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休闲地太原后花园——娄烦

娄烦县地处山西中西部、太原市西北部吕梁山区腹地、汾河中上游,境内群山环绕,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丘陵起伏,是太原最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 。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娄烦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楼烦子建国的记载,周有楼烦国,国人善骑射。春秋中期,国力强盛,领地逐渐向外扩展,灭鬼方,逼代郡,近匈奴,与秦、晋、燕等中原诸国相对抗。战国时期晋国六大夫专权,相互争战,楼烦乘虚南下,尽占今娄烦县境。

楼烦古城遗址

韩、 赵、魏三家分晋后,赵踞太原,武灵王时,实行“胡服骑射”,北破楼烦,赵占其地。秦统一六国,始属太原郡。隋置楼烦郡,设楼烦监,为皇家监牧地。唐龙纪元年(889)置楼烦县,并置宪州,领楼烦、天池、玄池三县。此后一千多年,其建置多次变动,隶属关系几经调整,但娄(楼)烦之称一直沿用。1971年5月,国务院决定重建娄烦县,属吕梁地区,1972年4月划归太原市。

人杰地灵 英才辈出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娄烦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

白重赞

白重赞(909—970),五代末宪州楼烦(今属娄烦县)人,后周名将。少年从军,作战勇猛,武艺高强,屡立大功,受到世宗的褒奖。至北宋乾德、开宝年间,白重赞辅佐朝廷,被封为定国军节度使、左千牛卫上将军 。开宝三年(970),白重赞去世。明万历四十年(1612)《太原府志》载:白重赞,静乐人,初仕汉端州刺史。从征太原、淮南有功,进检校太尉,补大将军。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静乐县志》载:白重赞,宋宪州娄(楼)烦人,有勇敢,初仕汉领端州刺史。周时,从征太原、淮南,以功进检校太尉,后补大将军,崇祀乡贤。

王希曾

王希曾(1320—1399),字唯贯,号开一。明静乐县城北村(今属娄烦县)人。希曾自幼聪慧,七岁入学,十四岁就学于寿阳县王克己门下,与祁县吕子成、平定叶兼山、榆次苏洪九为同窗学友,时称东西南北王吕叶苏四才子。明洪武二十年(1387),王希曾中举,次年赴南京会试,榜立第七名进士,后来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明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王希曾不屈遇难。后人赞王希曾曰:“不扶永乐,死节建文,经国有要,秉直不回。”永乐二年(1401),王希曾遗骨奉旨归葬故里,殡于今娄烦县旧城北梁上,学友吕子挽云:“一统山河属大明,尽忠旧主岂轻生。十年经国宣三德,万世流芳事一人。斗胆原同方正学,赤心不愧练子宁。龙和晚照榆梁上,夜听汾水吊我朋。”

城北村《王氏家谱》王希曾传略

静乐县城寺坡文庙原有碑石铭曰:忠臣王希曾。明万历壬子年(1612)《太原府志》载:王希曾,静乐人,副都御史。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静乐县志》载:王希曾,洪武丁卯科(乙榜),戊辰连捷。又载:王希曾,明洪武戊辰科进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以秉直不回,经国有要,崇祀乡贤。

李述孔

李述孔(?—1649),明末静乐县河家庄(今属娄烦县)人。自幼苦读,练就一身武功绝技,力大惊人。明末崇祯初年,山西、陕西连年大旱,饥荒遍地,李述孔在家开仓放粮,赈济难民。娄烦巡检衙门以李述孔聚众作乱为由将其逮捕问斩。述孔好友刘让星夜骑马北上归化搬来绿林军500余人袭击县城,救出述孔及众多被囚农民,杀死县官。述孔等率众举旗起义,捕杀巡检官,捣毁巡检衙门。娄烦一带农民纷纷投奔李述孔,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扎寨于周洪山。明崇祯三年(1630),王刚率“步骑数十万”来交城、娄烦、方山一带安营扎寨,李述孔义军响应归附。

河家庄《李氏家谱》

清顺治二年(1645),任亮等各地农民军大部分被山西巡抚马国柱招安,李述孔拒不投降,继续坚持斗争,未受招义军皆归属李述孔。顺治六年,李述孔率众大举出击,在攻打晋祠的战斗中战死。

李宗盛

李宗盛(?—1671),李述孔之子。李述孔死后,义军推选李宗盛为首领。据清《交山平寇本末》载:“宗盛久居周洪山,持险负固,谓官兵必不敢入。筑墙垣如城廓,聚粮千余石,骡马盔甲器械不可胜数。 ”李宗盛以周洪山为据点,指挥吕梁山各县农民军抗击清军20余年,“各县之贼皆以静乐周洪山李宗盛为窝主,擒宗盛则各山不相连络,而贼之势散。”

《交山平寇本末》

清康熙九年(1671),李宗盛联合交城赵应龙等率众南下,劫掠清源县南社温姓富户,路经清源西山丰岭,与清源县令张战瑚、训导李开秀等五人遭遇,李开秀被当场杀。此后,清政府从各地调集精兵二路进攻周洪山。因寡不敌众,宗盛战败被俘。《交山平寇本末》对李宗盛记载:“宗盛状貌魁伟,久为益魁,即被擒气勃勃。远近士民素闻其名未及,郭数里观者万计。”交城知县赵吉士对宗盛诱降,宗盛笑曰:“吾岂畏一死?”不久宗盛被杀。

高君宇

高君宇(1896—1925),娄烦人民优秀的儿子,早年投身中国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民国8年(1919),参加并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之后,他同李大钊等人创建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民国11年,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各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受到列宁接见。民国12年2月,参加并领导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他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民国14年3月,带病参加了国民会议促成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病情恶化,不幸逝世,年仅29岁。在他短暂的—生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物古迹 异彩纷呈

全县共有古遗址90处,古墓葬37处,化石群2处,古建筑34处,石刻石雕,石塔75处,近现代重要遗迹29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

楼烦古城遗址

楼烦古城遗址位于马家庄乡城东沟沟口,以横贯马家庄乡新城东沟村东侧的南川河(监河主流)为中心,分布于河的东西两岸。古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600米,周长约3500米,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楼烦古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楼烦国灭亡的历史见证,遗址内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由部落向国家的演进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池建筑和布局特色提供了实物例证。古遗址中刀、戟、青铜箭镞等兵器和战马骨骼及带箭镞人头盖骨的出土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国家与少数民族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2004年6月,楼烦古城遗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烦古城遗址

山城峁遗址

山城峁遗址位于娄烦镇娄烦镇旧娄烦村东北约500米的汾河西岸台地之上,是一处仰韶晚期文化和龙山早期文化遗址。分布密集、面积较大,以汾河水库西岸的旧娄烦镇古城墙遗址为起点,依山形成。经测定,时代距今约5000至4300年之间。遗址东西长约64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19.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米。地表采集大量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夹砂灰陶片,器表施绳纹、篮纹等,可辨器型为罐,此外还采集有夹砂绳纹红陶罐残片。2004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教寺

三教寺原址位于古娄烦城(今汾河水库淹没区),始建于五代后周时期 (951—960),宋元祐年间(1086—1094)重修,明 代予以重修。1958年修建汾河水库,三教寺迁于娄烦县城武装部院内。1998年,经太原市文物局批准,对三教寺进行二次搬迁、修复保护,到2006年,已重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关公殿、地藏殿、鼓楼钟楼、戏台等多项设施,逐步恢复了寺院原貌,正殿为明代建筑。2000年9月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

观音寺位于杜交曲镇罗家曲村,占地面积265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历代都有修葺,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建筑风格。中间为正殿,两侧为东、西耳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廊式构架。柱头科九踩四下昂,平身科明间斗拱为45°九踩斜昂斗 拱,次间各二攒。西耳殿系娘娘庙,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东耳殿系关公庙,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门前有明清修葺时的大型碑石两通,其中一通立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2011年12月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洪山普净寺

周洪山普净寺位于娄烦县城北部5千米处、海拔1767米的周洪山顶,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敕旨佛教禅宗先祖觉玄来此山顶始建佛寺,题名普教寺。该寺共一处三院,是全国较早的佛教文化建筑。寺 内释迦佛殿、千手观音殿、地藏菩萨殿、韦陀菩萨殿、龙王庙等12所殿堂。至今寺内还保存金代皇帝完颜永济于崇庆年赐金礼部尚书补修石碑,还有10多通立于唐宋以来记载历次修葺寺院、佛事活动和社会状况的碑石。民国31年(1942 ),寺院部分建筑遭日军焚毁。1996年起,普净寺再次重修,如今寺院已初具规模,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殿、文殊殿和龙王庙等殿堂,寺内还有古城戏台1座。山腰的明代普净寺住持辉天和尚墓塔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旺庄造像石

兴旺庄造像石位于米峪镇乡兴旺庄村,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红砂石质,共两块,其中一块为双面造像石,高120厘米,上宽40厘米,下宽47厘米。正、背面皆雕刻上下两层佛龛,上佛龛中间一尊坐佛,端坐莲台,左边一尊站佛,脚下刻神兽,右边一尊站佛,脚下刻神鸟。下佛龛中间坐佛,两边站佛,其中右边一尊已剥落;另一通为四面造像碑,高122厘米,上宽35厘米,下宽40厘米,正面上层刻佛龛一个,佛龛上方刻神鸟、神兽等图案,佛龛中刻佛像三尊,中间坐佛,两侧站佛,下层刻供养人像及姓名,四面所刻图案基本相同。所刻文字大部分漫漶不清,只有其中一面文字依稀可见。

民情风俗 朴实浓郁

娄烦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反映了独特的晋西北民间文化,在生产、生活、礼仪、节日、娱乐、集会、庙会等方面包罗万象、朴实浓郁。其中,节日习俗除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点外,有些节日更为隆重和独特。

寒拍拍、寒鸡鸡、寒燕燕

春节的年饭、正月十五到二月初二的灯灯节、清明节期间的寒食节、七月十五中元节、腊月初一“咬炒炒”、腊月初八打冬亮、“喂杏树”等都具有本地特色。在古会庙会中,独特的风俗有禳瘟打会、拔花花会以及娄烦四月二十五祈雨庙会等。

灯灯节

春节过后,在正月十五、二十五、二月初二日,娄烦共有3次灯灯节。上年腊月做年糕时,要留一块糕坨,到正月十五日,用糕坨捏几个拳头大小的灯盏盏,灯盏盏的个数与全家的人口数相同,所以也叫“人口灯灯”。晚上点灯时分,插上棉花搓成的灯捻子,倒一盏麻油点着,放各处神位。正月二十五日,一般人家用谷面捏12个灯盏盏,每个灯灯都有一个记号,表示月份。蒸熟后,揭了锅盖,看哪个灯盏盏里气荷水最多,表示当年那个月份雨水最多,所以也叫“雨灯灯”或“月儿灯”。二月初二日,还有一次灯灯节,其规模比前两次要大一些,灯盏盏也用谷面捏成。晚上,把蒸熟的灯盏盏点着,分别放在锅盖上、水瓮上、箱子上、门脑上、牛圈、风箱、碾盘上、空窑里等地方。深夜,孩子们出来悄悄偷别人家的灯灯,主人见了也不管。远远看去,村子里星光点点,闪闪烁烁,忽明忽暗,十分好看。

禳瘟打会

娄烦禳瘟打会的主要形式为“转九曲”“观灯灯”“放焰火”,有的村还有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内容,许多村庄一般在正月初八至二月初二举办,其间,各个村庄轮流起会,会期1~3天。

十王灯火会

十王灯火会也是一种禳瘟活动。娄烦历史上规模最大,闻名遐迩的禳瘟活动是常家坡村的十王灯火会,一般由64名纠首筹办,在全村用木料做成4座“架子火城”,每座有三间房大,上面做有各种焰火,焰火种类有“锅子火”“筛筛火”“起火”“平火”“炮打灯火”“葡萄灯火”“骨牌火”“毛猴撒尿火”“李陵碑火”“十二连灯火”等10多种。村中上下两道沟各搭彩门1个,上挂转灯、西瓜灯、白菜灯等各种彩灯。正月二十五是放火日,来自省内外商人及周围各村的群众扶老携幼前来观看。晚亥时,三声铁炮响后,灯火会开始,家家户户门上挂上红灯笼,点起九曲人口灯灯。再有三声铁炮响后,炮纠首麻利地点燃“炮打灯火”,不偏不倚打准12连灯及4座架子火城焰火,霎时间火树银花闪闪烁烁,“乒乒乓乓”接连不断,天空中各种焰火万紫千红,交相辉映。人们欢声笑语,齐声喝彩。一班和尚两班响工各显其能,锣鼓喧天,管乐齐奏。这种热闹场面一直持续到黎明。

拔花花会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和四月初八,娄烦县天池店乡河北和静游真峰岭底村分别举行拔花会。来这两个村求子还愿的人很多,据说拔花的人来的越早越能求得子女。所以,凌晨子时人们陆续到达,先由上次拔花得子女的人送花还愿,接着由求子女者拔花许愿,求男拔白花,求女拔红花。如生下孩子后,下一次这日要送花10朵来还愿。近年来在这两个村除有一部分人拔花求子女外,更多的人是来参加物资交流和观看热闹的,河边村庙会从三月十六起会,会期4天,请省内著名剧团前来表演。峰岭底庙会从四月初六开始,共5天,除请戏班唱戏外,还有马戏、杂技等表演助兴。

四月二十五古会

相传,清光绪三年(1877),娄烦一春无雨。进入初夏,沟干水涸,粒种难下。眼看灾荒将至,父老乡亲只得祈求龙王神灵赐雨。其中有三个幼童在土地神像头上披上湿布,藏于水瓮旮旯求雨,后又到龙王庙哭祷求雨,果然感动了神灵,于四月二十五降了一场喜雨。于是人们筹钱搭台,为龙王唱了几天谢雨戏。从此每年的四月二十五,娄烦都要唱谢戏雨。

作者:张宪平;来源:方志山西 ,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f578afd72aa534551eb7fde14128494d32eadec4

声明:此文由 老醯儿谝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