每个住宅单元是由空腹梁的结构系统支撑形成的楼层,此空腹梁系统只设在偶数楼层,由玻璃幕墙后可以看到。所有楼层的两端都由覆盖着绿墙的两个巨型螺旋柱相连,而所有的公寓是完全没有柱子的。结构概念的灵感来自于DNA链,它在室内布局方面实现了极大的灵活性,也确保了看向近处的悬浮花园和远处的城市全景的最佳视野。

可以分割成2个或4个单元的4个主要楼层类型的空间灵活性

类型A:2个有围绕中央核心区的曲线起居室的单元;

类型B:2个设有全景客厅的单元;

类型C:2个南立面被拉长的起居室的单元;

类型D:4个有两层通高的复式客厅的单元。

积极生态革命的挑战

中国人只会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时机和地点的结合。这些都是相互依赖的,构成宇宙的秩序。我们不认为人类可以控制自然或精神可以脱离于物质之外。

在台北的核心区,在景观之上建造城市,再在城市上建造城市,现在是时候让景观在城市中重建自身了!从生态恢复能力这个角度来看,陶朱隐园必须被看作是地理学的抽象和生态系统的变形。

欢迎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微信群

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Hash:f5eb5b2ff10774eebeb7c5308a73a51e37a0a97a

声明:此文由 上海顶级豪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