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古代军事设施——烽火台(下)

营口烽火台的分布、功能和特点

营口已发现的烽火台遗址、遗迹有30多处。经修缮,现存完整的烽火台有多座。其中,令人瞩目的有盖州市仙人岛烽火台,大石桥前砬山烽火台鲅鱼圈区墩台山烽火台

营口的烽火台体系完整,按其功能可分为两大系列:一是举火台,即“沿海墩架”,二是接火台。沿渤海辽东湾海岸线走势南北相连,形成“辽东半岛没有边墙的边墙之军事防御体系”。烽火台依海岸线贯通半岛南北,南过浮渡河与普兰店境内沿海烽火台相接,南达大连北端横跨辽河与盘锦境内的烽火台相连接,直至连接关内沿海烽火台,是明代烽火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口举火台由南向北依次分布为:盖州市九垄地镇仙人岛烽火台、鲅鱼圈区台山烽火台、盖州市沙岗镇望海寨烽火台、团山西崴子烽火台、西海西河口烽火台、老边区象山烽火台(今西市区沿海街道办事处高台庙村)、西市区梁房口墩烽火台(今西市五台子附近)、大石桥市水源镇赏军台烽火台等。

营口的接火台分布密集,由南向北呈放射网状向内陆纵深延伸,并多选在军事要道和民居重镇。接火台与海防城堡、卫、所紧密相连,集军事预警、传递军情、军事堡垒驿站于一身。在今盖州市境内有牌坊沟烽火台、苏峪村烽火台、后朱甸烽火台、商家台烽火台、下店村烽火台(亦称白狼山烽火台)、曾店烽火台、鹤羊寺烽火台(又称伴仙山烽火台)、老爷庙烽火台、孤家子烽火台、头台子烽火台、三台子烽火台四方台烽火台、双台子烽火台、鸣珂岭烽火台、郑屯烽火台、青石关烽火台,今老边区境内有花英台烽火台、孤山子烽火台、花明烽火台,今大石桥境内有前砬山烽火台太平村烽火台、李家村烽火台、后坎烽火台、前坎烽火台、分水烽火台、后高台烽火台、下土台烽火台、老墙头烽火台、东江烽火台、常家沟烽火台、破台子烽火台、朝阳寺山烽火台、山嘴子烽火台、交干村烽火台等。

营口烽火台的建筑材料、结构、型制因地制宜,各不相同。大致有砖筑、石筑、砖石混筑等几种。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石筑型、白灰口,如朝阳寺山烽火台、破台子烽火台;二是台基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大块青砖建造台身,台心为土或砂石夯筑,白灰勾缝,如前砬山烽火台、墩台山烽火台、西崴子烽火台等,这类烽火台约占总数的80%;三是台基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台身为砖石结构,白灰口,如青石关烽火台。

营口的烽火台多建于目标明显、视野开阔的缓坡小山丘上。型制有圆形、方形、梯形、圆锥形等不同形态,结构有空心、实心两种。空心台内可驻兵,储藏器械、物资等。营口烽火台除前砬山烽火台为空心台外,其余都是实心台。原因是烽火台建在自然村屯或军队驻地附近,台内不需要军队驻守。一般情况下,烽火台上筑有守望屋,备有燃放烟火的物品和设施,台下有兵卒居住的房舍、仓库等建筑。营口烽火台的望守台有士卒几人或十几人不等。

营口烽火台多呈方形,上窄下宽,最上部分为垛口,均建有溜水口,有的台顶建哨楼。如墩台山烽火台,坐落在今鲅鱼圈区墩台山上,为四方体,高12.85米,底边长14米、上边长11.4米。由花岗岩条石砌筑台基,青砖砌筑台身,上部由垛口和瞭望铺房组成,每面各有两个形制一样的水溜,系实心台,以砂石土夯筑而成,用绳梯上下,可以向西瞭望、监视汹涌澎湃的渤海。仙人岛烽火台位于今盖州市九垄地镇仙人岛村的小山上,由花岗岩条石构成正方形台基,上砌青砖,白灰砖口。台体上窄下宽,台顶四周筑有墙垛、哨楼,台高15米,上边长11.02米,底边长13.5米,台体顶部四面共有8个对称水溜。前砬山烽火台位于今大石桥市金桥开发区前砬山村海拔40米的缓坡小山丘——砬砬山顶上,呈方形,台基为花岗石条砌筑,上面是大块青砖建造的台身,白灰勾缝,台顶筑有瞭望楼,台通高12米,底边长各10米,由下至上逐渐内敛,台体下部有券形门,可从台内登上台顶。该烽火台是营口唯一一座空心烽火台。

作者 李占坤(营口市史志办公室)

Hash:d45f34becb87f698e7fe7ac159493c503101fc7b

声明:此文由 营口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