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红军最早“重武器”工厂 见证兴国之魂传承

来源:环球网

2021-06-09 19:42

江西赣州兴国县官田村,一群兵工人在几十年前的烽火岁月里依靠智慧和双手成为革命战争的重要后备力量。当下,兵工厂旧址群成为军工教育基地和兵工特色小镇,在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历史背景下兵工人的故事的同时,也见证着人民兵工在奋斗和创新精神引领下的时代变迁。

近日,环球网记者随“百年党旗红 国企新征程”暨“强国中坚 高质量发展看国企”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走进官田兵工厂旧址,感受初创时期的艰辛岁月和兵工精神新时代的传承。

始于250余人,自立自强创奇迹

在这所客家风格的建筑旧址里,阳光透过高高的天井照入屋内,还能在四围的外墙上看到猫眼一样的枪孔。展馆里,兵工厂工作条例、兵工人制造地雷还原场景以及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下了当时的故事。

1931年10月,按照中革军委的指示,中央红军官田兵工厂在江西省兴国县官田村建立,标志着人民兵工的诞生,也是我们党领导和创建的最早一批公营企业。

艰苦卓绝的情况下,兵工人们自立自强、开拓创新。最初的官田兵工厂技术力量缺乏、装备设施落后,干部和工人仅250余人,全部家当只有4座打铁炉和200多把锉刀、100多把老虎钳,主要以手工修理枪械和复装子弹为主。

面对敌人重重封锁、原材料匮乏、设备简陋等困难,工人们自力更生,以“土办法”的劳动智慧不断取得技术进步。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配制4万多条步枪、40多万发子弹,修理100多门迫击炮、2门山炮、2000多挺机枪,制造了6万多枚手雷、5000多个地雷。

官田兵工人攻坚克难、锐意创新的精神仅仅是一个缩影。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因地制宜创办了一大批兵工厂,其土法上马“三大创造”——“缸塔法”制造硫酸、“窑炉焖火法”韧化炮弹弹体和“坩埚炼铜锌”,成为物质极其匮乏的条件下热兵器技术创新的典范之作。

三倍的工资,我们不要了!

艰苦岁月里,兵工人战胜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凝集成了“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在这里,记者看到的一座座塑像、一件件旧物都诉说着当年的拼搏故事。

校枪工人马木松因试用敌人故意“误投”的假子弹,导致枪支零件四散落水。他不顾严冬池水刺骨,潜入水中,把失散的零件都找回。但由于在冷水中时间过久,马木松高烧不退,加之当时药物缺乏,最终不治牺牲,年仅18岁。

“三倍的工资,我们不要了!”为提高兵工厂技术力量,兵工厂以60银元聘用了六名来自上海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人,这相当与其他工人三倍的工资。而经过在兵工厂一段时间的工作学习,他们主动提出降低到和其他工人同样的待遇。

守护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而今,官田兵工厂虽然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留下的“遗产”影响深远。官田已成为兵工特色小镇,是集文物保护、革命传统教育、造福百姓于一体的军工教育基地。新时代的兵工人也通过扶弱助学、产业助推、特色创新等多重方式助推这座辉煌小镇实现高质量脱贫。

自2011年以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不忘初心,怀着对人民兵工发祥地的深厚情谊,主动支援兴国县经济社会发展。

为传承发端于兴国官田的人民兵工精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义务规划设计建设官田兵工特色小镇,参与组织在官田兵工厂设立教育基地,还协助官田中央兵工厂申报并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开发出“红色兵工·薪火相传”之云游官田项目。

除此之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还助推多个工业项目落地兴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企业也选派挂职干部助力脱贫攻坚,通过农户实际困难解决、产业模式梳理、养殖基地和种植基地发展、扶贫产品线上展销会等方式,让兵工精神继续引领荣耀之县继续走上小康之路。

Hash:c30c76d50b97e55455123ec81d84eeea82d6bf3c

声明:此文由 环球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