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古镇15年唤醒之路(下):古镇的变与不变

杭州龙门古镇,曾经的小小山乡,

如今的国家AAAA级景区、

浙江旅游风情小镇、

浙江省纪委命名的

第二批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十余年来,

我们始终关注龙门的起伏变迁,

也有幸一直参与龙门的保护与发展。

这一次,

我们将以另一种方式摆摆龙门阵,

讲讲我们的“龙门故事”。

最近,每次去龙门,无论是工作还是陪朋友考察或游玩,最常去的一家饭店是在离古镇游客中心不远的“孙家大院”。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好吃,而且价格也公道!老板娘周大姐是龙门媳妇,做菜的原料都来自当地的“时鲜货”。量大价廉还新鲜,再加上厨师游刃有余的本地做法。自然好吃不贵,还有龙门特色, 这是心目中龙门该有的味道,是一旦留下就很难改变的味道。

在我们的影响下,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对龙门古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人说,喜欢龙门人的生活,希望龙门不要变,不要为了赶时髦、搞建设反而把自己弄得不伦不类,应该保持独有的那份古朴和原生态;也有人说,龙门总归要发展,古镇不一定都是陈旧和落后的,新的时代要赋予它新的活力和面貌。 变与不变可能是每座古镇活化发展中一个永远都绕不开的问题,在这种艰难的博弈中寻觅出路。

在我们看来,龙门既要保护,也要发展; 既不能变,但又能变!不变的是在龙门古镇延续了千年的、独有的孙氏文化根脉与生活;变的是 古镇文化的表达方式,以及 对古镇未来走向的认知。自2006年起,我们就在这方面陆续开展了一些尝试,诠释着我们心中关于龙门的变与不变: 不变的根本是做好自己,变的关键是活化文化。

01

不变的根本:做好自己

龙门就该有龙门自己的样子,有自己的活法。让去龙门的人,见的是龙门的人、看的是龙门的物、体验的是龙门的生活。

原住民应该是古镇的“第一主人”。在旅游系统中,社区居民既是利益主体,也是社会环境构成的一部分,甚至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龙门古镇不仅是一个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国家AAAA级景区, 同时也依然是7000余名龙门人的家,而且他们中的90%以上都姓孙。龙门的各个房族之间,同宗同源,以一个大家庭的形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由此形成了龙门孙氏家族特有的与大家族生活息息相关的恢弘庞大的家族建筑群、丰富多彩的各类家族节日、家族传统、家族礼仪、家族教育等等。并由小家之亲,扩展为大家之和,进而升华为炽烈的家国情怀。

可见, 这一延续了千年的孙氏“家文化”是龙门亘古不变的灵魂所在。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著名杂文家何满子给龙门留下了:“来这里读懂中国”的至高评价,因为家族文化正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02

变的关键:活化文化

当然,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才是永恒的。 这么多年来,龙门也一直在设法改变,但似乎总是陷入一种纠结:又想内敛,又想高调;又想独特,又想趋众;又想做文化,又想当网红。究竟该变什么,怎么变?我们觉得关键是如何把与龙门有关的那些家的生活、家的味道、家的乡愁,变成游客眼中最美丽的风景、最动人的体验、最深刻的记忆,这其实就是文化如何活化的问题。

(1)让家常变成经典

如何活化文化资源,并非都是高大上的命题,可以从家常小事去观察和着手。比如,在为古镇做文化建设项目时,我们发现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一道非常具有本地特色的菜——龙门面筋。可是此菜并不能单独售卖,而且必须现炸现吃味道才最好,所以普通游客要想吃到并不容易。于是便建议对面筋的尺寸和售卖方式做一些改进。不少头脑灵活的龙门主妇就此推出了“小吃版”的龙门面筋,工艺不变,风味依旧,变成丸子大小的面筋,加上便携的包装,可以让游客随到随买,边吃边游。不仅继承了一份原汁原味的龙门家常味道,也体现了龙门人的待客之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古镇还有一大特色美食体验项目——龙门掏牛锅,则是在与当地乡土文化专家的支持合作下,诞生的另一项有故事的“家常菜”经典。文化的活化从地方美食入手,通常都是投资少、见效快的首选方式。

龙门掏牛锅

(2)让老屋变出新意

龙门的活化,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对古镇内老建筑的活化利用。作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门古镇建筑群中不仅有民居,还有宗祠、牌楼、古塔寺庙等建筑形式。 对建筑活化的意思就是为历史建筑寻找一个新的生命、一个新的用途,所以建筑活化的灵魂依然还是文化,充实其文化内容,营造其文化氛围,实现其文化体验功能。在此方面,虽然留给我们的空间并不多——每一座老屋可利用面积均不超过200平方米,且基本都是省级文保单位,限制条件颇多。通过我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多功能小微文化主题展馆形式唤醒了十余座龙门老屋。

其中包含了以孙氏祖先督造宝船为主题的工部厅;以生活中的清廉文化为主题的省级廉政教育基地正身馆、端履厅;以孙权开发澎湖为线索延伸而来的海峡两岸交流馆;以及即将正式对外开放的以展现龙门孙氏家风文化为核心的龙门家风馆。

正身馆

■龙门正身馆(省级廉政教育基地)

■龙门家风馆

海峡两岸交流馆

■龙门海峡两岸交流馆

通过让特色文化可视化、可体验化,我们不仅让藏在老屋背后的故事得以重见天日,也 让这些遍布于古镇各个角落的老屋成为龙门文化特殊的讲述者、传播者、转化者,串珠成链,使地方独有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得以一点点清晰、凝聚、升华。

既具观赏性,又能动手体验的多种展示方式及细节设计

在这一经验基础上,我们推出了 “老屋唤醒计划”,并成功运用于龙门以外的其他古镇和乡村,形成了一座座既具有文化体验功能,又具有文化经营功能,还能够长期自我运营能力的乡贤馆、名人堂、纪念馆、文化礼堂等。

(3)让无形的变有形

古镇的活化并不是简单地建设一些项目、引进一些业态,远比运营一个普通的旅游景区要复杂得多,因为许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渗透在古镇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有宽度、深度、高度,更有人间的温度。对这些无形文化的活化是古镇活化的更高层次要求, 可以通过文化景观、文化节事、文化演艺、文化商品、文化主题商业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化,构建并运营好一个特殊的主客共享的文化生活空间,让无形的文化变成全身心的体验。而这也是龙门古镇目前比较欠缺的一方面。

就龙门古镇活化的时代要求而言,目前所做的这些仅仅只是点线的突破,还需要从整体发展导向入手进行全局谋划和推进。 以古镇为基点,以文创为抓手,实现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性拓展,从整体上释放古镇本身蕴藏的文化能量。真正让文化资源的厚度转化成产业的高度,为龙门文化大品牌的打造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对于龙门古镇的这些感受和思考,是在15年间一次次走进龙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感悟到的,希望能对真正唤醒龙门的未来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

往期内容:

文字与图片为智旅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作者

Hash:a4ee1373dd8c4a4118a57cd68c7e8fb1e2b1470c

声明:此文由 智旅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