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夏王朝的开国之君墓——大禹陵

大禹陵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麓,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夏王朝的开国之君大禹墓地。大禹陵背靠生气氤氲的会稽山,前临碧波荡漾的禹池,左右连绵起伏的山峰相拥,堪称古代墓地选址的典范。

历史沿革】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向东巡守,上会稽山、祭大禹陵,登山观海,远眺帝国胜景,感慨之余命宰相李斯撰文刻在石上,以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故该石又名为“李斯碑”,碑文文字为秦统一六国后的小篆。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登会稽山,吊唁大禹穴。所谓“禹穴”也即埋葬大禹的地方,或言大禹的陵寝就在今“大禹陵碑亭”下面。

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年),始建禹庙,由于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禹庙惨遭屡建屡毁,现存的大殿建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的,其他部分建筑多为清代重建。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咸若古亭建成,又称奏乐亭、奏乐亭,是古时候祭祀大禹时乐师奏乐的地方。古亭构造为石头筑成,造型为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个大字,现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嘉靖十九年(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立大禹陵碑,陵碑的选址是依据闽人郑善夫考证的禹穴所在地。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禹陵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

1956年秋,碑石被大台风折成两段,1961年10月重立此碑时,在“禹”字之下,“陵”字之上断裂处,用钢筋和砂浆连接。禹祠历代沿革,几经兴废,现存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

2003年大禹陵得到扩建,神道内原有的五对石像生增加至十二对,依次为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卧牛、石虎、黄熊、三足蟾、九尾狐、野猪、应龙十二对石像生。

2007年4月绍兴市文物局决定对禹陵享殿的建筑进行重建,重建的享殿建筑风格布局与禹庙大殿相同,保持明清规制,正殿五间、重檐歇山顶、南北配殿各三间

1995年浙江省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公祭奠礼,恢复祭祀禹陵的传统。1996年大禹陵碑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大禹祭奠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禹陵】

禹陵即大禹的埋葬地,墓在会稽山下,是大禹陵的核心组成部分。陵区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木。大禹陵以山为陵,朝向为坐东朝西,背靠会稽山,面山为亭山,前临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通道入内,旧有陵殿,现已废弃。

【禹祠】

禹祠为姒氏的宗祠,位于大禹陵南侧,朝向为坐东朝西、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中间有天井分隔。入口为垂花门,后殿有前后廊。祠内有一座“禹穴辩”碑,祠内建有前殿、后殿、放生池、曲廊、禹井亭等建筑,是禹的第六代子孙无余所建。后来作为供奉、祭祀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几经兴废,现存的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内有一尊大禹塑像,两边陈列着与大禹治水传说相关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及绍兴姒氏宗谱。

【禹庙】

禹庙位于禹陵北侧,为历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禹王庙坐北朝南,周以丹墙。是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总体布局沿南北轴线展开,前边高、后边低,左右呈对称分布。主要建筑物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拜厅、正殿,依山势逐渐上升,禹王庙之照壁与南墙相连。

顺山势逐步升高,殿前铺设石阶。配以窆石亭、宰牲房、菲饮泉等景点。(史籍记载,夏启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庙,但已难考)。今庙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重建,其余部分为清代重建。(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Hash:92b2cf355b9835f5a7eb54f221538d1eb4c10404

声明:此文由 天顺祥殡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