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这个村子厉害了!出过战国墓,修过永济渠,成村已1000年以上 | 记住乡愁⑥

一部村史,几多乡愁。凝聚乡村历史记忆的村史馆,反映的是岁月辗转中的变化,折射着乡村的历史和人文特征,也记录着新时代的风貌。为此,通州八大游官方新媒体平台策划制作了“记住乡愁”系列栏目,通过对通州区部分村史馆的探访、采写报道,讲述乡土故事,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记得住历史,了解通州文脉渊源,推动“诗和远方”的进一步融合,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的厚度。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 东垡村。

要说起于家务东垡村可真是大有来历,辽元时期成村,地处京东延芳淀边缘,最早聚集大量村民,始称“兴垡社”,由于此地以荆条编制栲栳(盛物器具)为主业,取名为“烤烙垡村”,后又称“东栲栳垡村”,人民公社时期改称“东垡村”。

黎明 摄影

而且最有名的则是村内出土过战国墓穴,里面有大量的战国时期瓷器、铁器等,可以说是真正的国宝级文物

进入村史馆真是让人惊奇,里面规模宏大,而且各个板块非常清晰,大体分为“村庄悠久”、“历史记忆”、“跨越发展”、“展望未来”四个方面来全面认识东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首先就是“村庄悠久”,也叫村庄的来历,一进馆内就有一大面墙上面清晰地记载着详尽的东垡村历史沿革大事记,从战国时期修汉墓到隋朝修建大运河再到辽元时代延芳淀的“烤烙垡村”一直到今天,记录了东垡村的悠久历程。

旁边就是当年延芳淀元代贵族释放海东青打猎的巨幅壁画,前面是东垡村赖以成名的手艺,编制栲栳(盛物器具),据村支部书记介绍,由于这里过去是延芳淀地区,全部都是大大小小的低洼积水,无法种粮食,所以村民只能用这手艺为生,去外村换取粮食。

而“历史记忆”部分则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古代历史上的重大发现,村内有一条战国时期形成的、东西走向的土龙(俗称土坨子),在土龙下面是汉代的墓群,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瓷器、铁器制品等,如马镫、大刀、砖等,现陈列于通州博物馆

甚至村史馆内也留了几件真品,要知道这可都是2000多年前的文物啊!而村内的战国墓穴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另外,村内还有萧太后所修建的“永济渠”遗址,这足以证明东垡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图为抗战时期手枪枪套。

另一部分则是近代回顾,主要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东垡村早在1943年就已经成立了中共党支部,也是咱们全通州最早有党支部的村子,其中不乏闫兆成等参加八路军的革命烈士,也证明了东垡村为争取解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而“跨越发展”部分则贯穿了整个村史馆,馆内有不少农用产品、老物件都具有时代特色,比如篱笆车、蒲团、扁担、推车,再到后来的老式电风扇、黑白电视机等,能看出东垡村的日子越过越好,经济水平的增长和时代变迁的烙印深深刻在这些家具中。

而最后的“展望未来”部分指出,2020年,村民居住楼房化,人均居住面积40平米以上;生活城市化,建设文化中心、体育场馆、休闲场所、幼儿园、老年公寓;环境生态化,建设环村绿色走廊、生态公园等幸福的生活建设,也描绘了让村民获得更加幸福生活的美好蓝图。

小贴士

于家务东垡村

乘车路线:通43路 西垡村下车

自驾路线:从京津高速到张采路,再行驶至东垡东路最后到于家务回族乡东垡村

Hash:1fed9a3f4e4917054c4dfbb27f2575c0d0624253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