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开发和利用营口西大街的建议

关于保护、开发和利用营口西大街的建议

作者 韩晓东

1861年营口开埠后,国内富商咸集于此,各国商人纷至沓来,西大街成为客商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街市。

编者按:营口西大街(辽河老街)是营口的发祥地,见证了营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是营口的露天博物馆。2006年,在西大街即将被拆迁改造之时,韩晓东同志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保护、开发和利用西大街的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将西大街列入修缮改造计划之中。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这条百年老街被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并成为国家AAA级旅游区。今天,我们将这份“建议”刊发于此,旨在鼓励营口历史研究人员和历史爱好者,更多地关心关注营口的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工作,积极发挥资政、鉴今和育人作用,努力使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改造前的西大街

2006年5月25日,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发布会上,针对一位外国记者提出“China(中国),都拆了?”这一问题时指出:“在中国城市改造的过程当中,老建筑被拆掉了,对这一现象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制止,这是现在城市改造建设过程当中很普遍的一个问题。……有些城市片面地追求焕然一新的感觉,对一些历史的遗存,对一些老的建筑的保护做得是不够的。……就全国来说,这仍然是应该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孙家正的这段讲话道出了国内一些城市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忽视老建筑保护的一个严重问题。

改造前的西大街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营口的城市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和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扒拆老建筑的现象,并留下了一些难以弥补的历史遗憾。今天,我们通过市里投巨资对西炮台进行修缮和成功将西炮台晋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做法可以看出,市委、人大、政府和政协领导都十分重视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现在,我们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营口西大街”这个课题,既符合国家《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文件精神,又顺应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点一线”战略和最近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园、街、区、场、校”的“五个一”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下面,笔者就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西大街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保护、开发和利用西大街的重要意义

营口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开始对辽河老街(西大街)实施保护性开发建设

河大街西段是营口的发祥地,曾是营口经济、政治、文化和海运中心,并留下了营口一百多年开港、通商、发展与畸形繁荣及营口人民在外来殖民地统治下生活的历史烙印,是昔日“东方贸易良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营口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真实写照。它对研究营口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现在,随着城市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西大街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问题,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无论是对营口市,还是对滨城人民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辽河老街开发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

(一)没有历史建筑的城市就是没有历史的城市

历史建筑是人类及其文化演进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结晶。历史建筑构成了城市文化,而城市文化又是城市的灵魂。因此说,一座没有历史建筑的城市就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一个城市的历史不仅仅要有文字记载,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实物来承载。一个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或文化品位不高的城市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大力弘扬历史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化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并不矛盾,而且还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历史文化只有在现代化的条件下才能充分显示其永久的魅力,现代建筑也只有与历史建筑相结合,才能使他们交相辉映。例如,澳门大三巴牌坊,其实就是圣保罗大教堂失火后残存的一面墙壁,澳门却从1835年保护至今,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这说明残缺的老建筑也是一种美,有着现代建筑无法替代的历史神韵。

2018年7月25日,韩晓东向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介绍营口辽河老街的历史。

城市的建筑是历史的记录、时代的缩影和凝固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一个城市如果缺少了历史建筑就如同缺少了民族文化,会让人感到城市没有根基。营口曾是东北金融、贸易、文化和海运中心,西大街则是其中心的中心。这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建筑,有很高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这里文物的遗存丰富多彩,很多老建筑至今风韵犹存,仍不落后。走进西大街,就如同走进了营口的历史,每一处都记载着色彩斑斓的故事。这些老建筑记载了营口的时代变迁,见证了营口的沧桑变化,是一本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二)西大街是营口城市发展的最后记忆

营口是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渤海明珠”独具的现代文明与活力。她积淀的城市文脉深远悠扬。但现在营口仅存的“历史地段”只有西大街了。这个特殊的“历史地段”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昔日“没沟营”繁荣与发展的历史见证。西大街集中反映了营口自然景观的演变、历史文化的发展、社会人文的精神和历史文化的精华。这是营口城市的最后记忆。如果我们失去了西大街这段历史资源,就会失掉营口的历史文化,营口也就会变成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厦门鼓浪屿上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形态各异的老式建筑(有的建筑风格还不及西大街的老建筑)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为厦门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并促进了厦门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必须突出保护好城市的“历史地段”,并让她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辽河老街夜色迷人

近些年来,国内很多城市的老建筑都被挖掘机的长臂无情地毁灭了,一些城市也因此失去了历史的印迹。营口是幸运的,西大街还在,西大街形态各异的历史建筑还在。这些建筑内容和布局体现了滨城营口的文化韵味,并在城市的演进中积淀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营口人民的宝贵历史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文化遗产具有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历史建筑是人类最美好的创造,是城市的魅力之魂。而且,历史建筑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财富!笔者曾三次陪同中央电视台记者到西大街采访,当他们看到完整的一条老街没有被破坏时,赞叹不已:“营口的领导很有文物保护意识,实际上少盖几幢新房子没有什么关系,而那些价值连城的老房子,一旦被拆掉就无法再恢复了。切不可让历史遗产变成历史遗憾。我们不能让下一代看到的只是苍白的没有内涵和区别的建筑。” 实际上,营口这一处处老建筑是无价瑰宝,是属于我们营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遗产,蕴含着营口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代表着营口地区的历史文化,堪称营口的历史名片,是历史最具代表性的见证,凝聚着营口人民的智慧和荣耀。

(三)营口曾留下过遗憾

今天,营口飞速发展的现实,让我们有了回眸历史的欲望。实践证明,用老建筑来述说历史要比用文字记录历史更真实可信。如果我们不保护太古码头轮船公司,就无法保留营口在英帝国主义坚甲利炮的威逼下开放的活证据;如果我们不修缮瑞昌成,就没有营口昔日“大屋子”繁荣的见证;如果不保护牛庄邮便局(今中国红十字运动发源地纪念馆)和牛庄俱乐部,就无从谈起英帝国主义当年指鹿为马的强盗逻辑(英国当年为霸占营口硬说牛庄就是营口,营口也因此被迫以牛庄之名开放)。以前,我们曾留下过遗憾。日本警察署、日本领事馆、正金银行、新市街日本移民区(日本投降前驻营口日本移民达5万余人,约占当时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这些建筑保留下来,将成为东北最大的日本移民区旧址,极具历史和旅游开发价值)和清林馆(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曾在此下榻)等一批见证日本法西斯统治营口人民,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老建筑都已不复存在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营口的主要实物证据就这样失去了……因此说,今天我们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西大街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我们不能再留下历史遗憾了!

二、保护、开发和利用西大街的可行性

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西大街,不仅是为了保护历史建筑,更重要的是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改善民生和科学发展营口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向老城以外延伸,西大街成为逐渐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但它仍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总的来说,西大街保护、开发和利用有以下有利条件:

一是西大街的整体并没有遭到破坏。现在的西大街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风貌,极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一些老建筑只要简单修缮就可以被利用起来,这就为保护、开发和利用西大街创造了基本条件。

二是顺应建设辽宁沿海产业带精神。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辽宁沿海产业带,即“五点一线”。辽宁滨海大道建设包括营口滨海路,并接近西大街。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果在滨海大道通车后,西大街还是一片破烂不堪的景象,将严重影响营口的对外形象。这种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尽早进行西大街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三是符合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2006年4月24日,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现场公办会上提出了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修建“一园、一街、一区、一场、一校”。其中“辽河公园西部延伸,在老新华百货一带建立商贸一条街,在渡口南侧修建一个集商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广场”三项与西大街相关。市领导明确提出了城市建设要向市区西部倾斜,规划建设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这是一项受全市人民欢迎,造福于西部广大群众的极好措施,并为西大街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四是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需要。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助于开发西大街的旅游资源。营口正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而西大街的旅游资源又极为丰富。政府若采取多种筹资方式,包括吸引民间资金开发西大街的旅游资源,打好“老字号”招牌,努力把西大街建设成“好看、好吃、好玩、好住、好购”的“五好”景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愿望就会变成现实。

五是继续实施建设“营口乐器城”的规划将促进西大街的发展。营口是中国四大乐器生产基地之一,具有50多年的乐器生产历史,有以钢琴为代表的多种乐器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12月,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建设“营口乐器城”的规划,决定在西大街的乐器厂附近,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建设乐器一条街。今天,西大街的改造为建设乐器城再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政府应利用这次机会,把散兵游勇式的个体乐器生产户用优惠政策吸引到西大街的东北乐器厂附近,形成规模,以拉动营口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西大街的繁荣。

六是西大街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与西部棚户区改造将会形成互动。西部棚户区改造工作是市委、市政府近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西大街的繁荣,将促进周边经济的发展,吸引房地产商到周边投资。同时,棚户区的改造又会促进西大街的开发,最终将促进棚户区改造任务的早日完成。

三、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西大街

西大街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相对完整的建筑体系,形成了“河水秀丽西大街、清代繁华商贸城”的格局,这正是它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因此,西大街保护的关键是要尽最大可能保留住西大街的完整历史信息,以体现西大街的完整历史风貌。我们在保护工作中,要坚持“保住老街、继承文脉、恢复风貌”的总体思路。在具体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应着力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高起点、高水准地科学编制西大街保护、开发和利用规划,分级划定保护区。政府以后应在对新建筑的规划建设和老建筑的使用上有严格的规定,实行法律保护。制定新的建设规划前,最好先公布方案,广泛征求市民和专家意见,而后逐步实施。同时,可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要适时申报;该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要及时命名。还可以将一些记录中华民族荣耀与耻辱的历史建筑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都是做好西大街保护的前提。

二是明确西大街的功能定位,对西大街原有的城市功能进行合理调整和疏散。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更好地保护西大街,可将西大街定位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旅游区。将老爷阁等已经被毁坏的建筑重新修建起来,恢复 “东有老爷阁,西有财神庙”的历史,以丰富庙会文化;将西大街内的一些建国后兴建的建筑要有计划地向外迁移,使西大街的古典形象能够进一步展现出来。比如像原辽无三厂、忆达电子等建国后修建的企业要有计划地逐步迁出。恢复营口渔港码头和与之相依存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因为有船就有人气,就有市场,就有繁荣。

三是对一些能体现历史文化和西大街内涵的重要建筑进行全面整修。西大街两侧有许多老字号,大多为风格各异的双层建筑,街后还有许多传统民居,至今余韵尚存。为了保护和抢救这些珍贵历史遗产,我们应该按照“保护历史环境,注重整体风貌,清理历史脉络,重现传统氛围,挖掘文化内涵,改善居民生活,完善设施配套”的总体要求,怀着一颗敬畏历史文化的保护之心,以还原历史原貌为最高标准,对西大街进行全面整修,以给子孙后代留下老营口的灵魂。修复后的西大街要保持整体协调,风格应该是民族的,不宜再掺杂进现代建筑,更不宜修建高层建筑和现代化广场。

四是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西大街的建设,重点在保护,前提在保护,离开保护谈发展,最终必将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但是保护绝不能是消极的,一成不变的,要赋予西大街新的内涵,这样才能使西大街有着持久的内在动力。因此,要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西大街建设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该不该修复等问题。实际上,只要条件许可,就应该修复。修复就是发展,就是前进

五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方针。保护、开发和利用西大街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把西大街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编制、项目列项、资金安排、政策调节上给予充分的考虑。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代替。特别是在资金筹措上,可以通过社会捐资、股份筹资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参与西大街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修复中可以采取政府拨款与民间筹资相结合的办法,民间投资可以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一些老建筑可以低价出租给一些商户经营,鼓励他们对老建筑外部进行修缮,内部进行加固装修。只要是有利于西大街的保护,就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西大街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

六是积极探索和完善西大街保护的工作机制。建议此项工作由市政府牵头,成立西大街保护、开发和利用领导机构,其职能、体制和作用应类似于营口高新区,直接对市长负责,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促使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西大街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

总之,改造后的西大街不能简单地“复古”,或者把西大街改造成为营口的一个“盆景”,而是要把西大街建设成为一条“黄金大道”,带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杠杆之一。最终让西大街成为弘扬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唤起市民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热情,提高营口知名度的一个重要品牌。

实践将证明,保护历史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要求。更是科学发展营口,建设和谐营口的必然选择。实践还将证明,保护住一条老街的历史贡献不亚于新建几条大街的现实政绩。

2006年6月6日

市级领导的批示:

市委书记程亚军批示:韩晓东同志的一些想法很值得借鉴,可论证!

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示:对这个建议要引起高度重视,文化局已经有个基本想法,可结合此建议组织有关专家论证一下,既达到保护也能促进开发的双重目的。

副市长郝庆会批示:认真吸纳这个建议,并在今后规划中把好关,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副市长车竞批示:坚持以保护为主兼顾利用、开发的原则,协调相关部门,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做好对营口西大街的历史文化和文物的保护工作。

(作者单位: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

本文选自《营口春秋》2019年第4期

Hash:d6ff7ae152ceeeb4527f052f6e9ca2536c0f9dc3

声明:此文由 营口春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