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故事古村续新篇凌源“张家大院”将获新生!!

沙果沟村厚重的历史

沙果沟村,西距宽城县梨园组一山之隔,南与青龙县石岭子乡写字洞组接壤。土地总面积22845亩,其中耕地面积581亩。

明末清初,张氏兄弟背着砂锅子圈围猎虎,到砂果子沟深山老林虎卧人饥,观虎卧有阴阳吉光,视虎行有地脉盛气,砂锅煮饭,饭菜增盈,便住下来,起名砂锅子沟,后写成“沙果沟”,沙果沟过去归青龙县石岭子乡管辖,1957年6月划归河坎子乡。

张家大院

沙果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因村中保存有“张家大院”而一度被称为“东北的王家大院”。

“张家大院”属于张鹏飞。其生于1876年,清末秀才,后担任武职,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堵截奉败军。1925年任热河全区保甲总办(省级),后任朝阳镇守使。张鹏飞从省城回乡,进入乡界,下轿步行,不许卫队扰民,自己骑马时,则下马步行,卫队在其后行。1926年奉系军阀将其缉捕,1927年病逝于热河省会承德。在世期间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非常崇拜, 1920年成立中山学会,张鹏飞病逝后由其子张耀任副会长(抗日区长马仲贤任会长),张耀曾将八路军伤员葛振山接到家中养伤,后转到中山协会会员高桢家中,直到伤愈归队。中山协会会员董凤珍家住大冰沟,应抗日武装要求,收留、掩护3名八路军女干部,他在石洞里搭炕,外搭棚子,让妹妹为其作伴,自己和父亲轮流做饭。后来日伪军搜山,董凤珍将他们领到大深山里,日伪军烧了棚子拆了炕,他们又搭起,直到3个月后部队将3名女干部接走。中山协会做军鞋,送粮食,有力的支持了八路军的抗战。解放后,东北边区革命根据地慰问团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的证书发给当时村负责人张鹏飞的堂弟张润,后转赵玉君保存。

张家大院始建于1902年,总面积16000平米,总长度1000余延长米,分为上中下三个院落,目前,尚存在晚清时期古宅一座,院墙沿山垒砌,保存完好。这样的大院目前在辽宁并不多见,对于研究热河省晚清农村历史极有意义。

风貌独特

沙果沟山高树多植被丰厚,多为原始次生林,主要品种有油松,桲椤树,紫椴,小曲柳,山榆,枫树等。药材有高本,黄参,枸杞,人参。省市有关部门多次到砂果子沟大山采集树种标本,有的填补了省林木树种的空白。在金场一棵古柳的树丫上,鸟衔掉或风吹来桑籽,在皮上生根成树,在辽西实属罕见。这里植物茂密、动物种类繁多,野生动物成群。曾有传言称看到过大金钱豹。

沙果沟冰沟是过去通往写字洞的古道,两峡一水,道在水边走。两边的高山长满品种多样的树木,人们攀枝爬岩而上,可看到远近的山峰有的像“笔架”,有的像“执笏”,有的像“摘星台”,有的像“望海楼”。有的像天柱,鸟栖飞来峰。山下的水流也很新奇,在两省交界处把河石冲得光滑如卵,水流石壁。还把一处冲成两个深深的石缸。还有一处石帮石底,没有泥土,有人叫他“老牛槽”, 旁边石上有两只清楚的脚印,人称康熙脚印。冰沟适逢冬季形成千姿百态的冰瀑,尤其是滴哒水处景观奇美。

未来可期

沙果沟的厚重历史,值得好好研究。河坎子乡党委高度重视这个以“张家大院”为代表的传统村庄的保护和开发。保护,就是以美丽新村建设为切入点,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达到村庄干净、村容整洁。以美丽新村建设为契机,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就形成了对这个村传统文化遗存的保护。充分挖掘自然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人文资源,这个村的旅游产业值得人们期待。

(原作者 徐臣 重新归纳整理:牛河梁网)

Hash:59bf99f55d2338ebec5decc9c3f29ca0bd12290f

声明:此文由 牛河梁微导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