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往事轻轻诉,机缘再遇千佛碑

FUN友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篇和房山有关的事。本文作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房山人,一个景点带着回忆让他想起那些往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看看房山蕴藏的那些,你我都不知道的事儿……

房山区被称为“北京人之源”、“北京城之源”,拥有5000年不断代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地域内蕴藏着不计其数的人文古迹,是北京大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提供着重要支撑。

窦店航拍

图片来源:搜狐网; 作者:再别康桥1228

作为土生土长的房山人,我从小便享受着历史文化的滋养和陶冶,对文物古迹有着情有独钟的偏爱。由于自己近几年在区政协负责文史工作,围绕古迹遗存进行考察、挖掘,还原其历史本真,让沉寂的文物“活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区域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亦成为我的一大业余爱好。

2018年盛夏的一天,我们冒着酷暑,组织区政协文史委的部分委员到云居寺考察文物保护工作。一进入到这座享有中国北方巨刹”盛誉的云居寺,宁静、清爽之感,顿时消除了我们的暑意。

工作人员带我们穿过一片优雅的竹林,来到寺院的北塔院内,为我们介绍了寺院内围绕北塔而立,露天存放的石刻文物保护情况。当介绍到“贤劫千佛碑”的时候,工作人员说,这块石碑非常特别,首先是碑阳镌刻“隋刻千佛之碑”,碑阴刊刻却是“唐武德四年(621年)”。

贤劫千佛碑

贤劫千佛之碑共刻佛像1009尊。手式中似定印式者889尊;似触地印式者27尊;残泐者92尊;似立佛者1尊。

参考来源:

网易博客 《贤劫千佛碑》作者:风流韵事

新浪博客 《北京随拍之五百五十五(云居寺贤劫千佛碑)》作者:天下人物

这座雕刻细腻的千佛群像碑,也称“造像碑”,青石质地,高228 厘米,宽95 厘米,厚37 厘米。碑首和碑座现已无存,碑顶仅存残榫。碑身方正庄严,通身雕刻结跏趺坐式千佛于小龛中,因遭人为破坏,多数佛首已不存。碑阳上部横刻篆书“贤劫千佛之碑”六字。碑阴中央刻有题记,通高48厘米,宽52厘米,正书 23行,满行22字,其章法疏密得当,错落有致,但字迹泐甚。整个石碑布局严密,排列规整有序,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虽然历经风雨剥蚀,且一条巨大裂痕斜贯碑面,但仍不失其庄严古朴、静谧、和平之形象。这座石碑的另外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它并非云居寺的原物,而是1975年在窦店古城遗址被发现,后由文物部门移至云居寺保存的,可以说流传有序,珍贵无比。

窦店古迹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鐵彌勒上人

“窦店古城遗址”、“1975年”、“石碑......,当这些核心词在我脑海里不断聚集、联想,一下子勾起了我不少的回忆。

我的老家窦店镇西安庄村就坐落在窦店古城遗址上。记得我曾经还和朋友们戏称,自己也是“城里人”。

在西安庄村西有一座长方形土城遗址,就是窦店古城遗址。城垣因常年遭风雨侵袭和人为破坏,已残缺不全,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是几条土岗。窦店原名“旧店”,因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于此筑城屯兵,更名为“窦店”。

窦店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证,春秋战国时燕中都城就在这里。秦汉之际,中都设为“良乡”。东汉时曾改为广阳城。至隋唐五代,一直是良乡县治所。据民国十七年《良乡县志》记载:“广阳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旧店(今窦店)西一里许。”

在明以前,“广阳遗城”曾是良乡八景之一,《良乡县志.艺文诗》载, 张璟作《广阳遗城》诗曰:

城池经劫火,旷野望茫茫。

代远残碑在,时移古径荒。

晓烟啼鸟雀,落日战牛羊。

满目风沙蔽,萧骚忆广阳。

郭秉聪作《广阳遗城》诗曰:

汉世膏腴属广阳,遗城独自识封疆。

离离故址生秋草,去去流民胜短墙。

沃野当年称负郭,荒村今日叹穷乡。

何人动念官民瘼,肯向朝廷上奏章。

张祖泽亦作《广阳遗城》道:

古木凄凉噪晚鸦,变迁那复计年华。

千村自接皇都近,九陌独存御路斜。

暮霭松杉前代寺,秋风禾黍野人家。

遗民向曝谈炎汉,墟落萧条胜菜花

这几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城遭受战火劫难,黎民涂炭的禾黍之悲。曾经的繁华之地变成了旷野,宏伟壮观的古刹寺院也已颓废,都成了苍凉的农家之地,只留下年代久远的残碑。

据老父亲讲,古城东门外原有东岳庙和唐代古刹清凉寺,寺内有铜制千眼千手佛一座,古槐一株,皆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根据民国十三年《良乡县志》记载:“清凉寺,在县西南旧店”,确有其寺。诗中的“前代寺”与史书以及当地传闻充分地佐证了千佛碑与寺院的关联,文中的“代远残碑”是不是这座“贤劫千佛碑”呢?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 屾淼-

该碑出土于房山区窦店村,20世纪70年代移入云居寺内,现位于云居寺北塔院内。其碑首与座均佚,仅存碑身。碑身现高236厘米,宽123厘米,厚35厘米。碑阳上部从左至右横刻“贤劫千佛之碑”六字篆书。碑阳镌佛龛13行,每行29龛,共刻377龛。

——摘自 新浪博客 作者:风流韵事

思绪又将我带入少年时代。1975年的时候,我12岁。正直三秋大忙时节的一天,听说我们村西挖出一块石碑的消息,人们纷纷跑去围观,我也好奇地跑过去看,当时围观的人很多,人头攒动中,带着黄土的石碑若隐若现,至于什么形态,记忆似乎早已模糊,它是否就是这块在窦店古城遗址出土的贤劫千佛碑呢?

带着各个疑问,晚上下班后,即刻回到老家向父亲求证此事。

我向父亲详细地描述了石碑的形态,他听后十分激动,尤其根据那条划痕,确认无疑,就是那块石碑。老人家感慨万千,没想到几十年来,这个老朋友并没有走远!随后,父亲给我详细讲述了挖掘时的情形。当年,父亲在村里当支部书记。那年(1975年)三秋,社员都在抢收(玉米)抢种(小麦)。有一天下午,负责耕地的拖拉机手,匆匆忙忙跑到大队部向我父亲汇报,说在土城里挖到一件“宝贝”!原来,他驾驶拖拉机在土城内耕地时,犁头突然触到了硬物,发出刺耳的响声,他急忙停车查看,还以为是块石头,可扒开土层,却见石头上有许多小佛像整齐地排列着,而且这“石头”也似乎特别巨大。他马上意识到这保不齐是件文物,便及时向村里做了汇报。于是,我父亲立即叫上几名社员赶去现场。经过挖掘,出土了一块奇特的石碑,通体刻满佛像,仿佛耀耀生辉,可惜的是碑身上有一条很大、很新的划痕,这肯定是拖拉机的铁犁给石碑挂得彩。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天下人物

老百姓哪见过这样的“宝贝”,人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挖出的东西一定是古物,大家就商量着献给国家。随即父亲将情况报到窦店公社,公社负责人双家琪同志立即请示了县委,后来文物局来人把石碑运走了。至于当时把这块石碑运到了哪儿就不知道了。听了父亲的回忆,使我对当年那些村民和文保工作者充满了敬意。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天下人物

为了追寻“贤劫千佛碑”的本真,我带着种种疑问,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古籍,对“贤劫千佛碑”进行了详实考堪。

关于此千佛碑为何冠以“贤劫”的问题。

(向上滑动启阅)

其实“贤劫”是佛教的时间观念。中国古代,“圣”与“贤”并称,“圣劫”即“贤劫”。在佛典中,世界是遵循着成立、存续、坏灭、空无这四个阶段分别被循环演化的。这四个阶段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每一个阶段中又分别有二十种劫。现在处在中劫(住劫)里称为贤劫,贤劫中千佛出世,即多贤圣,故称“贤劫”。这座“贤劫千佛碑”通体共刻佛像1009尊,通常“千佛碑”正面中央开凿刻释迦弥勒佛,表现“贤劫千佛”的主题。

而这座石碑甚为奇特,似乎在原碑阳应刻佛龛的地方刻了题记,而在原碑阴刻了碑名,在隋碑上又出现了唐朝纪年,令人大惑不解。经过对题记中文字考证与辨识,我们了解到一些历史信息:释迦如来在婆罗双树间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缅怀师子,刻石造像并顶礼膜拜,继续传播佛教思想。当隋末天下大乱时,寺院受到战火的劫难,致使未完成的石碑倒落在黄尘之中,历经风霜,没于尘世。唐武德四年,当时的良乡县令——也是位深受佛法熏陶的虔诚教徒,有感于此,为了继续弘扬佛祖的精神,不使石碑再遭磨灭,对该碑进行了重新修缮,希望它永世留存。

文中提到的“悟”是中乘佛教思想,还提到了“树叶经文”,即书写在贝叶上的“贝叶经”,为我们研究当时人们学习佛教的状态,提供了很好的史料。题记中:“天下分崩,枭镜……贼奔突轻烟香塔之所”, 其中“枭镜”比喻恶人,描述的是寺院在隋末遭受匪徒的冲击。隋朝经过“开皇之治”,在人口显著增加,府库较为充实的基础上,到隋炀帝时国力仍很强盛。大运河的疏通,促使了经济的繁荣也提升了涿郡(注:今北京市,隋炀帝大业初罢州置郡,故改幽州为涿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幽州)的作用。因此,这一地区也成为群雄竞相扰掠的因子。

据史书记载,武德元年冬天,大夏国建立之后,窦建德军向北攻打涿郡;武德三年(620) 九月,窦建德又亲自统帅部队入蓟县攻幽州城,没有获胜,回师洺州。此后又派高士兴围攻幽州,也没有获胜,当撤到笼火城时,遭到幽州总管罗艺的袭击,士卒溃散。这样看来窦建德筑城屯兵的传说并非讹传,很可能盘踞窦店古城作为基地,进攻今北京城区,期间导致造像碑的停工和沦落。武德四年(621)5月,窦建德失败被俘。7月,唐以“幽州管内,久隔寇戎”免徭役二年,可见幽州一带破坏之惨烈。同年罗艺归唐,被封为燕郡王。良乡县应在此时复归唐控制。这时的良乡县城(时在窦店古城)趋于稳定,百废待兴,大唐新任命的地方官员不仅通过佛教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也积极地利用当地百姓崇佛之风来稳定社会秩序,教化民众,巩固封建统治。因此,良乡县令修缮了隋碑,很可能同期又复兴了寺院,史书中的清凉寺或许就是后来的存碑之所。

我们也看到,造像碑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区别于大部分我们所认知的的石碑形制,且并不常见,甚至只在历史上流行了一段时间,这是什么原因呢?还得从它的源头说起。

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经广泛传播,中原地区的佛教建筑艺术深受中亚佛教文化的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源于古印度的石窟寺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结合,逐渐形成独特的汉传佛教建筑艺术,并衍生了多种佛教建筑形式建筑、雕塑艺术,如石窟、洞、龛、造像及造像碑等。此时,奉佛造像碑应运而生,成为平原地区集中出现的、风行的、特有的宗教文化艺术品种。它全形似碑,但在碑上开龛造像,将石窟中的雕刻方式移到了寺院地面,使其更有可移动性。造像碑与传统的石窟寺中的造像有所不同,它受到了地缘、道教影响,将传统碑碣与石刻造像艺术相结合,又融合了佛教观念、经典仪轨、文化象征和艺术形式。成为集雕刻、绘画、书法、建筑于一体的小型宗教纪念雕刻。造像碑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扁体碑形,如“贤劫千佛碑”;另一种是四面体柱状,如云居寺雷音洞的千佛柱。它们的主要用途是祈愿,碑刻的题记内容,往往述及造像者祈福之句,反映出五至七世纪人们的宗教信仰,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于了解这一历史年代中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与期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唐以后,汉传佛教造像逐渐脱离了古印度及中亚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融入了更多中华民族的艺术特点,这一北方特殊的宗教造像形制便日益衰落,最后完全湮灭在在历史的长河中。

古良乡城中出现如此巨制的造像碑,与当时的社会繁荣、物阜民丰不无关系。由东汉末年到唐初,历经三百多年的分裂时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佛教成为了普通民众的心灵寄托之所,并日臻发展成熟。随着佛经大流量传入、翻译、本土僧人的传播以及世人逐渐对佛教义理的理解,佛教在幽州地区逐渐传播开来。南北朝时,幽州地区多年战乱,多民族混杂,由于少数民族统治者大力提倡,人们纷纷争做功德,开窟造像,兴寺建塔,一时蔚然成风。佛教不注重民族差异,其教义也完美契合统治阶级安抚民众的要求,很快成为了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北朝时期,河北一直是北方佛教发展的重心,佛教与佛教造像艺术极为繁盛,北京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上的距离和亲缘关系较近,因此,隋代造像艺术风格也具北朝特点。

当时北京称为幽州,是隋唐东北边境的军事重镇,在整个社会崇佛风气的影响下和隋唐统治者对幽州的高度重视下,幽州地区的佛教在北朝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当时幽州佛教的发展以寺庙的兴建尤为突出,城区郊野寺庙总数达到近百座之多,仅幽州城区就有寺庙近20座。与此同时,幽州地区还出现了房山云居寺、幽州城和盘山三个各具特色的佛教发展重心,有禅宗、律宗,此时期护法刻经等思想和风气盛行。佛教造像艺术大多数造像出土和分布在今房山地区,有力地证明了隋唐时期的房山地区为当时北京地区佛教发展重心的史实。

但到了唐武宗时,终因佛教势力膨胀,广占田宅和人口,与统治阶级发生矛盾,遭到了沉重打击,出现了灭佛事件。武宗说:使吾民穷困的是佛。于是下诏废除佛教。大规模灭佛的举措致使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4.46万余所,还俗僧尼26.1万人,奴婢15万人,大量寺院土地被没收。这一时间,千佛碑再次遭劫,佛首亦遭人为破坏,最终扑倒在地,湮没于黄尘。

附:《贤劫千佛碑》记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天下人物

夫双林寂灭去而已丰会下生□□□见虽复人间天□

上处处分身石辟山岩时时□□□是如来生灭本非弟

子所留佛日既沉岂是人天□□若非忧填念想师子思

惟妙凿香檀新磨水(玉)□□布色相更学莲开髣髴光

□□看月□上柱国□□车骑良乡县令项城郡开国

公宏慈洛公着囙□□□悟归依无量熏修自然闻道故

得明殊佛性(略说)□□树叶经文(悬)看即诵□有闾失□

天下分崩枭镜(飞)□□贼奔突轻烟香塔之所囙落风尘

雨花台之中□(列)霜露□公大悲所感伤心满目以此碑初建旧(在)□□即值乱离功德未就常恐由旬磐石

逐天衣数□□城仍空芥子若非缮造又将摩灭乃开□

道俗即□□碑就此庄严是为福地以今大唐武德四

年岁次辛巳正月己未朔十五日癸酉凿(罄)山(居)寥然严

定□备具足一时圆满眉间白雪竝放神光睑上□□□

□□㗛乃恁玆灵相託是妙囙(愿)□皇帝储宫望云□□

□(五眷)属磐石(幽域)无量四生同登十号若夫□□□□

(中)天湛而未亏东南自倾锦地(崑)然(然)动词曰□□□□

释迦灭度弥勒生□□来累劫过去千年树林虽变光影

仍圆唯修净业□为有缘智慧人王神通弟子瞻仰未足

寻思(无)已天上摸乘檀中镂似七重宝映千轮花裹昧勒

将军江陵县令逐刀泉湧回风火定慧日开明耶云(绕)□

佛光遍满庄严长淨四重珠柱千龛细髪座遶新莲□□

细雪照曜光彩玲珑洒月兰菊长生春秋无绝

注:文中“□”指该字已不可考证

—END—

“满目风沙蔽,萧骚忆广阳。”

FUN友们,房山的故事就像泥土里的芬芳,看起来平平淡淡,捧在手里简简单单。但是,当我们低头沉思,却发现房山这些故事,藏着的是城之源的往事。来房山,就是来到了历史面前。

作者:赵永祥

参考资料:新浪博客、网易博客等

Hash:dee077a8140f1c115f88efdb8d6991577905a39e

声明:此文由 青春房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