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班氏后人修整三班祖墓变化大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作者:江湖游侠

汉代班氏由秦末居楼烦近200年,后迁居扶风安陵。班稚在此得子班彪,班彪成为历史大名鼎鼎的史学家、文学家。后来,班彪、班固、班昭父子父女三人,因前仆后继编著完成《汉书》,史称“三班”,民间称“班氏三杰”;而班彪的另外一个儿子班超,是东汉名将,与其子班雄、班勇,相继出任西域长史、越骑校尉,安抚西域长达数十年,功勋卓著,民间称“班氏三雄”。只是到了班家第十代的班始,因尚清河孝王女阴城公主,备受屈辱,愤而杀之,班氏一族自此罹难,四散奔逃。

按照史志记载,汉代班氏以楼烦为故里。

在楼烦故地这么大的区域内,谁都可以说自己为“三班故里”,但没有哪个地方能像原平那样有几个过硬而可做引证的历史线索!

旧志记载:在明清时期的崞县文庙的乡贤祠中,先人们崇敬地祭祀着班氏几位先祖:班回、班况、班游、班彪。于是,在《崞县志》“乡贤”一节中,也照样将班氏先祖置于开头的显眼处。

古墓尚存:据原平县博物馆1986年6月编印的《原平县现存重点文物简介·古墓葬》载,班政铺村西一公里处,有汉墓三座,由南往北其封土堆分别为,M1直径8米,高5米;M2直径10米,高2.5米;M3直径20米,高6米。被文物部门认定为“三班古墓”。

班镇威武:宋元时期,班政铺称为“班镇”,为军防重地,载于旧志中,这是与“三班故里”紧密相关的证据。明朝改称“班政铺”时,因读音错讹“镇”变为“政”,因设铺递而加“铺”字。其时,这里早没有了班姓人口,但先人们没有改换“班政”二字,一直将其沿用到如今。

班桥河名称:班政铺村边有一条河,原称“班桥河”,是为纪念班氏先祖而命名。后因读音错讹而改称为“板桥河”。

故里石匾:班政铺村和下班政村原有宋元时古堡“清和堡”、班聂堡,其中一堡砖墙上嵌有一块“三班故里”石匾,明朝时仍与城堡同在。后来堡毁匾陷,乡民们从塌毁的城堡遗址里挖出了旧石匾,实在不忍其因毁损而消逝,即依旧物复制。这方复制于清同治八年的石匾保存至今,已成为“三班故里”的一个重要证物。

班聂古堡:这座古堡早已毁损无痕,但在旧志中有载。相传“班聂”二字原为“班壹”,是以班氏始祖班壹而命名的。

正因为以上这些点点滴滴的历史线索,才有了后世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考证。所以,在1990年出版的《山西县市简志》中明确记载:“原平东北处三班古墓的发掘,明确记载了班政铺为汉代班氏之故里。”

2013年4月5日上午,天幕低垂,阴云依依。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黑龙江陕西山东贵州安徽河南内蒙古湖北广东广西等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88名班氏后人,齐聚原平市班政铺村西的汉代班氏祖墓旁,举行中华全国第三届“三班故里”清明节祭祖大典。祭祖大典在激越的威风锣鼓声中宣布开始,有代表宣读祭文、分别敬献鲜花、集体三鞠躬和依次为祖墓添土、列队绕祖墓一周等议程。从2011年开始,中华全国班氏宗亲联谊组委会已经在这里举办了两届“三班故里”祭祖大典,并确认班政铺为“三班故里”,三座汉代古墓主人为班氏远祖中的班壹、班孺、班长。

之后,全国班氏后人将每年的清明节确定为祭祖日,集体前往班政铺的三班祖墓前举行祭祖大典,并召开隆重的班氏宗亲联谊会。从五湖四海聚集而来的这些班氏后人,虽然昨天大都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可就是因为连着血脉的一条根,而立刻成为亲热的本家。当他们在祭拜先祖时,那种肃穆、那种虔敬、那种真诚、那种感怀,表达出了“感谢先祖,这个世界上有了我”的心情。在这样良好的氛围里,班氏后人对修整祖墓、编纂宗谱、加强联系等重大问题多次进行了商讨座谈。经过努力,2016年,他们终于完成了修整祖墓的首次集资活动,开工整修了墓地,硬化了平台,为祖墓加装了青石护栏。于是,班氏祖墓一改往日的封土塌陷、荆棘丛生、盗洞肆虐的惨象,一派庄严肃穆。

新立的三班故里祖碑高大雄伟,上面镌刻着文字凝练的碑铭:

“往者秦之灭楚,迁民于晋代间,班氏始祖壹公避地于楼烦,牧疆垦塞,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以财雄边,出入弋猎,俨如帝王,年百余岁以寿终。后七世孙班彪,八世孙班固、班昭,纂续汉史,为世称颂,得名“三班”,标榜青史。有先祖墓,合葬于楼烦故里,遂称“三班祖墓”,有是地乃有是墓,今原平一隅。时逢盛世,班氏后裔汇聚于此,同心同德,遂立此碑,上彰祖先之功德,下表后昆之孝道。水木本源,吾辈子孙当常怀先祖之志,奋发图强,团结一致,以扬我族。

中华班氏后裔立

公元二零一六年五月一日”

Hash:5d4eb9e2435d4bb6ee65349556a40a32af22a187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