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这个让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旧址,你去过吗?

七星岭山脚下的春城街道七星村沙塘岗自然村,保存有“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成立旧址”。这个革命旧址,记载了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成立前后的系列战斗故事。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沙塘岗自然村,对发生在那里的红色故事展开了采访。

克服艰难险阻筹建第六团

记者到达江春公路边的沙塘岗自然村村口时,看到一个贴着花岗岩石板的牌坊,牌坊顶部是红五星,红五星下面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成立旧址”14个金色字样格外夺目。沿着村道进入沙塘岗自然村,前面出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青砖瓦面农村古门楼,门楼上面一块木板刻着“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成立旧址”。门楼里面两边墙上分别有“六团简介”“六团领导人简介”等介绍,门楼后面有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红旗塑像

站在旧址前,一股崇敬的情绪涌上心头。阳春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张耀对记者说,1944年11月11日,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和东江军政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决定调整珠江、粤中两地部队建制,把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分为两支部队,在珠江地区活动的部队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简称珠江纵队)”;在粤中地区活动的部队改称“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1945年1月2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公开发表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通电》。29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鹤山县宅梧召开成立大会,梁鸿钧任司令员,罗范群任政治委员,谢立全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刘田夫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第四团。

2月21日,从高明香山根据地出发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政治部率部队400余人西进,拟奔袭新兴顽军。途中获悉国民党军已有防备,决定放弃攻打新兴县城计划,改向阳春、阳江进发。22日,遭国民党军158师473团包围。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当即奋起反击,在地形极端不利、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指战员英勇战斗,司令员梁鸿钧等59人牺牲,50多人受伤,70多人被俘。部队退出战斗后,兵分两路向恩平、阳江、阳春方向前进。经过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到达恩平县石马村,两路人马会合,转到恩平清湾,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决定建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五团。

2月下旬,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进入阳春县东北边缘的茶园乡,击退国民党茶园乡联防队,部队进行短暂休整,司令部决定筹建第六团,任命霍文为团长,黄云为政委,并以司令部警卫连(雄狮队)为基础,在阳春继续发展队伍。霍文因在蕉山战斗负伤未归队,筹建工作由黄云负责。六团在阳春对群众开展宣传工作,张贴了第一份安民《布告》,《布告》落款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团长霍文、政委黄昌熺(黄云)。”

3月13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进入阳江县东北部的大八乡,派一团和司令部警卫连攻打大八圩国民党顽军据点,没能攻下。抗日解放军撤离大八,经珠环、太洞进入阳春轮水、先农。在龙门上双的郑宏璋接到交通员送来的情报,连夜赶回先农乡,向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代司令员谢立全、政委罗范群、政治部主任刘田夫汇报两阳党组织筹建抗日人民武装情况和敌情。

经过激烈战斗打垮敌人

根据情报,国民党顽军158师远在百里外的新兴县,阳春县城只有一个敌自卫中队,于是,司令部决定3月16日夜袭阳春城。

国民党阳春县长陈启钊获悉抗日解放军进入阳春县的消息,暗中调动各区联防队进城,并派出一个班在先农乡雷塘村放哨警戒。16日晚,抗日解放军尖兵部队在雷塘村东的大路上与国民党班哨遭遇,抗日解放军的向导、先农乡农民韦越被俘(后被枪杀),夜袭计划暴露。司令部分析:国民党早有准备,而且可以坚守等候新兴县的158师前来救援,抗日解放军强攻春城难度增大;即使攻下春城,也必须很快撤离,这样很可能导致地下党组织暴露。司令部在权衡利弊之后,当机立断,放弃原计划,将部队撤回先农乡七星岭。

17日夜,陈启钊调集阳春县自卫大队与二区(合水)、三区(春湾)、五区(潭水)的联防中队及一部分乡自卫队共约300余人,由北而南抢占七星岭制高点,企图袭击抗日解放军。又派人到阳江城向两阳挺进第二大队许以重金请兵开到阳春县岗美圩,汇合六区(岗美)联防队、乡自卫队由南而北夹击抗日解放军。

18日凌晨,驻在沙田垌村司令部的抗日解放军哨兵发现国民党军已占据七星岭一带的制高点。为了抢占制高点,谢立全指挥李德胜中队,从山腰绕道接近国民党军进行反击。在当地向导潘一的引领下,李德胜中队从东面沿稔子坪、长坦坑冲向山顶。抗日解放军士气高涨,一鼓作气向敌进攻,将国民党军打下了山。战斗中,李德胜勇猛杀敌,在冲锋时不幸胸部中弹牺牲。国民党自卫中队队长陈兆云被抗日解放军子弹打穿下巴,由其部下架着他从北面山坡向春城溃退。抗日解放军一路追击敌人到云灵山马鞍山村时,撤回到七星岭周围的村庄。此次战斗,毙伤国民党军10多人。

七星岭的枪声影响深远

今年98岁的黎新培老人当时在阳春师范附属小学当教师。他回忆,当年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两阳民众称之为 “红军”。国民党数百人在七星岭对红军进行“围剿”。不料,红军的战斗力很强,双方一接触,国民党兵即溃败,忙拖着伤兵,像被赶鸭仔一样,争先恐后从七星岭败退回春城。

七星岭上的枪声,震惊春城,红军的胜利,让人们刮目相看。“当年春城不少居民跑到南门垌去看热闹,我和附小的部分教师一起,也到南门垌打探消息。” 黎新培说,事后,他知道了春城的黄云、陈庚等中学的同学,以及师范同班同学关尤励(游咏芝)和周道泽(周景光)都参加了红军。“从那以后,我萌生了参加红军的思想,投奔时代的洪流。当年5月,经上级审查批准,我秘密参加了共产党。” 黎新培回忆。

七星岭战斗,是抗日解放军在两阳的第一次战斗,在军事上,英勇善战并击溃国民党军,威震两阳;在政治上,共产党、解放军的抗日主张和政策,深得群众拥护。七星岭的枪声,使两阳人民知道,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是革命的队伍,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张耀说,当年3月18日,趁着七星岭战斗在群众中造成的政治影响,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在先农乡沙塘岗村门楼前的一块空地召开大会,宣布正式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任命黄云为团长,郑宏璋为政委,陈国璋为政治处主任。19日、20日,司令部从雄狮队及一团抽调一批军政干部和一个机枪班、一个步兵班的老战士作骨干,加上来自两阳参军的新战士在先农乡沙塘岗、龙塘等村集结,编成六团两个连。梁文坚任六团政工队队长。

“第六团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在两阳开展了一系列的武装斗争,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张耀说。

在村里,记者走访了住在离门楼很近、今年87岁的杨秀兰老人。她清晰地记得,1949年她嫁到沙塘岗村,就是从门楼进入村子,那时门楼前是块较大的空地,供村人集会和春节舞狮用。门楼虽不高,但那时用木条和木板做成两层使用,晚上要关门,专人看更,防范贼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门楼不再需要看更人。“村人一直念着红军的好,将门楼保留了下来。” 杨秀兰说。

从江春公路遥看七星岭,山林遍布,岭上郁郁葱葱。改革开放后,勤劳的沙塘岗村人通过发展生产,经商务工,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汽车也进入了农户家。这些,杨秀兰老人看在心里,喜在心头。她说,有的村民不仅在村里有新楼,城里还有房哩!

来源:阳江日报

Hash:fc145851e3188dd459b117cbdf2e6f37ac0c428a

声明:此文由 春湾视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